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1-12-28韩国威
韩国威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430074)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课程思政”改革成为各高校提升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举措。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强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思政育人功能的必要举措。如何根据专业课的内容特点合理选取思政教学元素并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如何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保障专业课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课程思政”的由来及其施行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由来
回顾“课程思政”的由来,有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6年以前,“课程思政”这个提法还未出现,只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比较重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存在“孤岛”困境,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根本改变[1]。思政课上几乎不谈专业,专业课上几乎不谈思政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2]。尽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以更加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但是公共课性质的思政课由于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相联系,在多数学生心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大量的专业课不谈思政,专门的思政课又缺乏亲和力和影响力,大学课堂这个育人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上发挥的作用,就被较大程度地削弱了。
如何强化大学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对这个会议精神落实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提法也源于这次会议。
(二)“课程思政”施行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二者间,要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比,字面上是词序发生了变化,含义上“课程思政”的内涵更丰富,表达了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通过“课程思政”能将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或元素有机融入其他课程中,尤其是融入专业课中,把高校专业课上出了“德育味”“思政味”,从而避免单纯依赖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存在的局限性。“课程思政”的施行能够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加入到立德树人的行列,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的施行不是一种教学创新,不是一项阶段性的课程改革实践,而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一起开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保卫战。每位高校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课堂守好阵地,在思政育人上都应有“守土有责”的意识。
另外,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结合专业去思考如何立德树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才有信心去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既是对外育人,亦是对己修身,于人于己都有益处、都有必要。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课老师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专业课教师借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地兼顾“传道”和“授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融合的程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等是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专业背景与量度把握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学上不如专门的思政课教师那么专业,但是,通过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使思政教学内容更具亲和力,则是专业课教师讲思政的长处。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时,应扬长避短,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开展思政教学,赋予思政内容鲜活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思政教学内容的量和度,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或者强调的思政内容不需要系统全面、不需要太高的理论高度,只需要适当挑选一些关联专业的思政元素,点到为止即可。遵循以上原则选取和融合出来的思政教学内容,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其表现形式往往因为与专业联系密切而显得比较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主要还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思政部分的内容只是补充,既然“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还是专业知识,思政内容就不能喧宾夺主,占据大量课堂时间。此外,不同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对思政知识的认识、理解和积累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在课堂上结合专业融入课堂的思政元素也就随之不同,思政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个性所在。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适时调整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需要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和内容进行挑选,还要尽可能地结合当时的时事新闻事件进行调整,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在适应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更新的,更新后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会产生新的思政元素契合点,此时,就要及时地补充或调整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内容。
时事新闻事件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优良素材,不仅鲜活具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作为专业课教师挑选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在出现了与专业课有较强联系的时事新闻事件之后,专业课中引入的思政元素就应该有一个暂时性的调整。思政元素不变,表现形式在变化,旧新闻不是不能用,但不如结合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来讲思政那么有感染力,所以,同一个经典思政元素要想用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故事讲出来,这个故事一定是总在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思政元素都需要结合时事新闻来讲,有些思政元素的讲解不需要案例或故事来配合,只需要开门见山直接讲出来即可。比如,在财经大类的一些专业课中不可避免地要强调“职业道德”“诚信”这些思政元素,授课教师可以在开学首次课介绍课程的职业面向时,将这两个思政元素引入课堂,也可以在学期末进行课程总结时引入这些思政元素,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嘱咐或规训。
总之,每位专业课教师的课堂都是个性化的,“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个性化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授课内容相对灵活,可以从道德、思想、政治、文化、心理、法治等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角度挑选一些自己能讲好的思政元素,再加以教学设计,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最高明的设计莫过于把思政教学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思政内容和专业课内容浑然一体。做到这一点,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首先需要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内容间的契合点,然后找准穿插衔接时机,最后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吸收转化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找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之间的契合点是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础,不能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难免生硬。每一门专业课根据其个性特点,都会有与之密切联系的思政元素。比如,在高职院校类似于“国际贸易”“跨文化交际”等具有涉外性质的课程中,应该涉及民族自信、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再比如,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大类的专业中,类似于“经济法”“国际商法”“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涉及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强化对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和诚信品质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在根据内容间的相关性挑选了若干适用的思政元素后,还需要按照专业课的授课进度将挑选好的思政元素分解到每一次课,那么,教师就需要进一步从每次课的内容入手继续寻找契合点,把找到的思政元素逐一链接到契合点上。比如,上文提到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某次课上介绍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时,会提到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历程,那是一个从弱小到巨大的变化过程,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个知识点穿插民族精神中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另外,每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一样,就同一门课找到的专业课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也会不尽相同,因而,每位老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都是个性化的。除此之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学生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3]。因此,同一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在不同学校未必能够通用,专案专用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
把握好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穿插衔接的时机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关键,时机把握不好,“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容易显得突兀,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和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穿插衔接时机的选择与专业课本身的内容和课堂设计有关,授课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在课堂开始、中间和结尾的任意合适时机穿插思政教学。时机把握好了,一段简短的思政内容穿插就如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至于教师在专业课上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开展思政教学,一般来说,用于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借鉴使用。比如,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可以直接讲授,可以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把一些接地气、喜闻乐见、包含思政元素的材料穿插到课前自学阶段。“课程思政”的教材形式可以有纸质版的,也可以有数字化形式的。“课程思政”的考核设计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把思政部分的考核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中。
(二)设计方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是专业课教师保障思政教学效果的行动指南,需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的设计。
1.“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目标要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在找准专业课和思政课契合点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描述授课教师要让学生在哪些思政元素的学习上获得强化,能够在哪些精神、品格、情感、情操、意识、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2.“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于教学目标确定的,专业课中思政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选取是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是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的特点,基于契不契合、搭不搭配的考虑来选取的。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这部分方案的撰写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列表,用表格把挑选好的思政内容与相关的专业课章节或实训课项目对应起来,以明确每次课穿插衔接的思政内容。
3.“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对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与他们心灵的沟通,在于与他们生活经验和现实境遇的契合[4],为此,要注重教育方法的选用和改进。根据思政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事新闻评论法、课堂讨论法、翻转课堂等进行思政教学,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注重师生交流和言传身教。
4.“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可以通过一些小作业、小测试来执行,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要适当地予以评价,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学生在思政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也可以记录在案,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参考。
四、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5]专业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大,因此,在各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依托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中,需要把握好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衔接时机和教学方法。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尽相同,要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等综合考虑,方能提出恰当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