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视角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分析
2021-12-28尹志洁
尹志洁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引言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1]五千年教育历史的积淀使得中国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定式。而教育是国之根本,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生一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以作为启蒙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一、中美家庭教育理念概述
1.中国家庭教育理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1]。
中国人自古受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遵守“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以“礼”为首。等级化制度下君臣、父子的观念也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导致人们做事情缺乏创造性,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忤逆父母,就有可能成为不孝子孙,所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把许多孩子训练成了中规中矩、缺乏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平庸之人。
中国家长坚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家庭收入多么微薄,都会把大部分收入拿来投资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有条件就要倾尽全力付出,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总之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近年来“学区房热”持续升温,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会拼尽全力买一套价格昂贵的学区房。
2.美国家庭教育理念
美国虽然是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文化深度厚度远不如中国,但美国社会就像个大熔炉,广泛吸纳外来文化,在这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织,融汇出独有的美国教育文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大背景下,美国人强调个人的民主与自由,个人权利至上,认为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对于美国本土文化,杜威的教育理念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是两点之间形成的一条直线[2]。所以,美国特别重视孩子出发点的培养,尤其注重人格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旨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性的人。
二、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理念。中国式家庭是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家、国为本位,以家为核心不断延伸,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汶川大地震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危难之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论身在何处,炎黄子孙在国家危难之时都会团结一心、共同面对。
中国人也通常抱团而居,从四合院的生活到现在的“四世同堂”家庭,比比皆是。逢年过节,子女皆承欢膝下[3]。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是中国家庭最普遍的幸福场景。中国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正所谓养儿防老;而美国奉行个人主义,强调民主与自由,孩子最鲜明的性格特点就是独立。美国人从小被父母培养的独立意识也正是中国孩子所欠缺的。但这种独立意识并不是说“我”与人群格格不入、特立独行,而是内心始终保持自我的坚定,不轻易随波逐流,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擅于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意识也常见于美国的三口之家,父母不是孩子的负担,父母年迈时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区根据国家法规政策来解决,而孩子年满18岁就可独自生活,不需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与中国截然不同[4]。
2.教育重心的不同
受古代科举制度影响,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一直以选拔性考试为主,导致大部分父母在培养子女时首先要考量如何让孩子取得优异成绩考取名校,把成绩当作评价孩子成功失败的唯一标准[5]。因此文化课补习班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父母在为孩子制订人生成长计划时就决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他们用孩子成长轨迹复刻自己的成长之路,抑或弥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未曾获得的缺憾,孩子不得不成长为别人眼中期许的样子,这就全盘否定了孩子的天赋与才能。
首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比赛都是短跑,没有一个长跑会赢在起跑线上。马拉松就好比人生,得冠军的一定不是最先冲出去的那个人。因此,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艺术修养的补习班,都应是陶冶情操和滋润心灵,而不应带有太多功利性。其次,许多父母认为,既为人父母,就应天经地义地为孩子考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殷切期盼。他们希望子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这种未来被寄予在学习上,学习仿佛成为人生唯一的出路。有很多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心愿,如上名校、加官进爵等强加在孩子身上,却说成“知识改变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们可以吃得苦中苦,但这种苦绝不应该是父母逼孩子去吃,因为这样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
美国家长则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他们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只要这种权利在公序良俗、基本的法律框架之内就可以被赋予。孩子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家长不会参与其中,不会干涉孩子的兴趣,哪怕它们跟学业毫无关联。美国家长尤其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6],允许孩子将来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不分贵贱,无论精英白领、大企业家还是花匠、手工业工作者、歌手等,只要是孩子兴趣所在,那就是被允许的。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将来要从事体面的工作,像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等才是人生赢家。美国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有许多文化课业负担,他们的大部分作业通常是思考题或者是动手操作实践,抑或是体验式作业,很少像中国孩子一样花费大量时间写书本上的作业。美国孩子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善于思考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存在,他们心里常装着“为什么”,思想更具有发散性,思维更天马行空。
3.沟通方式的差异
中国父母常在外人面前营造自己家孩子优秀、听话的假象,可是私下每个孩子却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秉性,这根源于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方式。中国式父母要求孩子“服从权威”,并且他们把自己当作权威,包办一切,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可以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包括学习、走路、看书,孩子应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长成一个有爱心、有孝心的人[7]。可这种安排却为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埋下隐患,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被倾听的,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所看、所感、所想,有属于自己的童心世界。作为父母不应该指责而应该多倾听,应善于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不同阶段对于生命的体悟是需要和父母分享、需要父母静静聆听、需要从父母这里得到答案的,但事实却是中国少有父母愿意倾听孩子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子女和父母之间缺少良性沟通,导致很多孩子宁愿在网络上跟陌生人聊天或者找同学、朋友倾诉,也不愿意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害怕父母的唠叨、责怪。但是成才总是以成人为基础的,学习只是成长路上的一部分,成人和成才同样重要。
美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则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他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开“家庭会议”,这时父母扮演的是倾听者而不是决策者,他们愿意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眼中的“超人”;他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梦,不会对孩子内心的想法横加干涉,而是给予更多的参考,提供理论上和情感上的帮助,很少替孩子完成任务,大多数情况下都交给孩子独立完成。美国家长做到了给孩子以自由,并做到彼此尊重,最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美国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尊重孩子的选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自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他们可以去选择热爱的、有意义的工作,无论什么结果他们都要自己承担的。所以不要害怕孩子选错路、走弯路,孩子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选择权,选择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无论好与坏,教会孩子承担也是一种爱。成长路上的曲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人生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驾护航下成长,应该让他们去尝试人生的每一条路,而不是行走于父母铺设好的路。路是走出来的,只有亲自踏遍每一条路,去翻越这一路的荆棘、坎坷,他们才能珍惜成长路上的繁华与美好,感受沿途的欢声笑语。父母应该守护孩子纯净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保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有些知识是需要父母传授的,有些知识是需要园丁播撒的,而有些知识则是需要孩子切身体会学习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在这个繁华世界生活的方法,保留对探求未知世界的天真志趣,让他们自己描绘人生远比被父母安排的“爱”更重要。
2.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天赋异禀,也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其人生价值也不同。只要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成功的。所以学习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条路,绝不是唯一的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应该把所有希望的重担压在孩子身上。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规律,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在祖国日益繁荣的21世纪,我们应该允许多样性人才的存在,允许各种梦想绚烂绽放。这个时代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我给你一方花园,给你水分、阳光、养料这些基本保障,但以后你需要的种种由你自己选择”。
3.做孩子的引路人
让孩子认识生命的不同边界,体悟人生的多种可能。就像雅思贝尔斯说的那样:“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父母应该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培养自身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事物的认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学习上,父母除了做孩子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以外,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让孩子在不断拓宽知识边界的同时,依然保有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工作上,父母对于工作的严谨程度、认真态度都会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因此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要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寻求排解压力、战胜困难的方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无论何时都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指路人,应是父母一生追求探索的课题。
结束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美家庭教育上的不同,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借鉴。虽然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发展规律应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辩证地看待他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提高我国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