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瓷器上的“星空十字架”纹样

2021-12-27李益炯李熊熊

东方收藏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画意十字架画法

李益炯 李熊熊

明清民窑瓷器上的纹样,有些画法看起来简单抽象,随意潇洒,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不然,在它们朴实的面目之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画意,只是需要我们去耐心地发掘。本文所探讨的两件民窑瓷器的纹样就是如此。

第一件瓷器是一只带盖的小缸,口径约14厘米,高也是14厘米。從青花发色等器物特征看,它应是明末清初的民窑产品。这件器物身上的纹样(图1)是:有三个相同的圆形图案,等距分布于器身;圆形图案之间由成排的不规则的深色小斑块点缀。器盖(图2)有两组云纹。这样的纹样,有什么特别的画意吗?

第二件瓷器是一只青花罐(图3),口径约9厘米,高为18厘米,年代应是清中期。此罐图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主体纹样,有三朵类似四叶花的图案等距分布于器身,四叶花周围密布一个一个排列整齐的小圆点。下部纹样是一圈变形的莲瓣,起烘托主体纹样的作用。这样的纹样又是什么寓意呢?

经研究,我们认为上述两件器物的纹样并非普通的装饰性图案,而是具有基督教意义的“星空十字架”纹样。

我们先来看图1。此图中央的圆形图案和两边不规则斑块,所要表达的是出现在星空中的“十字架”。圆形图案中心是一个蓝地白花“十字架”;它的周围有蓝白相间的圆圈,是“十字架”的光环;圆圈之外还有一圈锯齿装饰则是光环的光芒。那些不规则的斑块是星星的表示方法。图2器盖上的两组云纹可以用来佐证图1的画意,暗示器物的纹样整体为天空景象。

为什么盖缸的“星空十字架”会是这副模样?我们认为,这是早期“星空十字架”的表现样式,它不完全是原创作品,而是借鉴了一种缠枝莲纹样的结果。明代缠枝莲纹样有一种叶片细小繁密、花蕾饱满挺拔的品种,瓷画工匠将这种缠枝莲的枝条去掉,保留叶片当作星星,再将花蕾改造成光环笼罩的“十字架”,就成了图1这种早期“星空十字架”的样式。这样的改造,不是说工匠画不了表意更加明确的“星空十字架”,而是工匠不愿意把“星空十字架”表现得太过直白。因为当时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工匠怕“十字架”纹样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似星似叶的斑点等,其实是遮掩真实画意的一种手法。

再来看图3的纹样。它表现“星空十字架”的画法比图1更加成熟,已经完全摆脱了缠枝莲纹样的影响。星星画成一个一个的圆点,这是瓷画中星星的典型画法;但同时通过排列整齐密密麻麻的布局,使得星星又有点不像星星。这也是工匠避嫌的手法之一。

此外,星星中间的“十字架”,画得像一朵四叶花(也称“四叶草”),这不但是工匠在蓄意避免画出标准的“十字架”,而且四叶花本身也有基督教的特殊意义。据说四叶花是夏娃从天国伊甸园里带出来的,人们看到它会得到上帝的眷顾和幸福。

晚明到清代的民窑瓷器上,为什么会出现“星空十字架”纹样?这与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传教士们在传教过程中,为了吸引信徒往往要宣传各种神迹的出现。夜晚星空中出现“十字架”,正是当时基督教宣传中影响较大的神迹之一。

来华的耶稣会法国传教士杨嘉禄1722年写给欧洲上司的一封信里,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不久前,有人在中国雕刻了一种木版画,表现的是该帝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方上空出现的四个十字架图像。我把这一木版画寄给您,上面还有中文解释,标明了出现这些景象的地点、延续的时间及目击者的人数。”(见《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二册第277页)这一记载表明,天空中出现十字架的景象,在清代基督教徒中间是流传甚广的神迹故事。

杨嘉禄寄给上司的四幅“星空十字架”版画至今仍然保留于世,见图4至图7。将这四幅木刻版画与图1、图3两幅瓷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图4、图5的“十字架”带光环,接近于图1的画法;图6、图7的“十字架”不带光环,接近图3的画法。

木刻版画上的“星空十字架”画得都很标准,这是因为这种版画是基督教内部交流用的资料,所以可以完全按教会的要求去画。而瓷器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器物,有可能会被非教徒使用,为了减少人们的反感,在画法上就动了一些脑筋,画成了有些变形的“星空十字架”。这种变形“星空十字架”的高明之处在于:教徒与非教徒看了之后,理解上可以见仁见智,不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教徒看着觉得是“十字架”,心里不由得会升起一股崇敬之情;非教徒见了并无“十字架”的联想,不会产生反感。这种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正是瓷器工匠希望达到的社会效果。

猜你喜欢

画意十字架画法
鳄鱼的画法
刘少民
瓜里绘客厅
秋意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心灵独白
多变的形象
抢“平安”
天空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