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税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021-12-28叶少颖
叶少颖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32)
税务审计主要指我国税收机关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取社会涉税数据及信息的基本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控制税务风险,减轻税收负担,提升税收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然而在税务新常态背景下,税务审计工作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税务审计的质量,难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构建出健康和谐的征纳关系。
一、税收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存在的经济发展状态,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运行规律结合的必然结果。具有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扩张及创新驱动发展等特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济新常态决定了我国税收新常态的发展机理和外在表现,使税收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使税收环境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常态,必然使税收工作呈现出新常态。而在概念界定上,税收新常态主要指我国在税收治理规则与理念下所构建的全新的、稳定的新状态、新态势及新秩序。具体体现如下:一是税制结构。我国的税制结构通常是以直接税和间接税为主体。其中,直接税通常以纳税人的“财产”和“所得”作为征纳对象,能够满足现代税法的“量能”与“公平”要求,可以适应社会保障与财富再匹配的具体需求。间接税是我国税制结构的主体,在税务征纳中有难以替代的地位。因此在税收新常态背景下,以直接税和间接税为核心的税制结构将长期存在。二是税收征管。伴随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新投资渠道、商业模式、产业产品的不断涌现,致使我国传统的征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税务新常态的发展诉求。因此,加快征管制度的优化升级,是税务工作的必然趋势。三是纳税服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非常关注纳税服务在税务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能够通过将税务服务纳入税收征管的范畴及制定相关法规的方式,提高现代企业预防税务风险能力。
二、税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税务审计是对税务机关执行税收政策、税收法规、履行税收管理职责的监督手段与措施。具体包括对减税免税、征税对象、税率、税目、税种等税收要素的征管工作与执行情况的审计。由于税收新常态的出现将对税收审计工作产生深刻地影响,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需要通过重新调整审计机制与体系的方式,来适应税收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以此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的税务审计工作中,我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税务审计难以适应税收新常态的发展诉求与时代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一)税务审计的立法落后
税务审计立法较为落后,权威性与强制性相对不足,难以适应税收新常态的征纳环境与税收实际,导致工作流程不够通畅,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与制约。首先在工作流程上。税务审计在业务工作中通常会遇到诸多的移交问题。譬如企业漏税行为虽然达到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各种阻碍和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税务稽查机构所执行的法律法规是《税务稽查规程》,其强调原始证据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而审计人员所执行的是《税务审计规程》,强调的是方法和程序。由于两部规程在侧重点和要求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导致税务审计在案件移交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阻碍和问题。其次是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我国税务稽查机构通常采取执行、审理、检查、选案等查案方式。但审计人员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执法标准,导致其执法流程缺乏关键的约束机制,致使很多问题都是通过个人认识和理解处理的,不利于我国税务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审计手段落后
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税务审计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地区及部门所使用的软件“良莠不齐”,审计效率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审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没有与税务总局的软件系统相衔接,导致审计软件的实效性、有效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信息化高效、快速的审计优势。而在探究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审计的过程中,税务审计所存在的数据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涉税信息采集、整理及存储的质量较低,进而严重影响了税务审计人员对税务信息进行核查、梳理的质量。如果将该问题置于税收新常态背景下,信息化审计效率的“参差不齐”,将导致税收服务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难以帮助企业或纳税主体更好地规避税务风险,提高税收征纳质量。而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结合税收新常态的发展特征及表现机理,通过引进软件、开发程序、构建信息库的方式,实现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三)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低
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税务审计工作压力大,部分审计人员难以对审计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根据税收新常态的战略要求,调整工作目标、服务体系及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税务审计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其次是专业技能的缺失。税务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应用抽样审计、控制测试、分析复核等审计技术,开展税务审计工作。然而要想切实发挥审计技术的应用质量,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判断能力。但部分税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审计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率不尽人意,难以对审计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专业判断,进而影响了税务审计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财务核算、生产经营软件环境是英文环境,为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就需要税务人员除了要掌握审计技术、财税知识,还要具备英语、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的知识。
三、新常态下税务审计的完善对策
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新常态的影响,能够明确税收新常态的内涵及本质,理清税收各项工作的发展关系及内在联系,进而确定税收新常态对税务审计工作的影响和要求。即税务审计要适应税制结构、征管转型及纳税服务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诉求,要重构税务审计机制,以此提升税务审计工作质量。
(一)完善税务审计的法律体系
构建并完善税务审计的法律体系及《税务审计规程》,使税务人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使税务审计的法制化建设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而在税务审计法律的制定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可根据税务稽查的常规模式,实施执行、审理、检查、选案等权力相互分离的制约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案件移交的质量与效率,维护税务审计的基本权益。而在《税务审计规程》的完善上,应从实施内容与操作流程等层面出发,对其进行深度细化与规范,以此化解《税务审计规程》与《税务稽查规程》的矛盾和冲突。此外,结合税收新常态对税制结构的发展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调整和优化现行的审计法律及规程,使税务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税制结构,提升税务审计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由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种游离在我国的税收法律之外,导致纳税主体对该税种的认同程度较低。因此,税务审计可能会面临程序与流程上的法律问题。所以在审计法律及规程完善上,应考虑消费税、增值税等税种的审计规程与程序。
(二)推进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是切合税收新常态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和举措,能够解决审计人员长期存在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然而针对税务审计信息化所存在的技术难题,需要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国外先进软件的方式,构建案件信息库、行业数据库及基本数据库,以此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应用和实时共享。在信息化审计的支持下,财务审计人员能够预测、评定审计风险,明确审计样本规模,提升审计效率,使审计工作更加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税务总局应通过制定管理规定的方式,使我国各地的信息化审计系统与税务总局的管理系统建立联系,使信息化审计发挥出真正的优势。除此之外,税务审计也可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挖掘技术及神经网络技术融入税务审计信息分析、处理及挖掘的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税务审计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帮助税务审计人员提升税务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税收新常态对税务审计的基本诉求,使税务审计工作呈现出信息化、现代化及智能化的发展特征。
(三)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优秀的税务审计人员能够提高税务审计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能够使我国税务审计工作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诉求。然而要想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税务审计队伍,就必须加对大税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税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及综合素质,从而使审计人员成为我国税务审计应对税务新常态的基本抓手。而在实践中,可通过加大市局或省局的审计业务系统的培训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税务审计人才。或者通过实战演练的方式,增强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与实践意识。除此之外,也可通过思想引领与专业培训的方式,细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譬如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应用各类审计技术的能力;通过通识培训的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税务审计人员及团队在税务审计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各类税务审计难题,提高税务审计质量,满足税务审计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是税收新常态的形成基础,是影响税务审计环境的外在要素。而税收新常态是经济新常态在税收领域的现实表征,是影响税收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只有使税收审计适应税收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税收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发展。然而税收审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了税务审计对税收新常态的适应与融合,影响税收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为此必须明确税务审计工作中的法律问题、信息化审计问题、人员培训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破解税务审计长期存在的各类问题,让税务审计真正适应税收新常态的发展诉求,提高税务审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