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2021-12-27金靓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意义

金靓

【摘要】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过度宠溺幼儿,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迎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小让幼儿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在分析幼儿劳动教育意义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学习喜好,提出优化幼儿劳动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幼儿;劳动教育;意义;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03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领域”方面明确指出,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园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1]。所以,笔者从本园幼儿的劳动教育入手,希望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更多简单的劳动技能。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

热爱劳动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从小让孩子们爱劳动、会劳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来说,劳动教育的过程对幼儿、学校乃至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和习惯。让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庭或者幼儿园劳动,不仅可以通过劳动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穿脱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花草等。合理正确的引导,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参与劳动的乐趣,而且能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幼儿还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

2.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很多家庭过度溺爱孩子,在家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衣食住行样样都会帮孩子做好。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养成懒惰、自私、自理能力差的不良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之路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幼儿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让家长看到劳动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重视幼儿的劳动教育。

3.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幼儿更是要从小学会各项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工作、生活带来更好的助力。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幼儿,在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学习方面也面临着各种全新的挑战,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社会领域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提高幼儿劳动能力[2]。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1.通过绘本故事,提升幼儿的自主劳动意识。在很多幼儿的心目中,劳动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还会使自己感到疲惫不堪,身上也变得脏兮兮,所以很多幼儿对于劳动都有一种莫名的排斥心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从提升幼儿的自主劳动意识出发,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绘本系列,通过绘本故事中与劳动有关的教育引导,纠正幼儿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提高他们对劳动的热爱程度。

比如,为了让幼儿对一些日常劳动感兴趣,教师可以推荐阅读《小威利做家务》的课外绘本,通过绘本故事中小熊威利帮助妈妈一起做家务的故事,让幼儿从看似平常的用吸尘器打扫卫生、整理玩具,以及帮妈妈一起做蛋糕这些家务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借助小熊在参加家务劳动中的心情感受,激发幼儿想要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兴趣。再如,在关于农作物方面的劳动教育中,教师还可以推荐绘本《劳动吧,好孩子》,结合绘本故事中小兔子萝莉和姐姐罗拉一起在花园中种萝卜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懂得只有劳动才能有收获的道理,鼓励幼儿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在这些绘本故事的讲解中,除了和幼儿一起分享绘本故事,教师还可以围绕绘本的内容展开有关“劳动”的班级讨论活动。例如,在《劳动吧,好孩子》的绘本中,讲解的故事与幼儿日常的饮食有关,教师可以从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入手,请他们说一说自己对古诗词《悯农》的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习内容,孩子们也能从自己日常的饮食中感悟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爱惜粮食的美德[3]。

2.通过劳动游戏互动,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能、技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面对不同劳动能力的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传授给他们一些符合自身能力特征的劳动小技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对小班的幼儿群体,教师可以借助社会区域游戏的场地,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工具种类和名称。比如,可以在班级的一角设置“劳动最光荣”的区域游戏场地,在这个区域中投放一些有关劳动工具的图片和玩具模型。例如,在厨房劳动工具方面,可以放置鍋、碗、铲子等工具的图片。在职业劳动工具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需要,放置一些这些行业需要的劳动工具。以城市环卫工人的职业为例,可以放置扫帚、拖把、洒水车、垃圾运输车等劳动工具。通过劳动游戏,帮助小班幼儿初步掌握有关劳动工具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感悟劳动的重要意义。

中班的幼儿肢体发育能力逐渐增强,手指、四肢、大脑等的协调能力也变得灵活起来。针对这一个阶段的幼儿可以开展一些简单劳动技能方面的游戏活动。比如,利用课余时间在户外场地开展“欢乐农庄”的劳动游戏,先组织幼儿观看一些劳动画面,让他们了解感兴趣的织渔网、磨豆子、编竹篮、筛稻谷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农活。然后,在游戏区内放置一些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以及一些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模拟游戏活动。让他们使用毛线模拟编织渔网,使用手工制作的筛子来筛泡沫粒的方式模拟筛稻谷的场景。通过这种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同时提高做农活的乐趣[4]。

大班的幼兒心智、行动等各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家长做家务的角度出发开展一些游戏互动活动。例如,可以从整理衣物的家务活动角度设计“我是叠衣小能手”的游戏活动:先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叠衣服技巧,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衣物,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叠衣服的任务,最先完成而且收纳能力较强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游戏竞赛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快速掌握一门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通过亲子劳动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劳动习惯。成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像劳动教育这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更是与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坚持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劳动教育的效果更加有效。所以,教师可以联合幼儿家长,一起制订完善的家庭劳动计划,通过亲子劳动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师在园内组织幼儿学习和了解一些劳动技能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对应的家庭亲子劳动计划,通过双向的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如,在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之后,教师就要和家长签订“劳动合作协议”,要求幼儿回家后,家长主动分配给他们一项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并监督自己的孩子每天打卡。劳动的内容不限,可以帮妈妈扫地,可以是帮爸爸洗车,也可以帮忙照顾家里花草,等等。通过这种隐形的监督和在线打卡的教育形式,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并且成为父母家庭生活的好帮手。

总之,对于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来说,只有让幼儿从内心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喜悦感,他们才愿意主动去劳动;只有慢慢引导幼儿学会一种或者几种基本的劳动技能,才能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幼儿的劳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之间的互相配合,希望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让幼儿成长为一名爱劳动、会劳动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胥兴春,姜晓.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协同共育[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12-118.

[2]姜晓,胥兴春.我国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路径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1):72-74.

[3]孙彩霞,陈巧月.以养成教育为土壤,家园合作开展劳动教育[J].福建教育, 2018(05):41-43.

[4]姜清清.中班幼儿劳动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科普童话,2018(07):99.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意义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