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个深刻改变”的动力机制
——兼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深刻改变”重要论述的内在意蕴

2021-12-28郑敬斌万坤利

理论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初心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郑敬斌,万坤利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这“三个深刻改变”的重要论述基于百年党史的整体脉络,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充盈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成就、铸就百年辉煌的强大信心,昭示着党将勇立时代潮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书写更加恢宏的时代篇章。所谓“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机制,是指“三个深刻改变”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作为过程性存在,“三个深刻改变”并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需要依托强大的动力支持,因为只有系统性、持续性、常态化的机制支撑才能够为推动其实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供给。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深刻改变”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深入探讨“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机制问题,对于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明晰未来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理论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13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13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历史进程,“三个深刻改变”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认同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理论本身的性质及其功用所决定的”(5)林志友、孙炳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同建构的双重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2期。。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认同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理论特性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9、9页。。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理论特性,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伟力,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历史进程,进而成为“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理论引导动力。

其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身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理论特色。党正是在明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性特质的基础上,以我国国情为依据,以我国和世界发展规律为对象,以党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实践为检验标准,不断助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

其二,人民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助推社会发生深刻改变不可或缺的力量。“三个深刻改变”将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深刻转变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转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三个深刻改变”内蕴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换言之,“三个深刻改变”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坚定支持与高度认可。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与认可,我们党才有了接续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历史进程的底气与力量,进而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撑。

其三,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9、9页。。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这一宝贵品格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历经岁月淘洗依旧能够焕发无上荣光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决定的。换言之,作为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来源并根植于实践,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为改变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个深刻改变”是以党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实践为根基的,因此,“三个深刻改变”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这一品格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正因为这一理论特性的内在蕴含,使其能够对未来“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其四,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精华且有效规避了它们的缺陷,秉承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8)《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的科学态度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正是这一理论特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旺盛的理论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在追寻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并不断趋近绝对真理,进而实现永无止境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我们党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特性,在坚持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发展实践、融铸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精神风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过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的转化与化解,不仅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改变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为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的深刻转变开出了理论药方,成为推动“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不可或缺的理论动力源。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与灵魂,是指引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灯塔与指南,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向导与路标,是推动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恒久理论动力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三个深刻改变”实现必不可少的理论引导动力。回望百年生动图景不难看出,我们党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以及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的转变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并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历史,就是一部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从而掌握自身主动权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大势、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正因为具有鲜明理论特性和强大思想伟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由衰亡到复兴的深刻改变,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由受压迫、受欺凌到彻底解放的深刻改变,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的力量对比才能够发生深刻改变,国际秩序才能够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深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必然要求,亦是“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之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高擎思想火炬,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深化与筑牢党的思想灵魂与理论根基,不断积淀与增强中华民族的思想厚度与理论深度。各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与思想品格,提升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理论上坚持以及在实践上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三个深刻改变”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滋养与实践指引;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善于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全面客观地审视时代,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实事求是地诠释时代,科学回应时代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引领时代,努力解决实践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一系列时代难题。同时,不断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力、穿透力与影响力,广泛汇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共识,让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影响与造福时代;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编织好理论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切实站在人民的立场讲好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为人民代言、立言的科学化、大众化理论,这也是厚植“三个深刻改变”理论根基、确保“三个深刻改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深化与发展的制胜法宝。

