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张家界市牧笛溪村为例
2021-12-27唐明虎
唐明虎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将要进一步全方位地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凸显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大着重点。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正式被提出,从其发展目标和任务上来看,涵盖经济、生态、文明、产业、管理五个方面。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等之前的乡村发展战略相比,乡村振兴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和实际效果,而经济发展作为其各方面的基础,有着更明确的战略规划和较高的重要性。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在召开的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依托民族特色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振兴致富新方案。牧笛溪村有着青山挺拔的绝美山色、历经500多年沧桑历史的传统土家吊脚楼群以及区域特有的农副产品。如何把握好传统民族特色村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助力传统村落村民收入的增加、村容村貌的改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是尚待解决的问题[1-2]。
1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
1.1 现实意义
在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高效衔接,成为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十九届五中全会审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及各类省级相关文件,可见党和政府将乡村经济振兴工作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匹配的基础上,提出要化解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3]。
1.2 振兴政策依托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经济发展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云南大理借助合唱文化进行文旅融合,创新性地带动当地消费转型升级,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创产业互补互联新思路。贵州六盘水以丰富业态为重点、以融合发展为途径,构架出山地旅游发展新篇章。2017年,伴随着《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的发布,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江龙镇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理特色,以栽植红高粱替代种植传统作物,助力酿酒行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致富。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制定了《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宁夏盐池县借助“互联网+”引领乡村走向信息化,促进农民生活走向便捷化,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建设,依靠互联网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由此可见,我国各地政府在依照国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时,虽根据当地特色产业为村落发展“量体裁衣”,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但终归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目的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助力乡村驶向发展快车道[4]。
1.3 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可以说只有实现乡村振兴,中国才能振兴。乡村振兴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落脚于乡村,其关键在于把握好“三农”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层面出发,其最终逻辑目的必然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愿景相重合,即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这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本条件[5]。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常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到50 979万人之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这个比例虽较往期普查数据有所减少,但体量仍然巨大。而从土地面积上看,中国乡村面积约886万km2,约占国土面积960万km2的92%。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富裕有助于亿万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只有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的乡村实现振兴,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2 牧笛溪村经济发展现状
2.1 农业现状
全村占地24 000亩,山林总面积20 000亩,稻田900亩,旱地360亩,以水稻、苞谷、红薯等传统粮食类农作物种植为主。因土壤富硒化的特点,当地存在一定量莓茶、油桐、油桃、油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多数村民有饲养猪、鸡、羊、牛、马等家畜的风俗。村内植被覆盖率约83.3%,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牧笛溪村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湖南省49.69%的平均森林覆盖率水平。总体来说,村内农业以村民自给自足为主,经济类作物种植发展保守,土壤特性明显,在保护山林、环保发展的基础上,仍存有可开发耕地。
2.2 第三产业现状
