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翠旗谷口万松风

2021-12-28

闽都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林

文 净

旗山脚下的南屿,北临乌龙江,南傍大樟溪。这片流水冲积而成的平野之上,还有一道溪流迤逦而过。那溪流源自旗山,当地人称为锦溪。“溪水明于锦,层波映不穷”。明代尚书曹学佺的诗句,便是这一得名的生动诠释。早年的锦溪水质极佳,盛产溪蚬,人亦称之为蚬溪。而溪中出产的赤鲤,更是绝美溪鲜,把它与当地所产的笋丝同烹,人称南屿一绝。

打捞前,被用作码头和浣衣石的旗杆碣

2019年11月5日,一辆大型挖掘机与一辆大吊车开到锦溪畔。当吊车的长臂向溪底伸去时,人们看到,先后从水里捞上来12块古代旗杆碣。12块旗杆碣,正好拼成六合,可竖立6根旗杆。村里老辈人都记得,旗杆当年就分别竖立在明代进士林春泽与林应亮的居所前。

明正德九年(1514),南屿人林春泽高中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后履职于甘肃宁州、江西吉州、广东肇庆、贵州程蕃等地,官至知府。从林春泽始,锦溪边的林氏家族科第连绵。嘉靖十一年(1532),林春泽之子林应亮得中进士,先后在浙江、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任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后升为户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春泽之孙林如楚也进士及第,先后在南京、广东等地任职,后升至工部右侍郎。明崇祯十三年(1640),林如楚之孙亦高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兼广东布政司参政。一门五代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南屿以锦溪为界,分南北两屿。林春泽中进士之前,他的家乡还称为北屿。当年,与林春泽得中同科进士的还有福州林浦的林炫同,后两人又同朝为官。某日早朝,皇帝呼“林卿家”,两人竟一同应声趋前。为免于混淆,皇帝按林浦居东、北屿居西的方位,称林炫同为东林卿家,林春泽为西林卿家。此后,北屿人便改村名为水西林。水,指的就是流过村前的锦溪。绵延不绝的锦溪水也寄寓着他们对家族文运昌盛、福泽绵长的期盼。

一个村庄的名字,因一个人而改变。随之被改变的,还有村庄的面貌。明嘉靖五年(1526),林春泽与其弟林春育在故居旧址建碧山堂。9年后又大兴土木,建成占地达4200平方米的8座民居。八字马头墙,穿斗木结构,门前左右抱鼓石,门楣上方置簪缨,梁桁下雕镂空枋,窗扇内花格图案。郭子仪拜寿、三世宴琼林的故事绘于墙上。数百年过去,这些房子已布满岁月斑痕,有些构件已变形、朽坏甚至消失,但人们依然能从尚存的建筑体中,体味到官宦世家的考究与书香门第的风雅。此后,这里又陆续兴建或重修了狮岩林公祠、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次峰林支祠、人瑞堂,与其他建筑一道,形成长约百米的水西林一条街。在南屿被列为福州开发区的今天,这条古街还是被精心保护起来,并将通过修复改造,成为供人游览的特色文化街区。

穿行在水西林古街,也许有人会冒出这样的疑问:虽说数代高官,薪俸不薄,但仅凭那些银两,能盖起那样的一片“豪宅”吗?

在京城任户部主事时,林春泽负责管理通州仓场和临清关税务。临清关被视为北京门户,多少商旅来往于此,林春泽若想从中搜刮,只要稍稍使点脸色,自有银两奉送,可他所采取的措施,却是“宽征疏滞,商旅便行”。边关商贸繁荣了,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他的个人腰包却没有随着这一肥缺鼓胀起来。此后他升任户部员外郎,负责管理运河北部漕运,想捞点油水,更是易如反掌。他却致力于清除欺诈百姓弊习,并应民之所呼,及时疏浚河道阻塞。上任当年,即完成漕运疏通,来往船只畅行无阻。民感其德,呼之“林佛”。

林春泽故居

林春泽故居檐角的“郭子仪拜寿”壁画

林春泽

林春泽最“犯傻”的一件事,便是上书劝阻皇帝南巡。正德十四年(1519),29岁的正德帝意欲出宫南巡,朝中百余名官员群起跪谏,龙颜震怒,这些官员各挨廷杖30下,并罚跪午门五天五夜。廷杖之下,11名官员当场死亡或伤发而死。见此情景,朝中官员谁敢再谏?林春泽当时并不在场,获悉后竟上疏千言,为同僚申辩曲直。结果,他成了又一个挨廷杖的官员。

那次廷杖事件之后,林春泽被谪贬,先后辗转于数省的偏远之地。任广东肇庆同知时,高州遭盗寇劫掠,朝廷命林春泽代理高州知府事。林春泽放着已有的官兵旧部不用,竟将他们悉数遣送,另组土著武装前往平寇。平靖盗寇,需要百姓的配合支持,失去民心的官兵,能有几分胜算?然而,放弃旧部的战斗力,无疑会得罪诸多同僚甚至上司,另组土著武装,自然也要冒很大风险。如果输了,必会遭到多方诋毁。林春泽不计个人进退得失,大胆推进既定的平寇方案,终获胜利。盗寇被平,谤声暂息,但他的这种刚直性格,仍给未来的仕途埋下隐患。任贵州程蕃知府时,林春泽致力于选贤才,兴教育,平匪寇,重民生,却招致庸劣之辈的妒忌中伤,终被朝廷予以“候调遣归”。

