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政党合作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及前景展望

2021-12-27王永香王启慧

岭南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王永香,王启慧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党际关系是研究政党政治的重要部分,“党际关系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政党制度的动力会因党际关系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1]200在西方政党关系中,竞争是其本质,而在中国的党际关系中,合作取代了竞争,协商取代了对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共同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从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始,后又经历与各民主党派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我国政党合作大致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历史、总结经验,能为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更好地开展多党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政党合作百年探索的演进历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主权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作了深刻分析,逐渐认识到积极寻求与其他革命党派的团结合作、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党合作正式开启制度建构,并逐渐嵌入国家政治运行的过程。进入新时代,全面开启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我国政党合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政党合作开始孕育与雏形确立的阶段(1921—1949年)

为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最大限度地团结大多数,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我国国情出发,将统一战线学说运用到中国革命中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的对象与任务各有不同,加强与民主党派不同阶级、阶层等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至关重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崭新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针对现实国情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2]91。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建立民主统一战线,规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认了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开展,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将统一战线思想运用到处理政党关系的首次实践,很好地整合了当时的革命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模式的真正开端。在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情形下,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侵略者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从政权结构建设的高度来处理党派关系,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态,为党吸收进步人士、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三三制”政权形式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各个党派间要平等合作,通过召开党派协商会议,成立把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在一起的联合政府。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这是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走上国家制度民主化的第一步”[3]365。这一步的努力虽没有完全迈出,但它为中国政党合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机制。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的心愿与期盼,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除了封建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国民党反动派之外的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朋友。[4]1465-1466同年9月,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赋予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更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空间。

(二)多党合作正式开启制度建构与深入发展的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以政党合作为载体的政党关系以制度形式正式建立。从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有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精诚合作,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民主党派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继续坚持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是中共中央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5]34。并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方针,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初步发展。然而,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直到1976年,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一度“销声匿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这并没有动摇各民主党派及其大多数成员对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也始终没有放弃过,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特别是周恩来等同志,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仍坚持保护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使中国的多党合作在经历了严重损伤后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三)多党合作得以恢复发展并逐渐嵌入国家政治过程的阶段(1978—2012年)

如果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指导下的政党关系是要从中国共产党倾听不同意见的角度来理解多党合作长期共存的必要性,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则是从强调社会利益表达的角度理解多党合作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需要通过这些代表各个阶层利益的政党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这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合作提供了新的现实基础。

1978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进入了一个正常运转的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多党合作这一政治概念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6]205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为改革开放时期进一步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随着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发展的时期。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被纳入宪法框架,我国的政党制度从此有了法制化保障。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明确规定,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都需融入协商机制。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首次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选举民主相对应,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协商民主相对应,拓宽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与外延。

(四)多党合作以协商民主制度化为依托迈向纵深发展的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以政党协商、政治协商为制度载体,领域更加广泛,制度也更加规范。多党合作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表现出其建设性的功能,通过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推进我国的多党合作纵深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独特优势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7],2015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了政党协商是政治协商最重要的形式,为七种协商渠道之首。2015年,中共中央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充分证明了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来规范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思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8]38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面向人民的日常政治参与,形成更为完善的制度程序。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报告从完善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角度论述了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内容,提出要在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健全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展现我国合作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二、我国政党合作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最本质的特征。从革命时期到如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来就不是自封的,而是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实力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贡献所决定的。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有大功于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一经成立就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决定了其在与民主党派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历史证明:“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9]652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做统帅,只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中国必然会陷入一片散沙的混乱状态。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中国的一切。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具有处理和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中流砥柱,更是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领导核心。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民和土地问题对于历代执政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等先天条件为公共治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政治环境、社会结构、利益群体也更为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在过去40多年的所有重大改革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唯一可以承担由于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一切后果的政治角色主体。

第三,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为载体,为各民主党派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与政党理想提供了广阔平台。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与政治主张,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政策制定及执行的效率,更能主动地反映多方面诉求。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信仰,坚定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同时也体现着各民主党派的宗旨和追求。

(二)制度和法治是多党合作的核心要素

从历史经验来看,多党合作稳定运行的核心在于其以完善的制度和法治环境为内在依据和规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相关法规和文件为主体、配套政策为补充的框架体系,为多党合作制度高效、高质量运行提供了制度与法律的保障。

