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课例研究

2021-12-27李根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兴趣点习作教学

李根

[摘要]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开启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之路,旨在引领教师聚焦习作的兴趣点,关注习作的训练点,指向习作的运用点,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习作思路的指引,注重学生习作实践的迁移,以实现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习作教学;兴趣点;训练点;运用点

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可以说,习作所彰显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紧扣学情特点,以《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笔者从习作兴趣培养、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实践运用以及语文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习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聚焦兴趣点,重视习作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习作教学中,兴趣的价值更大。许多老师抱怨习作难教,许多学生抱怨习作难学。然而,这难教和难学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联呢?答案是肯定的。老师教得没意思,学生自然学得没兴趣,彼此的兴趣点都没有在习作上聚焦。反之,如果教师聚焦学生的兴趣点,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而学生也对习作感兴趣了,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教学《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笔者正是依循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理念开启整节习作课实践的。就本次习作主题而言,做实验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习作内容,教材中甚至还列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图表,为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指明了方向。但是,书面化的实验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在上课之初笔者给学生带来了一套实验设备——“鸡蛋上浮”实验器材。将鸡蛋装在实验盒里,依次传递,让每一位学生都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与此同时,利用教学课件,还将科学课上学习过的关于做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带着学生温习了一遍。这样,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和了解应该是多感官的交融了。于是,笔者邀请部分学生当堂做起了“鸡蛋上浮”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这种先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又以当堂实验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生动课堂”氛围,自然为接下来的当堂习作,乃至习作的拓展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后续的习作难度层层叠加,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早已被实验深深吸引了,这种因为爱所以学的热情自然会转化成一种由内而外的习作动力。而这股动力,也支撑着学生在接下来的习作学习中抚慰心灵的倦怠。

习作教学聚焦学生的兴趣点,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自由有趣的交流中消除心中对习作认识的抵触心理,拉近与课本的距离,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或许,这就是兴趣所带来的直接教学价值。当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以后,一切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和素养的提升也就看得见、摸得着了。

二、关注训练点,强化习作思路指引

习作训练点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在习作训练点的引领下,一篇作文就有了思路和灵魂,自然距离好的标准就更近了一步。所以,教师在聚焦学生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基础上,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关注习作训练点的意识,强化习作思路指引,以便从习作外围走进习作的内核。

课堂上,对每一个习作训练点的关注、解读和梳理,都为学生习作思路的打开和习作的深入指明了方向。例如,针对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步骤图表,就可以安排学生先借助图表回忆做小实验的情景。实验名称是什么?实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过程是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步骤图表的每一步引领,自然就成了学生前进途中的一个个踏脚石。每一个问题驱动下的解答直指习作的思路,看来在这一张小小图表的帮助下,学生的心中已经搭起了习作的“架子”。而这一“架子”正是实验步骤图表价值的重要体现。用心中的习作“架子”来匹配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在一一对应中自然能学到做实验的正确方法并找到自身做实验的不足。与此同时,在教材中,还针对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可以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除了亲自动手做实验,也可以借助各种资料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让实验变得更加丰富。这些补充都可以让纯粹的实验记录变得有血有肉,更彰显了习作的生机与活力,都是值得关注的训练点,是写好习作的重要思路。

就习作思路而言,教材中借实验步骤图表已经将实验所需所做都罗列清楚了,学生只要详细阅读并参照执行即可完成简单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有序记录下来。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笔者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份图表而轻视课堂教學和引导的作用,而是以这份实验步骤图表为引领,给学生宏观上的感知,再以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为具体目标进行微观上的点拨。在层层抽丝剥茧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一条一条还原习作思路。而习作思路的得出,正是对本节课习作关键点的训练和强化。凡此种种,比单纯的告知有意义,更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习作思路的吃透和实际写作运用。这才是习作教学中值得训练之处,是习作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指向运用点,注重习作实践迁移

习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写作文,那么会写作文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任何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在本次习作教学接近尾声之际,笔者并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完成一篇习作了事,而是以实际运用为引领,让学生在具体的写和实际的做中强化习作认知,迁移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笔者先是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说一说自己做过的小实验或者自己打算做的小实验,尽可能说清楚。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刚才交流的习作思路写一写。最后最关键的一步,是在班级开展一次小实验汇报比赛,请学生当一回小讲解员,用学到的方法和本事给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比赛结束以后,还可以将这项小实验内容分享给父母和朋友。

其实,从习作例文的学习到初步的习作实践,学生基本完成了从习作理论到习作实践的转变。而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无论是对习作思路的把握,还是对小实验内容的口头交流,他们在习作运用中的表现都是扎实有效的,也是可圈可点的。那么,习作的运用点是否就真正达成了呢?其实,这还远远不够。语文学习,尤其是习作学习,一定不是以停留在书本层面的充实、巩固、提高、再提高的表现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其工具性的有效落实一定是跳出书本,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用习得的习作本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最后笔者布置学习任务,在班级开展一次小实验汇报比赛,请学生当一回小讲解员,用学到的方法介绍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为的就是达成这一教学目的。从依照有形的方法简单交流,到用好有形的方法详细写作,再到内化有形的方法交际说话,看似是说与写之间的简单转换,实则却是从书本到生活的一大步跨越。它不仅让书面写和口头用实现了统一和融合,而且还为学生的习作实践迁移指明了方向,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习作的价值。或许这才是习作运用点的真正体现,既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更推动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兴趣点习作教学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巧用翻转课堂,激活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