林春泽之子林应亮,亦以刚直著称。在常德知府任上,面对地多蛮峒、民生困苦之状,林应亮寝食难安。得知当地荣王府官校仗势欺压百姓,林应亮排除干扰,按律执法,核定兵饷,清理邮传,削减不必要开支,并果断惩治不法官吏和兵校,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其治政之胆识,赢得百姓称誉,亦令曾经不可一世的“地头蛇”荣王慑服,转而配合林应亮施政治境,约束其部下的不法行为。尤为可贵的是,大奸相严嵩任礼部尚书时,林应亮就与他相熟。严嵩炙手可热之时,林应亮并未有任何特别讨好的举动,甚至当场对严嵩用人不当的做法表示反对。那一回,严嵩欲派户部一位官员赴蓟州督饷、练兵,林应亮据理发问:“督饷者,督京运乎?民运乎?若二运已有职掌,添官徒增扰耳,兵之不练,其过不在是,即户部侍郎出,何益?”严嵩无言以对,遂罢其议。林应亮的不套近乎,本就令他不快,如此不给面子,更令他怒火中烧。事后,严嵩指使亲信参劾林应亮,林应亮调职南京。林应亮对黑暗官场深感失望,便以父老为由,力请归乡。

林应亮故居

水西林古街

林春泽父子分别与大奸臣刘瑾、严嵩同朝,在丑陋不堪的明代官场,他们如故乡的锦溪水一样不随浊流,坚守清廉。水西林的乡亲们都知道,他们在故乡所盖的楼房,大部分资金来自林春泽的同父异母弟弟林春育,他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凭借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时的平乱剿匪之功,那时的闽赣商路已无匪盗之患,林春育从江西购粮运至福建出售,并以粮酿酒,兼营酱园。当时名闻南屿的“五和酒店”和“林记酱园店”,均为林春育所开。嘉靖十四年(1535),林春泽见后楼的祖房已破旧欲倾,遂有拆旧建新之意。与林春育商量建房事宜时,腰缠万贯的林春育想到哥哥当官数十年,侄子亦当朝为官,一家人名声在外,却没有几间好房子,便主张大部分由他出资,兄弟合力盖几幢大屋。

旗山别名翠旗山,起于闽侯上街溪源里,止于南屿水西林。水西林的确切位置,位于发轫于旗山的太平山东麓。今天,在太平山西麓的闽侯三中校园,人们还能看到一片杆粗枝繁的杜松林。那是林春泽当年牵头栽植的。

村里的老辈人说,这片树林的山地原来不是林氏家族的。林春泽当官后,花银两购置它。在这里植树,能挡风挡雨,防止水土流失。树身挺直、木质坚实、耐水抗旱、生命力强的杜松,似乎也寄寓着林春泽为官做人的精神取向。

林春泽“候调遣归”之后,亦生归乡养老之意。那时他还不到60岁,时人说他“方壮而力辞于未及之年,才有余而退托不能而止”。他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家乡的青山绿水、良田美溪,不时梦中萦绕。更何况已备尝仕途之坎坷,对自己的升降进退,并不会像某些利禄之徒那般耿耿介怀。

闽侯三中校园内的杜松林

告老返乡之后,林春泽在太平山上筑锦溪草堂。太平山,亦名使亭山。“回视峰山之下,诸山逶迤而下,皆如瓜、如匏,而此山之巅坦然如砥,自来不遭兵灾,谓为太平山亦宜。”林春泽所作《使亭山记》,道出他选择此山作为老来养心之地的缘由。想必他最爱的是那“坦然如砥”的山巅,那也是他孤高与坦荡心境的自然写照。

在太平山,林春泽时与当地名士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客去人散时,常常以书做伴,静心著述,整理旧作。《荃谛》4卷,《人瑞翁集》12卷,《家训》16篇,便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林春泽在太平山上的建筑,不只是一座锦溪草堂,那里还有“竹斋”与“茂对亭”。山上胜景甚多,林春泽闲步其间,见有佳妙之处,便为之起个雅名。于是,太平山便有了内八景与外八景。内八景为:峨弁石、聚奎石、出云峰、三岛峰、梯云径、五云岗、迁莺林、团桕坞。外八景为:攀萝蹬、鸿渐盘、丹桂崖、烟翠洞、石筠亭、双玉碣、仙碁石、撷芳崖。这些美丽雅致的名字,也让我们窥见一位退休老人特别丰盈的内心世界。

林春泽的足迹并不止于太平山。时人说他身体矫健,至暮年亦精神矍铄。故乡周围的好山好水,不时诱发他的游兴。登旗山,他还留下散文佳作《旗山记》。去溪源宫,便有了律诗《夜游溪源宫》。

