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中识字
——以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为例
2021-12-27黄蓉
○黄蓉
【教材解读】
一年级上册的儿歌《大小多少》是一节识字课,共4小节,每小节两行,第一行是“大小”或“多少”的简单比较,第二行是借彩图呈现与“大小”或“多少”对应的事物。课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比强烈。插图呈现的事物与文中汉字的意思对应:“一头黄牛一只猫”“一个苹果一颗枣”是大与小的对比,“一群鸭子一只鸟”“一堆杏子一个桃”是多与少的对比。这样图文对应,对比呈现,事物与汉字融合,形象与意思统一,既能促进反义词、量词的理解和运用,还便于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的启蒙。
二是贴近生活。文中的反义词、量词以及与之搭配的黄牛、猫等事物,都是一年级学生颇为熟悉的,而与“大小多少”以及与“个、头、只、群、颗”等量词相关的其他事物,学生也知道不少。这就能通过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充实训练内容,让学生快乐识字、快乐运用,以优化识字效果。
三是节奏明快。这首儿歌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优美悦耳。这样如诗、如画、如歌的文字,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发他们的想象。因此,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形象的美、旋律的美、情感的美,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法指导】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出示三头大象和一只小狗在一起的图片,先后指着大象和小狗。)同学们认识吗?它们是谁?
生:大象和小狗。
师:比一比这里的大象和小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大象大,小狗小。
师:是的,还可以怎么说?
生:小狗小,大象大。
师:你是反过来说,还可以怎么说?
生: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
师:你是从两方面说,这是大小的比较。还可以怎么比呢?
生:大象多,小狗少。
生:大象比小狗多,小狗比大象少。
师:这样看图比一比,就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大小多少》。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事物的大与小、多与少,一般通过比较都能明白。这是本课学习的生活基础。为此,教师出示三头大象和一只小狗在一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大与小、多与少两个角度进行大象与小狗的比较。教师则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连起来说。这样,自然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进行了比较方法的渗透。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师:读了儿歌的题目,你是不是也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大和小意思相反,多和少意思也相反。
师:大对小,多对少。谁和谁比大小,谁和谁比多少呢?不急,我们先读读本课的字词。(出示字词)请两名同学分别读第一行和第二行。(指名读)为什么让他们分别读呢?
生:第一行是动物,第二行是水果。
师:有道理!说一说,儿歌中说了哪些事物呀?
生:黄牛、猫、鸭子、鸟,这些都是动物。
师:说得好!模仿这一句说说第二行。
生:苹果、枣、杏子和桃,这些都是水果。
师:是的,这里有个生字——“只”,在文中是与什么联系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与猫联系,一只猫,是说猫的多少。
师:“只”是说猫的量的,我们叫它量词。课文中说其他事物用了什么量词?
生:一头黄牛一只猫。
生:一群鸭子一只鸟。
生:一个苹果一颗枣。
生:一堆杏子一个桃。
师:多有趣啊,这些动物和水果都进了儿歌,现在该更好地读读儿歌了。
(自读,指名读,组与组轮读,男女生轮读,师生轮读。)
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把握内容,教师让学生带着“谁和谁比大小、谁和谁比多少”的问题听读课文、自读课文。初读后,指导学生读好写动物和水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给事物分类并概括。接着让学生说说事物的多少,以引出量词,并在量词与事物的联系中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
这样引导,字音认读、词语教学、句子训练和内容把握,既循序进行,又融为一体;既凸显重点,又自然而然。因为,眼前的事物学生熟悉,事物的多少学生知道,这是原有知识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也是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的融合。
三、借助语境,指导理解运用
师:在儿歌中,是谁和谁比大小呢?
生:是黄牛和小猫在比大小、苹果和枣在比大小。
师:可以说得简单一点吗?
生:是黄牛和小猫、苹果和枣比大小。
师:在你看来,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苹果和枣比呢?
生:黄牛大,小猫小。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黄牛比小猫大,小猫比黄牛小。
生:苹果大,枣子小。也可以这样说,苹果比枣子大,枣子比苹果小。
借助图片,让学生比较大小,对一年级学生轻而易举。而教学重点不是理解大与小,而是借助比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此,教师不是简单地引导辨大小,而是抓住“谁和谁比”“谁大谁小”两种句式,让学生说清楚、说完整、说简洁。这样,辨大小就成了认识事物、叙述事物以及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方式与途径。
师:细心地看一看,数黄牛、小猫、苹果、枣分别是怎样说的?把词语找出来。
(学生找出后引导交流。)
师:黄牛用什么词,该怎样数呢?