制度与法律的完善对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十六字方针”的确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由过去的阶级关系发展成为了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合作关系,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关系走上了制度化道路。将该制度载入宪法,从而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为应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使参政党的各项职能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的相关制度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作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新概括,将民主党派的性质明确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一系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观点、新要求推进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操作易行的制度建立和健全为各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实现与共产党的政治合作与政党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是多党合作的主体保障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效能的发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新型政党制度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身建设也有了相应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履职尽责能力需要随着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继续提高。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必须优化民主党派政治资源配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人大等国家机关都安排了民主党派人士进入,并给予民主党派人士一定的政治资源支持,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民主党派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结构,优化配置民主党派的政治资源可以为其发挥作用提供条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主党派的各项能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将民主党派应具有的“四种能力”丰富增添为五种能力,强调通过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同时,强化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本领,做到会协商、善议政,以此加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多党合作的效能,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四)共同的政党理念和政治目标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直共同遵循和践行着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政治思想,在多党合作的过程中,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始终秉承着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政党理念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目标。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从来都不是为了满足一党之私利,也不是通过拉帮结派来满足团体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努力争取全国解放的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赋予爱国主义更为广泛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将爱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主党派,其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起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认识与运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民主党派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相携前行逐渐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共同的政党理念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互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多党合作只有以服务人民大众为核心理念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获得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不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人民福祉与国家前途命运出发,致力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执政党进言献策,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地实施。

以共同的政党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多党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促进政党制度的功能最大化、减少政党之间的相互猜忌怀疑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损耗,更好地发挥出各个政党的智慧与力量,促进国家形成良好、和睦的政治环境,汇聚起各方面的优秀力量共同促进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代我国多党合作的前景展望

我国的多党合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党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密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可以预见,未来多党合作的发展将会更加深化,多党合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竞争型政党制度由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等少数人的利益所作的决策而造成的社会分裂,也可以避免一党制因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权力滥用以及多党制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不仅可以减少由于各方意见无法统一所产生的分歧,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以团结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各个参政党的意见,促进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更加科学高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核心力量,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参政党,八大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渠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更具民主性和科学性,以政党合作取代政党竞争,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型党际关系的发展样本。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价值取向。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民主党派均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以中共中央的部署为号令,行动迅捷,主动配合,以中共中央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布置安排本党的疫情防控工作。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同心同德、同心战疫,确保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大考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受住了考验。在后疫情时代,民主党派高质量的参政议政及良好的党际关系也必将保证党际民主从而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完善。

(二)多党合作形成的政党命运共同体将有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与民主党派共同应对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打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团结、休戚与共的政党命运共同体,使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逐渐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以党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形成了以“十六字方针”为原则的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站在两个一百年相交汇的历史时刻,面对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和现实挑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增进党际和谐,巩固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首先,着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增强人们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以理论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的政治现实。其次,增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力,就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核心,其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必然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接受更多的挑战,党的自身建设在这一时期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先进的政党才能吸引和团结其他党派,建立先进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组织要紧紧围绕如何把党的建设与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相结合,使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真正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多党合作运行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特征将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做到了最好。“在任何国家,制度建设永远不会终结。”[12]40在未来的时间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平台的支撑下,我国多党合作的过程将会更加规范化,同时法治特征也将更加明显。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新型政党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为执政党和参政党长期合作提供了制度规范,又为国家治理和实现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证。[13]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丰富和完善多党参政的机制与形式、从而强化多党合作首先要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从长远发展来看,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完善和充实多党合作更具有实质性意义。”[14]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与政治空间。同时,健全相互监督制度,加强智库及专家决策咨询的制度建设,利用民主党派的智力密集优势,切实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实效性与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第一,民主党派自身的制度建设就是一个系统性和程序完善的问题,作为各参政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需要更加具体化、程序化。第二,要完善具体的工作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监督制度、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等,尤其是要通过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将各级政党组织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通过对民主评议结果的公开使所作决策真正做到想人民所想,从而更好地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

(四)以协商和参与为载体的政党合作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以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提升参政意识,提高参政水平,通过党际民主拉动人民民主,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以政治协商为载体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最佳路径。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与保证。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决策主体,也包括受决策影响的对象,扩大决策参与者的范围必然会促进权力的运行更加高效合理。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代表着不同阶层、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协商过程就是交换理性建议的过程,平等的协商过程更能保证决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公平性。在协商过程中,决策建议者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必然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受决策影响的其他协商主体必然会站在自身所代表群体的利益的角度更好地参与协商。因此,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平等主体间的公共理性已经凌驾于权力之上甚至取代了权力。”[15]96我国以政治协商为载体的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最好地规范执政党权力的运用,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提高执政党、参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党际民主推动我国社会的民主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