二、初心使命引领力

初心意指最初的心愿与信念,具有引领、导向与鞭策功能,不仅能够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提供方向指引,而且能够为人们的发展进步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使命有两种意涵,一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任务与职责,另一种是指与唯物史观相联系且具有内在规定性的重大任务与职责,通常用作“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用以表述各阶级、政党以及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初心与使命具有明晰的目标指向性,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能够对个体、社会乃至国家发展起到共识凝聚与方向引领功能,内蕴着为实现初心使命而生发的憧憬与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非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党在汲取马克思主义关于初心使命思想精髓、承继中华文明精神族谱、把握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生成的具有信仰意蕴的任务与职责,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页。。它凝聚着共产党人的精神情愫,鞭策着党不断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乃至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奋斗,进而成为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不竭的精神引领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强大话语与重大政治命题,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永葆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信念坚守与主体自觉,更彰显了党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发展而不懈奋斗的根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使党能够永葆积极向上的主基调,以昂扬的姿态接续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历史进程,进而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内在的精神引领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高频言说初心使命,比如“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始终不忘多党合作初心”(12)《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9日。,“实行‘一国两制’的初心不会改变”(13)《习近平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7年7月1日。,“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4)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发展中越关系同样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5)《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总书记特使》,《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1日。等,使党的初心使命有了丰富的呈现形式与清晰的发展指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仅饱含着党对人民的使命与职责,而且也饱含着对民族乃至世界的责任与期许。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反映了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发展利益与诉求的满足,内在地引领着“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对“三个深刻改变”的内在引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内在地要求党深刻改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内忧外患、战乱频发的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斗争,这些努力与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的胆识、敢为人先的勇气确立了初心使命,从而激励着党为实现民族解放呕心沥血、攻坚克难,支撑着党不断发展壮大,矢志不渝地完成国家独立的宏图伟业。正因为有了初心使命的引领与激励,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穿越时空的感召力,给予党以巨大动力与无比信心,激励着党为继续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实践而矢志不移、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生机勃勃、行稳致远。

其二,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内在地要求党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百年党史是一部为谋求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一部为推动民族发展而前赴后继的历史,是一部为实现国家强盛而一往无前的历史,这是党主体责任的有力彰显以及价值追求的重要体现,使党的初心使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涵容久远的历史厚度与悠远的历史温度。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一往无前,血洗百年国耻,带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争取独立与主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在于党的初心使命的引领与激励,这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激励着党带领中国人民由被盘剥压迫到彻底解放的深刻改变,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在新时代贡献智慧与力量,鞭策着党领导中华民族由一盘散沙到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深刻改变,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其三,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内在地要求党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7页。,马克思主义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7页。作为共产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紧密相连,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利与私欲,彰显了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豪迈气度与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矢志不渝的执着坚守,成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执着的信念与坚定的信心将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勇担在肩,在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也在竭力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奋斗,努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18)《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2页。,争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1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同时,从另一个维度看,党推进民族复兴的过程,亦是向共产主义不断迈进的过程,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实践归依的过程。党的初心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总之,正因为党在百年前胸怀坚定的初心使命应运而生,并在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中旗帜鲜明且一以贯之地坚持初心使命,才能够发挥极强的凝心聚力作用,为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方向引领,最终使“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成为可能。倘若没有初心使命的引领与激励,党在推进“三个深刻改变”过程中就会失去内在的核心动力,进而可能陷入精神贫瘠与精神懈怠的困局,也很难生成应对推进“三个深刻改变”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坚定信心与强大定力,“三个深刻改变”势必难以实现。在新时代,不管形势如何复杂、任务如何艰巨、过程如何艰辛,都必须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将内化于心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彰显百年大党蓬勃气象与使命担当的同时,不断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创伟大繁荣,进一步为“三个深刻改变”的深化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自我革命净化力

党的自我革命是指党通过自觉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进而主动自我纠偏与自我革新的行为,突出革命主客体的内在一致性。党的自我革命净化力与自然环境的净化力是同样不可或缺且不容小觑的。自然环境的净化力是指自然环境以某种微妙且复杂的方式来沉淀和降解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缓解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党的自我革命净化力同样具有消除党内“污染物”的功效,内蕴着彻底的批判精神与鲜明的人民立场,是党的政治领导哲学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回望百年奋斗征程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锤百炼而经久不衰,历经大浪淘沙而常青常胜,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从饱受凌辱到自立自强、从积贫积弱到繁盛兴旺、从艰难困苦到蒸蒸日上,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够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与刮骨疗毒的决心不断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忘来时之路,无论站得多高都不忘使命初心。党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正是党不断进行自我扬弃、自我净化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应有之义,是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是着力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内在的动力支撑。