林春泽手书“翠旗衍秀”牌匾

水西林氏宗祠内的“三世重宴琼林”牌匾

水西林街林公祠的正殿,有一块高悬于梁的明代木匾,上书“翠旗衍秀”,那是林春泽83岁时的手迹。四个行楷大字端秀大气,笔力稳健。可以想见,已入暮年的林春泽,朗骨丰神犹在。

对林春泽来说,83岁也许还不是他的暮年,他和妻子都活到104岁。幽美的风光,新鲜的空气,山货、水产、稻薯、果蔬俱备的一方水土,使这里成为闻名的“人瑞境”。古时年逾百岁的老人被称为人瑞,可见那时的南屿是个长寿之乡。

嘉靖四十四年(1565),85岁的林春泽迎来家族的高光时刻。那年,他的孙子林如楚高中进士,皇帝为新科进士举行琼林宴,也邀请林春泽重宴琼林,林应亮其时在京都任高官,自然也要赴宴作陪。虽然林春泽因路途遥远无法赴京,但能获得邀请,便是一份难得的殊荣。三代进士已颇引人瞩目,三世同宴琼林更是世所罕见。那面“三世重宴琼林”的牌匾,至今还高挂在家族的祠堂里。

林春泽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人称六朝大老。百岁高龄时,万历帝颁旨为他建百岁坊。林春泽欣悦之余,赋诗一首。“翠旗谷口万松风,喘息犹存一老翁。”诗的开头,林春泽以旗山上的浩浩松风,反衬自己“喘息犹存”的老境,读来有些黯然。然而,诗句的意蕴似不尽于此。旗山多松,万松之林迎风呼啸,荡动着亘古不变的正风与清风。家山的松林与松风,也是他立身处世的一股精神泉源。

太平山麓的200棵手栽杜松,此刻也已成林。虽然旗山上长的是马尾松,这里种的是杜松,但它们都属松科,也有着相近的特征与品格。“万松”与“百松”上下呼应,在水西林上空频频交响。对林春泽来说,那是陪伴他晚年最悦耳的声音。

林应亮、林如楚致仕后都归乡养老。与林春泽一样,他们也喜欢伴着家乡的松风溪韵,静静地读书写作,而且都有诗文集存世。林应亮著《少峰草堂诗集》,林如楚著《碧麓堂诗文集》16卷。

林应亮故居内的《耕织图》壁画

水西林系唐九牧林后代。宋初,始祖林敬德举家从福州榕屿迁居至此。在宋代,北屿林氏就以科考登第名闻榕郡,林畊“父子八进士”更是传为佳话。据载,水西林科甲最鼎盛、入仕者最多的时期,在宋、明两朝。元、清两朝,水西林氏抱“不食周粟”之气节,耻于应考为官。林如楚之孙林慎在明崇祯年代官居高位,明亡后被清廷留用,回乡祭祖时竟无族人捧场。遭此冷落,林慎自觉无颜,只好举家迁往广东。

林春泽旧宅的最深处,有座玉音楼。民间传说,那是清代林家小姐瑞玉的闺房。林瑞玉当年随父赴京游学,与乾隆六皇子相恋,碍于满汉不通婚,只得郁郁而归,后病逝于此。传说《红楼梦》的宝玉黛玉相恋,就是以此为素材的。说是林瑞玉离京之时,皇太子还赠她一副木刻楹联。细看至今还保存的那副楹联,落款虽为六皇子永瑢,但所赠者却另有他人,联句内容亦与男女情事无关。据此引发出一段男痴女怨的爱情故事,应该是口头文学家们的凭空想象吧。真正发生在玉音楼的故事,倒是与一位男人有关。他是林慎的堂弟林系。清兵入关后,林系决意不事二主,居玉音楼20年,身不下楼,头不剃发,以示不顶清朝天,不踏清朝地。在玉音楼上,林系著《耕稼集》11卷,并绘《耕织图》两幅,请人临摹于墙,告诫子孙后代以耕织为本,不入清朝官场。

20年身不下楼头不剃发,或许有些夸饰,但不入清朝仕途,水西林的子孙大多做到了。官可以不做,日子总得继续。良田青山,可供耕樵;水陆通道,便于商贾。丰富的原产食材,又使这里成为厨师的摇篮。弃儒经商后又改行当厨师的林学榕,用地产笋丝为配料烹制草鱼,首创“凤尾草”名菜。其再传弟子林文挺则是福州聚春园的头牌厨师,尤擅“杂烩汤”,普普通通的几种食材,经他妙手点化,竟成为聚春园的一道招牌菜。

直至20世纪50年代,水西林太平山麓的那片杜松林还是200棵。蔚然成林的杜松,引众多白鹭前来搭窝筑巢。夕暮时分,白鹭归林,远远望去,点点如雪花飘扬,人称“杜林飘雪”。从福州搭船过渡的南屿人,在湾边码头就能看到这样的奇观。在他们心头,那是故乡的地标。那片松林所荡起的正气与清风,也给水西林的子孙们以无尽的精神滋养。

猜你喜欢

西林
分析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性
一只土布袜
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设计
雪山生存24小时
花坡
题西林壁
苏东坡题西林壁的故事
西林教案160年祭(外一首)
日本发现能灭超级细菌的天然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