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好“营改非”实现“双减”多赢

2021-12-27张全林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主管机构

张全林

“营改非”是教育本真的回归。非营利性组织以促进公益事业为宗旨,不追求投资的经济回报,收入只能用于自身发展。可见,“营改非”是教育公平性、普惠性的内在要求。非营利≠非盈利。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后,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和学校、家长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更大。机构性质变更后,培训费用按政府出台的指导价收取,复归正常生态,员工、教师、家长都定了心,对机构和消费者具有多赢效果。

办好“营改非”,重在精準推动。“营改非”后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成员分配利润,能够防止资本过度涌入教育培训。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长远考量,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决策。但就眼前看,也是最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凡事预则立。对此务必保持高度警觉,制定防风险处置预案和纠纷调处工作措施,加强政策解读、有序维护各方利益,在确保平稳过渡上多花费些心思。

办好“营改非”,重在优化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教育部门主管业务,负责前置许可审批和日常管理;民政部门主管登记,负责法人登记和监督检查。职责划分非常明晰,关键是协同配合要到位,简化换证、登记、变更等流程,高效便捷,让办理“营改非”少跑腿,“一个窗口”搞定,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坚决杜绝换证难的现象。

“营改非”对资本化运作釜底抽薪,是“双减”的一步棋。“双减”并非一概取消学科培训,而是回到提供差异化选择的定位上。从存量看,根据教育领域深化改革走向,大部分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出路在于拥抱素质教育的刚需,扬长避短,弥补“五育并举”不足,满足差异化需求。向非学科类培训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找到用武之地,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主管机构
梦想
我是白骨精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管的话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