生:黄牛用“头”,是一头一头地数。
师:是的,我们平时就是这么数的。其他的呢?
生:小猫用“只”,是一只一只地数。
生:苹果用“个”,是一个一个地数。
生:枣用“颗”,是一颗一颗地数。
(出示几只小猫、几个苹果、几颗枣子的图片,让学生一起数。)
师:请大家看一看,图片上有些什么?
生:有一头头黄牛,一只只小猫,一个个苹果,一颗颗枣子。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跟这些词语联系起来,你们能说一说吗?
(出示填空,学生自由填写后指名交流,提到了蚕豆、黄豆、葡萄、珍珠、五角星等。)
先让学生细读儿歌,找出数相关事物的词,体会词和事物的对应关系。而生活中与上述量词对应的事物很多,教师便灵活处理文本,出示黄牛、小猫的群体图,让学生看画面口头填写事物,使学生既感受到量词与事物的联系方法,还知道了“一头”与“一头头”等的区别。接着,又引导自由填词,让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走进课堂。这样,语文与生活自然联系,生活中无意学习与课堂里有意学习就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师:小朋友们,儿歌中是谁和谁比多少呢?
生:是鸭子和鸟、杏子和桃比多少。
师:看看图片,你知道鸭子和鸟比,谁多谁少?杏子和桃比呢?
生:鸭子多,鸟儿少。
生:杏子比桃多,桃比杏子少。
师:对,谁连起来说一说?
生:鸭子比鸟儿多,杏子比桃多。
师:很好!认真看一看,数鸭子、鸟、杏子、桃是怎样说的?把词语找出来。
(学生找出后引导交流。)
师:鸭子用的什么词?什么意思啊?
生:鸭子用“群”,是好几只。
师:很好!(出示三幅图:几个小朋友走在上学路上;好多条小鱼在水中;许多只蚂蚁在搬运食物。)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用“群”字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群小朋友去上学。
生:我看到一群小鱼在水中游。
生:我看到一群蚂蚁在搬青虫。
师:你平时还能看到一群什么呢?
生:我看到空中飞着一群大雁。
生:我看到一群建筑工人在建楼房。
师:现在知道,“一群”是好多在一起;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出示杏子图片)大家看,这里有几颗杏子?
生:6颗。
师:哦,这里的6颗就是儿歌中说的——
生:一堆。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是成堆地放着的?比如在建筑工地上看到什么?
生:一堆石子。
生:一堆木头。
生:一堆砖头。
师:是啊,一颗颗石子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石子。
师:一根根木头放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木头。
师:一块块砖头放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砖头。
一年级学生,“群”与“堆”用得不多,且“群”和“堆”的多与少,不是清晰概念。除上述教学片段,为让学生形象理解,教师还可以出示6只、10只、20多只鸭子三幅图,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多少鸭子,并告诉学生图中的鸭子都可以用“一群”。在具体感受“群”的含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用“群”字说话。此后,再借助画面感受一群小朋友、一群小鱼、一群蚂蚁中“群”的意思。而“一堆”的“堆”较好理解,故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堆”字说话。这样区别对待,保证了生活联系的必要性和运用的灵活性。
四、联系生活,指导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像“个、头、只、颗、群、堆”这样的词很多,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吗?(指名口头填写,鼓励学生灵活填写。)
一( )扇子 一( )筷子 一( )小草
…………
让学生熟悉并运用文中的量词,并能由此拓展开去,以合适的量词历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是学习本课的目标之一。学生熟悉上述片段中的“扇子”“筷子”等,对与之匹配的量词也有了解,但准确灵活地运用还有一定难度。教师重视了引导。这样,由文本走出,与生活接轨,由文本拓展,借生活运用,便能形成文本与生活的自然联系,语文与生活的无缝对接,让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资源。这样,语文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便能转化为无处不学、无处不用。
资料存盘
识字与写字教学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3~4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