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国Ⅱ卷谈地理高考试题的变化特点及备考方法

2021-12-27赵兴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区域

赵兴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高考试题如何测量学生素养能力,备考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复习,文章以2020年全国Ⅱ卷为例,分析了高考试题的特点,总结了备考复习中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关键词】地理;高考试题;特点;转变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123—03

核心素养下的地理高考,如何准确刻画学生地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立德树人”导向下地理高考将有何变化趋势?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无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也为未来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以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Ⅱ卷地理卷(以下简称全国Ⅱ卷)为例,分析了高考地理试题的变化特点,并为今后的备考复习提供了些许意见和建议。

一、试题特点

全国Ⅱ卷地理试题命制视野宽,意境深,不拘一格,不受覆盖面、知识点的限制,自由洒脱,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有深度,有温度,有韵味,导向明确,从考试测量的角度诠释了地理核心素养是浸入学生生命、能解决现实世界真实问题的潜能,为未来地理“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总览全卷,试题呈现出以下三大显著特点。

1.写在“大地”上的地理试题。试题情境素材的选取贴近现实生活,或取自西北地区聚落名称,或取自巢湖平原的农业生产,或取自甘肃绿洲和沙漠,或取自金沙江名称的由来,甚至来自田间地头,真正将地理试题写在“大地”上,融入生活中。问题设计直面生活中的地理“真”问题,如地名的由来、稻田打沟、精油加工、西伯利亚降水和景观差异等,同样是地理问题,但更贴近生活实际,甚至很多问题就是在田间野外、旅行途中学生自己会思考、会提出的地理问题,地理问题真实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让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彰显其真正的生命价值。

2.考查融入生命的地理素养。试卷问题设计立足核心素养,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考查,“去教材化”“去学科化”趋势明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测量学生能力水平和思维品质(即做事能力)。考查学生“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是地理融入生命个体的思维特质,即地理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题组2,巢湖平原稻田打沟试题,表面看是考查生活常识,而实质是对小麦和水稻生长习性差异的考查。题组3,绿洲和沙漠温差问题,利用坐标曲线图,是在数学(曲线斜率、速率)、物理(吸热、放热、比热大小)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应用大气受热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地理学科知识隐于无形,符合个体思维习惯。题组5,金沙江得名,从断裂发育到河流分布,再到金矿石出露,最后转变为金沙,问题设计一气呵成,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试题追求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绝非有板块知识、内外力作用就能达到的,它更需要的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对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画面感”、动态化的重现,以及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3.突破知识结构的限制。全国Ⅱ卷从试题分值分布来看,除选修外,自然地理占56分,人文地理占34分,其中客观题自然地理占32分,人文地理仅12分。从试题区域背景的选材来看,除选修外的六个题组中,以中国地理为背景的试题有5道,世界地理仅有1道。自然和人文,中国和世界地理在试卷中的分值分布严重失衡,这是近10多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年。笔者认为这不是偶然,将是一种趋势和导向。试卷大胆突破知识和知识结构的窠臼,直奔学生地理素养的测评,大胆突破的背后是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地理问题往往没有自然或人文的界线,也没有中国和世界的标签,甚至没有学科的界线,拿什么背景的试题为载体不是高考的关键,而全面测量、准确刻画学生地理素养水平才是关键。不拘一格的突破,超越课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的藩篱,直面地理“真”问题,测试“真”能力,引导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趋势,追求基于学科的“做事”能力,将是其不懈的追求。

