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7张永烜

甘肃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张永烜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探索,深入思考,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背景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如何通过微课教学搭建教育平台以及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162—02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语文。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是拓宽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进而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

一、利用微课,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微课就是信息化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一类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知识巩固等环节,利用数字化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1]。

如,以《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录制了三段微课,引领学生走进春节,感受中国人民对春节的情感,理解传统风俗习惯的传承。第一段以“春节的来历”为主题,为学生讲述年兽的传说,让学生在民间故事中找到阅读文章的兴趣;第二段以“春节的习俗”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从腊八开始人们准备春节的一系列行为,重点结合课文说一说老北京春节期间包饺子、放爆竹等活动;第三段以“饺子的做法”为主题,鼓励学生在春节期间和家人学着包饺子,共同感受春节传递出来的团圆、吉祥的意蕴。这三段微课不仅涵盖了《北京的春节》文本内容,更是对内容进行了适当挖掘与拓展,将学生带入到喜庆吉祥的春节氛围中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完成自主阅读与探究,并进一步理解春节的文化意蕴。

再如,在学习《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拓展练习,即阅读《毛泽东诗词》,并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词进行背诵,并将朗诵与赏析部分录制成短视频,在全班进行分享,让学生围绕诗词内容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微课融入到了学生课后学习之中,有利于学生拓展探究,启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体现其教学主体的地位。

此外,微课还可以优化传统课堂的结构,即利用微课打造翻转课堂。以《观潮》一课为例分析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结合课程目标,组织开展课前活动,这其中包含师生双方的行为。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建微课,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针对性的课前练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结合作者描写观潮的顺序回答问题。学生则自主观看微课,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把控时间和节奏,根据视频指导理顺文本内容,完成并依靠社交媒体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提出疑惑,互相解答,以达到课前自主学习的预期效果。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即师生围绕课文结构以及细节性的描写共同确定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突破文本理解,促使学生思考作者所描写的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情景,深入文本解读;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表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组织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构建给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完成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消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微课的优势,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的“翻转”,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构建了全新的过程。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动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条件下,由于教学环境相对闭塞,课上与课下,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沟通不畅,影响了教学实践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发展计划的落实,各地区信息化教育平台逐渐形成,为师生的互动沟通创造了条件。在平台上,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师生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更加开放、便捷的沟通,从而密切教学联系,拓展教学领域[2]。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信息化平台,依托信息技术,畅通交流渠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预习解读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查找、收集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资料,展现地球的环境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各种“生态灾难”。在课前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現了自主探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打通课内外沟通的阻碍,形成图文并茂的信息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信息展现地球的渺小与脆弱。在课堂上,教师则提出问题:作者强调“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何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教师则要求学生再一次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并结合“爱护地球”的主题,制作成电子文档和宣传视频,在班级、家庭、社区的微信群中进行分享,促进课堂教学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融通。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将美术、音乐、科技等元素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促进学生在学科交叉中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伯牙摔琴》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上的古诗词资源引导学生对古人所说的“知音”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在网上找到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一句:“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有的学生则找到古文中的原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传统文化的赏析中,引导学生感受“知音”之间心灵相通的深刻情感,理解“伯牙摔琴”这一举动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在完成文本学习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拓展探究,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片段,设计音乐赏析环节,以此引导学生回顾思考文言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音乐素养的综合发展。

当然,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在多元化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拓展训练[3]。例如:在“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学生在线互动,为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的创作过程;或者利用线上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書法练习,并交流心得。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拓宽语文实践内容,丰富语文实践形式。例如,教师以“旅行”为主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假期游玩的沿途风景、见闻写成电子文稿,或者用照片、文字、视频编写日志,将旅行的过程加上精彩旁白解说,形成生动且有个性的旅行记录;教师则通过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推送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拍摄、编辑技巧,让学生在更加时尚、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会用信息技术记录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

例如,教师组织经典诵读评选活动时,可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等等,要求学生自主编辑,将自己选定的书单上传微信群,教师做好记录。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经典名著中的经典情节进行阅读,并录制音频或者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可以利用剪辑软件进行修饰,提高录制效果。最后,教师组织线上线下读书会,播放学生的读书作品,与学生分享经典著作,然后以班级为单位选出优秀作品,激励学生诵读兴趣,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总之,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逐步推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学科教学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以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有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02):147-153.

[2]张海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1):74-77.

[3]刘艳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51-52.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