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脱贫模式探究

2021-12-28

当代旅游 2021年10期
关键词:壮族景区村民

杨 柳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引言

乡村旅游振兴是国家扶贫的一种特殊方式,让贫困户及村民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中,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1]。我国的扶贫区域大部分集中在乡村区域,中国发展乡村旅游,将带动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增添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2]。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国家也把乡村旅游振兴上升为了国家战略。桂西北民族地区主要是广西的河池、百色一带,该区域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曾经在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中评估出4个极度贫困县,桂西北民族地区就占了3个。因此,通过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贫困,实现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

一 桂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振兴概况

(一)凌云县浩坤湖村乡村旅游振兴概况

浩坤村位于桂西北民族地区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是一个以壮族、瑶族为主的壮族村寨,原来村民以种玉米、养鸡、养猪为主,住在茅草棚里面。进出靠一个叫“猪笼洞”的坑洞,一个近乎垂直、高70来米的坑洞,从浩坤村到乡里,要走5个多小时。2003年沿流隧道通车,爬行“猪笼洞”成为历史;2005年,浩坤水库开始修建;2008年浩坤水库建成并蓄水发电,浩坤湖成永久湖;2012年,自治区开始帮扶修路,依托浩坤湖,走上乡村旅游之路;2018年被评为4A级国家旅游区。

浩坤村是“十三五”期间的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浩坤村被列入扶贫重点村,全村有浩高、三合、弄尾、坤内、弄群、弄项、弄群、岩流等8个屯,10个村民小组,共429户,19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含2014,2014退出户)共 282户1386人,2020年底全部脱贫。该村贫困原因主要是家庭人口多,贫困家庭大多5—6人以上,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小孩没有经济收入,家庭经济压力大导致贫困,其次是土地少、因学致贫。

(二)浩坤湖村旅游资源概况

浩坤湖村所在的浩坤湖景区是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购品、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13个亚类,主要有岩流天坑、猪笼洞、浩坤湖、火桐、浩坤少数民族村寨、《东湖游记》、壮族“三月三”节庆等具体内容。

(三)德保县那温村乡村旅游振兴概况

那温村位于桂西北民族地区德保县城关镇东部,距离县城8公里,是“十三五”期间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振兴重点村。全村辖7个自然屯,共有11个村民小组,现总人口为321户1186人,其中壮族人口1180人,占总人口99.5%。经2015年精准识别,那温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46人。该村人均耕地少,长期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收入单一而导致贫困。经过三年的乡村振兴,2018年,那温村各项脱贫指标高标准完成,实现了整村高质量脱贫摘帽,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生态宜居”红旗村称号,2019年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和“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四)那温村旅游资源概况

那温村是一个传统的壮族村落,壮族人口占99.5%,依山傍水,鉴河绕村而过,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其资源分类(具体见表1)。

表1 那温村旅游资源概况

二 桂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振兴模式分析

旅游振兴模式的分类主要包括旅游开发主体分类和旅游活动开发模式分类[3]。

(一)项目带动型模式—景区+村集体+农户模式

浩坤村的乡村旅游振兴模式是属于项目带动型模式。该模式基于当地现有的旅游景点引领周边贫困人口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4]。依托浩坤湖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带动周边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和收益。

第一,凌云县振凌旅游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浩坤湖景区100余个员工中,有80%的员工来自浩坤村,主要从事保洁、保安、开船、科普中心酒店服务员等工作,其中保洁、保安、开船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工资2000元,科普中心酒店服务员的的工资稍微高一点,2300元/月,每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通群众参与景区景区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第二,浩坤湖旅游景区通过资源租赁,即租赁浩坤村周边村民的农房、土地、林地等资源,例如在三合屯,公司通过租赁村民A、B、C、D、栋民房,开办了三合民宿。通过资源开发,增加农民受益;第三,发展特色产业,即在景区周边组建特色养殖合作社,组织群众发展桑蚕、毛葡萄等特色种养业或加工瑶族服饰、壮族绣球等特色产品,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比如劳氏村民在家开办了聚贤阁农家乐,湿地商街开发后,在商街开办金泉湾大排档;第四,景区收入分红,该景区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0%给景区核心部分的群众分红、给浩坤村1%的作为村集体经济,群众年人均增收273元,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第五,旅游土特产带动,在景区内划定区域,由农户售卖土特产品增加收入,比如浩坤村的妇女在自家门前摆摊卖起纯手工绣花鞋、绣花鞋垫、服饰、帽子等手工艺品。还有一些农民在景区内客流量大的地方摆摊售卖自家种植的芭蕉、红薯、芋头,自制的糍粑、糯米饭以及山上淘来的野菜、铁皮石斛等土特产,深受游客喜爱,节假日期间每天的收入能达二三百元以上;第六,资产入股,对于扶贫移民搬迁的村民,景区将扶贫移民搬迁的农户原有房屋、土地、宅基地交由景区经营,入股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这也是浩坤湖景区总结得出的“六个一”旅游振兴路径。通过该模式的带动,该村从“十三五”建档立卡的195户945人,贫困发生率52.04%,到2016年脱贫92户40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0.84%,2017年脱贫11户59人,贫困发生率27.23%,2018年底,全村已实现脱贫153户6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11%,2019年脱贫37户20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4%,并且在2020年实现全村贫困人口清零。

(二)旅游专业合作社模式——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参与模式

旅游专业合作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5],那温村乡村旅游振兴模式是属于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模式。2016年4月,由该村致富带头人李振边牵头,组织那温村98户农户成立了广西百色市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以土地、劳务等要素流转入股参与花海种植和利润分红,吸纳贫困户参与那温旅游资源开发。当地群众可从参加景区建设、参与景区管理服务工作、销售农家土特产、土地流转及合作社股份收入等4个方面实现增收脱贫,带领贫困户通过发展旅游增收脱贫。

那温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当地“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指导旅游合作社挖掘当地“稻—花—蜜”生态资源,春夏之际,种植水稻绘制图案,打造稻田艺术;冬季利用闲田种植格桑花卉,打造田园花海,既增加了生态观光,又增加了蜜源;其次,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农民土地,种植百香果、有机水稻等实现产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最后,当地以壮族居民为主,还保留传统的壮族传统,比如唱山歌、抛绣球、舂糍粑、编竹编草编等民俗活动,因此,景区组织村民参与山歌对唱、手工舂糍粑、抢鸭子、抛绣球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目前通过那温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2020年那温村实现脱贫。

三 结语

乡村旅游振兴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脱贫的一种很好方式,是广大贫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经[6]。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些村庄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0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下一步将走向乡村振兴。不管是乡村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发展乡村产业,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模式。

猜你喜欢

壮族景区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Cat’s book》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