二、转变备考理念

1.知识目标:从“学会了”向“会用了”转变。解决现实世界的“真问题”,学以致用,既是地理高考的重要變化趋势,也是地理学科经世致用的本质要求。总览全国高考卷,考查知识本身或直接应用教材知识、迁移教材知识就能解决的地理问题几乎没有。因此,备考必须跨越课堂与现实的界线,面对地理实际问题,让地理知识源起于生活实际,应用于实际生活,而能否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就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所以,备考复习不能停留在“学会了”的知识层面,而必须落实到“会用了”的能力层面,这是备考复习面临的最大挑战。地理核心素养不是知识的机械堆砌,而是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科的独特视角、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当学生面临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用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1],具备迅速准确的“做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2.能力目标:从教解题到植素养转变。全国Ⅱ卷地理试题,聚焦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地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考查,隐藏在试题背后的是命题人对地理学科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的追求。如,客观题1~3题,通过地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测量考生通过图像、文字信息对陌生地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地名和河流的关系等要素间的联系考查综合思维能力。主观题37题,无论是地貌断裂发育的原因、河流沿断裂分布的原因,还是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以及金沙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均考查学生在区域认知基础上,对区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地理变化过程的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始终是试题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备考复习就不能将教会学生解题作为最终目标,在解题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见”试题背后的素养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素养水平,最终内化为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看待和处理地理问题的潜能。而事实上,若备考不以培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3.价值目标:从会应试向能育人转变。全国卷地理试题,倡导学生关注身边有用的地理,具备运用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热爱地理学科基础上的理性追求,即要求学生具有学科“感觉”(感情和觉知)和融入生命的学科素养。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化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态度及全面、综合、发展地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人地协调、天地宇宙的价值观念,才是学科“滋养”生命的育人目标,也是地理学科最终能交给学生的东西,而不该是应试能力。若地理教学、备考复习站在了学科育人的制高点,就具备了立于天地宇宙间的学科教育视野,而达成育人目标的路径方法便昭然若见。

三、靶向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人地协调观是看待和处理人地关系问题时要秉持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更是高考测量评价的标尺。高考备考复习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各个突破,将素养能力的培养分解到不同知识模块的复习中,为素养目标的培养找到最理想的知识“场域”,复习靶向核心素养,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1.区域认知。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和能力[2]。地理不仅要赋予学生行万里路的豪情,更要给予学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区域认知能力,这是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之一。区域认知能力在高考试题中,或通过陌生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直接以陌生区域为对象,考查学生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探寻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无论哪种方式,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特征都是解决高考试题的关键。备考复习时要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复习为载体,以不同尺度的区域地图为抓手,教会学生认识陌生区域的基本方法,即从地理位置出发,推断区域气候、地貌、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特征,再以自然特征为背景,推断如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等人文地理特征。读图能力是区域认知能力在高考中的最直接和具体的体现,教会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区域地图中地理元素承载的地理信息,让区域地图开口“说话”,讲述区域地图背后的地理“故事”。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是分析问题的地理视角,也是观察“世界”的地理眼光。学会不但能够从空间的角度全面分析各地理要素,而且能发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时间的角度,不但能分析当前的地理事物及特征,而且能够动态地探寻“过去”、预测“未来”。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备考复习的始终,久久为功,方能培养出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该有所侧重,人文地理复习中重点借助区位问题,自然地理中则重点借助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影响或意义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问题和认识地理环境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3.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是地理课程“走出”教室,直面真实世界的途径,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本质要求。高考地理囿于纸笔考试形式,对地理实践力水平的测量,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所有试题均以真实的地理情景为载体,考查学生面对“真”问题时,地理思维与真实世界的融合度,即实际的“感知力”和“实践力”;二是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工具”,如地图、经纬网、等值線、“3S”技术等解释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备考复习建议先通过模块化、专题化复习“地理工具”原理及应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不断强化应用,从懂原理到会应用,最终内化为认识世界的擎天利器。

4.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价值观念。尊重自然规律是处理人地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地和谐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最终目的。人地协调观是融入高考中的精神和灵魂,多隐形考查,但在分析和思考人地关系问题时,它必须是行为准则和价值引领。备考复习中必修3区域发展和区域地理是达成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载体,在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中,显现人地协调的思想观念,在人类经济行为发生前后,学会考量或评价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反复训练,让人地协调思想成为一种潜在的习惯,最终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念。

总之,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以情境为标尺,以不同等级的能力水平为刻度,在问题解决中测量学生能力水平。不同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备考复习中培养的方法自然各异。所以,备考复习必须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做好复习的“顶层设计”,借助不同的知识模块,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化整为零,分而治之,这样备考复习才不会沦陷于知识的汪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区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