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品文章之美
2021-12-27蒋明皓
蒋明皓
关键,即为重点,它占据C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把握关键语句,教师不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均衡用力,同样,学生也可以对文章删繁就简,把握精髓。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和利用关键词句呢?本文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期盼大家指正!
一、宏观把握結构美
古人常有宏观全局的思想,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教学中,宏观把握即为从整体上感悟文本,以求达到广阔的阅读视角,欣赏文本的结构之美。
(一)读开头结尾——品脉络之美
美的开头总是令人惊艳,充满继续阅读的欲望。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开头以树木之景入手,直指小兴安岭的最大特点,直入文章中心;以“树木”为引子,为下文做足了铺垫,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开篇寥寥数语,却已统领全文。
再品文章结尾,一句“景色诱人”做结,将开头所提之景全部囊括其中,又甚是巧妙地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而“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更是对文中其他段落的简要概括,直指景美物丰之特征。
开头总起,奠定文章基调;结尾总结,概括小兴安岭特点;中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介绍此处美景,这样一个总—分—总的结构便赫然出现在学生眼前。
结构之美,美在文章的脉络。
(二)读四季更替——品顺序之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视角,因为它结构清晰,层次清楚。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第五自然段结束,四个段落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初梳理结构时,我便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的呢?通过初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学生很快便发现,文章2—5段段首分别出现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汇,因此断定本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描绘的。这确实不错,学生抓住四季的更替,很快便找到了线索。
可是,线索只有这一条吗?课文2—5段所描绘的内容虽然已显而易见,但文中仍有段落未曾涉及。随着第二次深入文本,学生很快发现,原来,作者早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一年四季”一词,不正是又一次辅证了“时间顺序”这一答案的准确性吗?
浸入文本,仔细阅读,抓住关键信息,定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捕捉文本细节,体会本文四季更替的顺序之美。
(三)看C位树木——品构段之美
C意为Center,中心。《美丽的小兴安岭》结构的魅力不光体现在它的四季更替,更在于它占据大量笔墨的中心景物——树木。
细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为我们介绍小兴安岭的?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便开始逐句细细品味,迅速搜索信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短短九字,为我们明确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一句,又是在介绍什么呢?一经阅读便能得知,作者这是在为大家介绍小兴安岭的树呀!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就介绍树木呢?这个问题萦绕在大家的心头。
文中还有描写树木的句子吗?用直尺划一划。寻找描写树木的句子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极尽所能去发现文本中隐藏的构段之美。原来,一年四季中作者都描绘到了树木:“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树上积满了白雪。”再看看这四个句子出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纷纷惊叹:原来,这描写树木的句子都出现在了每个季节的开头首句,这不正是和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遥相呼应吗?作者的构段方式真是精彩、奇妙!一个“封”字,更是将密密层层的枝叶画面带到了学生眼前,大家四周似乎被树木包围,上空也似乎被树木笼罩。这树木一定大有文章!
王荣生在针对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应该有明显的变化。
抓住关键的语句,让C位景物树木所蕴含的文本构段之美浮出水面,学生更是被作者的匠心独具所折服。
掌握了宏观思想,脑海中便搭建起了文本的框架。抓住了关键的语句,教师便可带领学生欣赏到文本四季更替的顺序之美,领略树木蕴含的构段之美,结构一旦明晰,再次读文便会省力许多,也为学生深入体会景物之美打下了基础。
二、微观落实语言美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使事物更为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结果之一是掌握语篇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希望读者知道的意思,实质上也就是读者的头脑中建构其关于文本内容、层次及主题的表征系统的过程。树木为何占据如此惊人的篇幅?我们不妨在“显微镜”下,借助作者不同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来细细品味文本语言。
(一)句中品读雄浑之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文本语言的一大特点,便是句与句之间所包含的意思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开头一句便以恢弘之势,充分展现小兴安岭的雄浑之美。