自我革命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只有自我革命才能起到反躬自省、及时匡正的作用,“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0页。,鞭策我们党在危急关头峰回路转,在黑暗时刻柳暗花明,在挫败之后毅然奋起,永葆推动“三个深刻改变”实践发展的热忱与动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在关乎革命事业与前途的关键时刻果断地召开了八七会议,客观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及时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及时纠偏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党在危急关头绝处逢生,为深刻改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奠定了根本的政治保证。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破除与肃清党内的教条主义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党内整风,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本本主义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端正了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态度,使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成为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进程的深刻改变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政治根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彻底冲破和否定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僵化思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彰显。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让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时刻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党的规模和影响力越大,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就越大。苏共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逐渐出现了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否定苏联历史、扭曲前人功绩等严重的政治问题,使苏共丧失了先进性,从而走向“民主化”的极端,酿成了无法挽回的错误。我们党深刻地汲取了苏共的覆车之鉴,勇于直面问题,敢于纠正错误,使党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博弈,警惕各种风险挑战的肆意蔓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党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坚决与有损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腐败行为作坚决彻底的斗争,从根本上起到了去腐生肌、富国安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净化史充分表明,只有党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信念坚定,时刻进行自我革命,决不回避与逃避问题,才能使党不断吐故纳新、激浊扬清,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因此,自我革命净化力是中国共产党饱经风霜而底色不褪、历经沧桑而斗志不减、久经磨难而初心不改的根脉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抑或是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与前瞻意识,不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党和国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就会愈演愈烈,甚至积重难返、亡国亡党,苏共的垮台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敬畏历史,更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而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警示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必将经历由生成、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同样,党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严重的问题不是存在问题,而是不愿不敢直面问题、不想不去解决问题”(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2、138、137页。。因此,党要在充分重视自我革命这一紧要课题之时,继续保持自我革命的光荣传统,敢于正视并及时纠偏党内出现的种种问题,防止权力滥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党要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丰富滋养,并将其进行适时适势的赓续与转化,找寻与激活蕴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基因与文化族谱,进而通过透彻的理论与文化反思,以及强有力的实践行动,实现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高度统一。此外,要旗帜鲜明且一以贯之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始终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在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的同时,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进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不断强化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与责任,为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与深化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四、人民群众协同力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94—1095页。从党建立与发展的根脉上看,我们党不仅来自于人民,而且根植于人民,始终坚定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2、138、137页。,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与认可。这是我们党与那些仅代表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也是为其他政党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5)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乃至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在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次次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在百年风雨兼程中与人民群众形成了同心同德、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三个深刻改变”也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下得以实现的,是人民群众主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更是人民群众协同力量的有力彰显。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不可或缺的主体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因此,党“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2、138、137页。。一百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历史进程,这种深厚牢固的力量为“三个深刻改变”能否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动力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近代以来,国家危如累卵,民族岌岌可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紧紧依靠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为深刻改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积极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发展农业生产,使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大大改善。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共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延安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为人民群众走出生产生活的困顿逆境、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筑牢了可靠根基。抗日战争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了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法自拔。解放战争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出了用小车推出淮海战争胜利、用小船划出渡江战役胜利的伟大壮举,为奏响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凯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成功开辟出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提振了中华民族的士气,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变革,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教育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形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飞跃、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实现伟大飞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给世界上那些渴望实现独立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树立了典范。

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的伟大实践向世人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力所聚,无往不胜。这也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依然能够从容自若的底气所在,是党在和平发展年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形势依然能够泰然处之的力量所在。伟大的人民群众给予和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以无限的力量与潜能,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仅有50余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迄今为止党员人数最多、影响力巨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执政党。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正因为有人民群众大团结的力量,我们党才能勇敢地应对推动“三个深刻改变”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自信地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以满足,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中华民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不可逆转地向伟大复兴迈进。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协同力量,党的事业就无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也将难以实现。“三个深刻改变”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浸润着人民群众的心血与汗水,融贯着人民群众的憧憬与希望。新时代如果要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生成对“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与发展的协同动力,就必须使“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实践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党必须旗帜鲜明且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立党为公作为党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将忠诚为民作为党矢志不渝的执着坚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行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直抵心底,进一步实现人民前途与命运的深刻改变。

