“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
2021-12-28文长虹
鲁 燕,文长虹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长沙 410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若想成为具备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学习英语不仅是一项日常学习内容,更是与专业技能相提并重的一项技术。
“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跟上改革的步伐,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德技精湛,为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助力。
一、高职英语教师深化“三教改革”的现实意义
1.高职“三教改革”势在必行
“三教改革”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将直接影响职教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三教改革”的核心导向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知识技能与品德兼具的高精尖、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1]。学校、教师是人才培养之必备条件,而教师是贯穿“三教改革”中的主线内容,应先行提高教师能力来拓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等,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王成荣等[2]指出,“教师、教材及教法”三项教学改革内容中,教师是所有改革活动之主体,是“三教改革”的核心点;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优化之媒介;教法是改革之路径,不论教师或是教材,均需通过教学模式、手段、策略的优化予以革新。
2.为教师赋能,促进改革前行
新时期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改革需要为教师“赋能”。从学校层面而言,应构机制、建平台、并圈子、应指标。构机制,即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机制,制定名师引导、激励制度,健全技能导向与业绩导向为一体的聘用、晋升以及分配体系,以可视化益处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项培训以及深入企业单位等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其职业素质,激发教师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建平台,即通过校企合作、双师联动等,为教师建设英语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的产学融合为一体的实践平台,旨在提升教师教学的创新创效能力及实践能力,强化其职业精神;并圈子,即借助政策与机制导向激发教师进入教师发展圈与学术圈,促使其融合不同圈子资源,发育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人才;应指标,应即应答,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及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均纳入考核指标,以此激励教师自主前行。
二、高职英语教师深化“三教改革”的专业发展现状
1.英语课程设立边缘化
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高等教育学校十分侧重于“职业性”培养,使之教学中实践环节百分比较高,而理论教学比例较少[3]。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巩固主专业课程教学,通常做法是压缩其他副科课时,其中即包括英语课。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由以往两年四学期缩减为一年两学期,甚至部分院校提出将英语课程纳入选修课。可见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正处于极度边缘化或趋于边缘化发展状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体师资力量。
2.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所需相脱节
基础英语与行业所需英语知识、技能相脱节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4]。因未开展课程一体化设计,导致其系统性及连贯性不足。课程设计方面,英语知识偏向于语言文化知识,未与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导致其理论充足而实践性不强,难以满足行业对学生英语技能的需求。
3.院校缺乏全方位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高职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是促进其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同步提高。对于高职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师而言,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使得其通常难以满足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导致其教育理念和实际专业教学要求脱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部分院校聘请高级专家开展学术报告、讲座等培训,但鉴于院校培训活动意识有偏差,活动内容与实际教学不对等,使之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帮助甚微。
三、以“三教改革”为核心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策略
1.强化课程地位,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课程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考验教师培训效果的最佳载体,因此强化课程地位十分必要。首先,针对各项教科研活动,高职院校应给予英语教师均衡、同等资源的机会及支持力度,例如精品课程、科研课题、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等。其次,针对课程设置,院校应根据当地或大环境下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而进行针对性改革,着重强化英语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结合教师授课评价,正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高这一困境,积极创新思维将基础英语知识与行业所需有机结合,适当整合设定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应需遵循应用、实用、均衡的基本原则,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特殊性,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户外实践教学等挑战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5]。
2.健全教师发展机制,结合“1+X”强师提质
结合职教“1+X”证书制,将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等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内容,保证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落实到位,通过国家培训、省级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基地训练等形式进修,培养一批以“善”于教学为基本、“精”于教学为目标的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教师。首先,促使教师教学及自我发展理念转变,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规范培训。其次,基于成果导向(OBE)模式针对英语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OBE课程设计及教学具体实施等模块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专项培训,并结合实践应用状况考核具体效果。再次,根据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指定模块化课程设计任务及教师队伍合理分工。最后,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改革后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以及“1+X”证书制度,根据学生基础水平、教学目标而合理编写,使“三教改革”与“1+X”书证融通工作有效结合,保证教材的职业真实性、可行性、前沿性,力争提升教学效果。
3.产教合力并行是教师改革之重点
基于“职教20条”等文件主旨,培养“双师型”教师及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型队伍是教师改革中最为核心的两项内容,基于产教融合的“走出去”“请进来”思想,应构建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双向联动培养模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康坤[6]研究指出,推行双岗互聘、构建校企混编教师共同体是“三教改革”中教师培养的核心路径之一。双岗互聘,即校企人员兼具双重身份而实现双向发展。其一,双职拓展双岗,学校可赋予教师双重身份,既是单位(企业)人员,同时亦是英语教师,以院校与单位的双份资源共同体促进其知识面拓展,为实践技能提升打好基础。其二,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培养实践技能,促进学校与单位双方人才资源优势互补。英语教师兼任企业工作人员,有利于促进其积累英语相关社会活动的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直观地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信息,了解相关岗位对学生的实践需求,并将企业规范、案例以及在企业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融入教学、带进三尺讲堂,从而为其提升教学能力及专业竞争力拓宽渠道。
4.优化教师参训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上升活力
首先,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基于“双师”标准,制定质量激励及约束制度,以激发教师前进动力与活力。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应制定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教师发展标准、优质教师评选体系、教科研及社会贡献度考核体系、大赛奖励、“双师型”教师选聘标准、职称评聘标准、教师培训进修管理指导意见等,以培养德才兼备型教师为主导,尤其重视教育教学成绩在绩效配置、岗位晋级等考核评价中的占比,从而激发教师上升意识。其次,积极借鉴优秀院校实践经验,优化教师评价考核办法,将教学实践成果与社会贡献价值、教学要素(学生、其他院校教师、管理部门)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与教学活动的客观工作成果评价等有机结合,进而保障教师培养效果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最后,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养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国家级高职英语教师专业教学创新团队也尤为重要。
结束语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事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就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而言,由于院校缺乏先进管理意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英语课程深化“三教改革”仍存在一定限制。教师改革已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打破教师队伍尤其是“应用型”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僵局亦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基于此,高职院校需加强力度尽快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发展定位,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协作沟通平台,充分考虑教师多样化背景及需求,以多个路径合力并行实现针对性培养,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产生“多相位融合反应”,以实现其多元、健康的职业发展,切实满足“三教改革”背景下对应用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