以“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一句为例,小兴安岭的树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反复朗读此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准词语,体会树木数量众多的势如破竹
你瞧,“数不清”一词,多么直观地描述了小兴安岭的树数量很多呀!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汇,便将孩子拉入了树木的世界,真是势如破竹。
2.借助标点,体会树木种类繁多的气势恢宏
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一个“……”道出了小兴安岭不光有红松、白桦、栎树这些品种,更有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一百多个品种。适当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更为了解小兴安岭,也为树木的种类之多而惊叹。
3.巧用比喻,感受树木面积甚广的场面壮大
这树木不是小面积的集中生长,而是大范围的铺散开去,绵延了“几百里”,大有“绿色的海洋”之态。“绿色的海洋”,这不正是指代小兴安岭的树木吗?这一比喻,不禁令人在脑海中浮现出树木的无边无垠,壮美辽阔的画面。
开头寥寥数语,便向学生铺开了一幅大气恢宏的磅礴画面,一字一句间皆有深意,相互勾连,读来韵味无穷。
抓住关键的语句,细细品味特殊的标点,利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加入适当的想象,就能讓大家在极其简单的语句中领会作者的深意,品读句中的雄浑之美。
(二)词中品读生机之美
文中的修辞并不止于开头一处,作者在文中字词表达中也有多次恰到好处地展现“拟人”的妙用,体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独特之美。
春天的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好一个“抽出”!好一个拟人手法!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试着做一做“抽出”的动作,如利刃出鞘般,一刹那,新的枝条便已伸展开身子,长出嫩绿的叶子。抓住“抽出”一词,做做相应的动作,便能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树木多么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
夏天的树木,枝叶把森林都“封”得严严实实。联系生活,让学生思考:何为“封”?这儿是什么封住了什么?为什么能封住?一连三个问题,依次推进,同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却让学生感受到,夏天的树木是一派枝繁叶茂,葱葱茏茏的景象。
秋天的树木,叶子变黄了,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树上积满了白雪。层林尽染的秋之美与绿白相映的冬之景交相融合,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呈现在了学生眼前。
四季树木之景,皆有独到之处。每一处拟人修辞的展现,都能使树木的千姿百态得以呈现,小兴安岭的四季,都是那般生机勃勃。
对文本准确的关键词的把握,能让我们发现精彩的文本语言,同时也为文本框架输送了血液,语言所到之处,文本便也充满了无限活力。
(三)字中品读朦胧之美
C位的树木描绘自然是夺人眼球的,在恢弘的气势下,在蓬勃的生机前,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戴着一层朦胧的面纱。
夏天的早晨,小兴安岭又展现出一幅独特的画面。雾从山谷里升腾而起,围绕在树叶之畔,缭绕在枝叶之间。远看,浓雾之白与树木之绿交相辉映,好一份清丽脱俗之感。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苍劲树木,小兴安岭怕是独一份了。
一个带有拟人意味的“浸”字,哪怕是枝繁叶茂的千万株树木,也未曾抵挡得了这浓雾的升腾,也只得由得它敛去自身半分容貌,将其半遮半掩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单单一个字,细细品读之下,自别有一番风韵,树木的朦胧之美便也悄然而至。
句、词、字是我们品读语言的法宝,透过作者不同修辞方式的呈现,我们便能读出这样一个气势雄浑、生机勃勃而又朦胧至美的小兴安岭。
三、深入推敲感情真
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是学生掌握文本的一大力证。
(一)直抒胸臆谈“美丽”
推敲文本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是我们教学时的一个重点。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经出示,便可直接向学生提问:这是怎样的小兴安岭?学生立刻便会回答:美丽的。
“美丽”一词是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本词展开。文中哪些语句也直接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呢?“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等短语进入了学生的视野。
原来,作者直抒胸臆之处竟如此之多,处处都美,对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地方自然无比热爱!当这份饱含热爱之情的朗读宣之于口时,我知道,学生定然体会到了作者的这份热爱。
(二)融情于景表爱意
不经直抒胸臆之处,就没有喜爱吗?
这“绿色的海洋”不美吗?这淙淙流淌的春水不美吗?这“乳白色的浓雾”不迷人吗?这“酸甜可口的葡萄”不诱人吗?作者虽未明言,却早已将浓浓的热爱挥洒于字里行间,所以,我们依据文本语言想象出可爱活泼的小鹿、绚丽多彩的鲜花、林中的珍贵物产……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小兴安岭浓浓的喜爱。
梳理景物时,带领学生边读边体会景物各自的特点,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充斥其中的爱。
无论是直抒胸臆也好,融情于景也罢,学生能根据景物特点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感受文本,就能从中感悟到作者的这份真情。真挚的情感,为文本注入了灵魂。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善于把握和利用关键词句,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更为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了方向,从而让语言焕发精彩,使文章拥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