五、制度体系保障力

制度是指由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并遵照执行、具有较强规范性、约束性与鞭策性的规章或准则,是确保既定目标或计划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必不可少的保障力量。我国现有的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为主要依据、以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立场、以实现初心使命为逻辑旨归的科学体系,具体涵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多重制度设计。其中,根本制度处于决定性地位,是我国制度结构的存在依据;基本制度处于主导性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与行为准则;重要制度处于从属性地位,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我国制度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正是“三个深刻改变”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换言之,正因为不同制度的发展完善与贯彻落实,才能够保障我们党在深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扬善惩恶、激浊扬清,进而为“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动力。如果制度保障力缺位或错位,“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就会失去外在的保障力量。外在的制度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约束力,但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历史进程,进而助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与深化,就必须依从、接受、认可相应的制度约束与行为规范。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明积淀、历史传承、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我国的制度体系也是党在汲取中华文明精髓的基础上,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中艰辛求索,以及对实践发展的现实追问中逐步建构起来的。这一过程为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动力。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甲午战争的惨败表明,中国之败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技不如人,究其根源,在于“制”不如人。为此,无数爱国志士先后走上了制度变革的探索之路,相继尝试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诸多制度方案,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的制度困局,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人民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制度选择。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参议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原则等民主制度应运而生,这些制度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兼顾了各方利益,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在领导人民探索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实践中,逐步为深刻改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前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体制度设计与安排,具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28)李德成:《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社会制度的跨越发展》,《中国藏学》2021年第2期。,为保障人民民主、促进民族复兴确立与提供了根本的领导力量与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实现了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这意味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保障,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法制支撑。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制度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前提。此后,党在进行制度探索的过程中也致力于推进我国体制机制的发展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在各种负面声音甚嚣尘上的压力之下,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消沉,而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在深入剖析苏东剧变根源的基础上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失败,苏共之所以垮台是因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党由此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2011年,胡锦涛首次提出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9)《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26页。,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这一时期,党居安思危,通过对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删芜就简、防腐戒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民族的发展与复兴。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党不断深化制度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环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是建构国家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是确保人民幸福的希望所在,是“三个深刻改变”得以实现的制度根基所在。倘若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幸福终将成为泡影,民族复兴也必将沦为空谈,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的转变也更将无从谈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了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优势,为建构新发展格局提供根本制度保证,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授权赋能,为推动中华民族笃行致远强基固本。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3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页。,也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与深化。可见,党推动我国社会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正是为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保障动力的过程。换言之,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与发展的长远之策。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守、支持与捍卫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制度权威,并以猛药去疴的决心与无视、轻蔑甚至有损我国制度权威的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作坚决斗争。同时,通过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来强化制度执行力,在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为推进“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与深化保驾护航、提质增效。

总之,“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机制深刻地揭示了“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历史进程与逻辑演进的动力成因及其运行机理,是与“三个深刻改变”的发展脉络、经验启示以及未来指向等内容密不可分甚至更加深远的问题。莲发藕生,必定有根。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生成的,其发展也绝非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机制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其实现、发展同样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种动力,而是科学理论引导力、初心使命引领力、自我革命净化力、人民群众协同力、制度体系保障力五种动力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机制是一种能够接续生成强劲动力的综合性动力机制,使“三个深刻改变”在五项动力的协同推进中生成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动“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五项动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三个深刻改变”实践的深入推进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个深刻改变”实现的动力机制。新时代要想进一步推动“三个深刻改变”的实现与深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好这五项动力的协同作用,并不断挖掘与探寻新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汇聚与发挥“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与深化的强劲动力与协同效能,更好地激励中国共产党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实践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初心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