在张家界市委宣传部的驻村帮扶和援助下,牧笛溪村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保护好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寻找提升经济效益的方法。2019年年底,牧笛溪村顺利被住建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以湖南电视广播台牵头拍摄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选择牧笛溪村作为主要取景点。2021年开年,伴随着该剧在各大卫视及网媒平台的热播,收视率及热度持续保持高位领跑,最高收视率达3.01%,份额突破11个点,以超越同时期电视剧80%的不俗成绩稳居收视榜第一。同时,登上抖音热榜29次,微博热榜39次,阅读量破40亿。闲适雅静的牧笛溪村受该剧热播的影响,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村,游客络绎不绝,媒体争相报道。除此之外,原汁原味的土家吊脚楼,世外桃源般的绝美山色,脱贫攻坚的代表性,也都给牧笛溪村增添了许多剧外的话题度。2021年农历春节期间,在乡村旅游热潮与热门电视剧的影响下,该村日接待游客量超过千人,较2020年春节假期增长60余倍,达成旅游总收入上百万元的颇佳收益。文化产业的蓬勃促进了当地其他服务性第三产业的繁荣,如今村里发展有民宿3家、超市1家、农家乐6家、餐饮店5家、粮酒坊1家。村民的特色农产品也有了新销路,以乡村特色旅游为领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推进牧笛溪村经济振兴的强劲产业。该村目前作为脱贫出列的示范村,人均年收入可达50 000元。
2.3 基础设施现状
牧笛溪村主村道为县级政府组织修建的水泥硬路,目前,其是连通山外的唯一通道,辐射全村近一半住户;村内上山下山依靠的是以鹅卵石、石板为主的土路。村民用水主要是利用水位高低差搭设水道将山中高水位溪流引至村中,供水池及供水管线均由村民自建,农作物浇灌采用简易渠坝进行,需要灌溉时进行开渠引水即可。村民用电方面,现有6台变压器维持电力系统运转,目前,村支部仍有新的基础建设规划尚待落实。
3 牧笛溪村经济发展的困难与短板
3.1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未形成合力
牧笛溪村属于典型的张家界地貌,独特的砂岩地质类型及险峻的地势,造成当地人均耕地仅为1.65亩。这意味着村民想要完全依靠土地耕种实现经济发展不切实际。村内存在土家织锦、张家界莓茶、牧笛溪景区、土家吊脚楼群等优质第三产业资源,但多处于萌芽阶段,开发程度差。如何让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珠联璧合,以第三产业的繁荣带动第一产业的进步,将会是促进牧笛溪村经济振兴的关键。
3.2 山区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主要体现在交通欠发达,从市城区沿张沅公路一路向西南而行,到达四都坪乡大约需要2 h车程。而牧笛溪村位于四都坪乡的最东面,是该乡最偏远的村,由该乡前往牧笛溪村仍需20 km以上的路程。由乡入村的山路更加蜿蜒曲折,其中,不乏大量急弯、险弯,且山路较窄,如突遇会车,对司机的车技和心态都是极大的挑战。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阻碍了牧笛溪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度。其次表现在村内硬件设施如公厕、自饮水、路灯、公共座椅等基础项目建设尚不成熟,存在较大完善空间。
3.3 信息化水平低
牧笛溪村居民农业耕作以传统铁犁牛耕为主,4G信号仅覆盖村内60%地区,村民大多依靠三大运营商在村中安放的通信基站接入互联网。且由于信号塔数量较少,三大运营商各仅一座,电子设备信号偏弱。加之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内人口年龄偏大,以中老年人为主,对于新生科技类产品适应能力差。这导致当地居民对于旅游资源的把握度较差,村民缺乏专业旅游服务素养,不能有效地与游客的偏好进行对接,使得游客体验感欠佳。
4 牧笛溪村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推进产业融合升级,发展特色产业
深挖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以形促型”,根据“吃、住、行、游、购、娱”开展各项经营开发。比如,在“吃、住”上,开展农家乐活动,让游客亲自下地采摘,然后店家进行烹饪,既能让游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新鲜土特产,又能增加趣味性。在“行、游”上,还原《江山如此多娇》剧中的道具、土家取景地布景,推出“麻迷糊蜂蜜”“向家粮酒”等特色农副产品,让游客感受到剧中的土家风情。在“购、娱”上,以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重磅产品,通过讲解让游客了解到这一传统织物每一针花纹所凝结的独特内涵。同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织机的操作,让游客理解这项古老技艺传承的不易与制作的困难,大大增加游客消费留念的意愿。通过村民的农副产品与当地传统文化、生态、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可以依靠低门槛的自媒体平台并利用好官方媒体资源,讲好“牧笛溪”故事,打造当地对外宣传的名片,依靠品牌效应和产品过硬的品质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此外,还可以让“养在深闺”的传统乡村吸引外界投资,从而由外在推动转化为内生动力,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正循环[6-7]。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住全面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一是加快交通网络的优化,全面推进公路互联互通,让入村道路不再单一,增强村内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拓宽牧笛溪村致富的道路。二是完善公共设施,推进公共厕所、停车场、旅馆、文化展馆、旅游餐馆的全面覆盖,既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也拔高了游客体验。三是完善旅游标识,对外可在主要交通沿线设置引导标识牌,增强当地的影响力,吸引游客;对内以体现当地特色为主,标注村内特色景点及公共设施所在地,以此建设全方位、无阻碍的游览标识体系。
4.3 加快“数字乡村”的实现,助力发展提质增效
实现“数字乡村”的关键在于发挥新媒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起到的“助推剂”作用。促进新时代民族特色村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传统民族风与现代数字技术完美衔接。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居民搭建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旅游商务服务平台,在保留原有村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扩大第三产业的优势。加快“全域通”信息系统创设,渐次完成全村落公共场合、景区景点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通信信号等功能全覆盖。与之相辅相成的,要加强对村民进行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科普,让思想跟上硬件的进步,引导村民开展第三产业的学习实践,从而全面提升民族特色文化与数字资源的契合度。
5 结语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牧笛溪村内淳朴的土家人依旧居住着先人传承下来的土家吊脚楼,走着先人走过的石头路,喝着养育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牧笛溪水,守护着山中原生的一草一木。这种甘于在深山中,不谙世事却能开朗豁达的生活状态,为牧笛溪村增添了一份自然原生的田园之美。如今,将其蕴含的深厚土家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促进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被更好地传承发扬,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交出一份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