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7庄海海

南方农机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高标准管护农田

庄海海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 榆林 719000)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资源,而耕地则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1]。人类获取食物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耕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是一件艰巨而伟大的事情[2]。因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用以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但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世界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虽然当下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建设标准模糊、各建设部门无统一的标准、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失、后期管护欠缺等[3-5]。通过剖析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以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也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加强耕地保护作为参考。

1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田质量总体不高

我国传统农田质量总体不高,对此分析,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征占用了大量长期耕作培肥而形成的优质耕地,然而在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补充的耕地往往是在山区、丘陵或者滩地新开发的土地,耕作层薄,土壤肥力低,未能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存在着“占优补差”现象。二是当下社会风气浮躁,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的思想泛滥,许多农民长期以来对耕地采取“重用轻养”的掠夺式耕作,使地力衰退情况严重。三是局部地区长期大量使用农药杀虫,使得各种人造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堆积,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1.2 田间基础设施薄弱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期的调研阶段发现,现有的农田往往存在排灌渠道年久失修、农电线路老化损毁等现象,造成水资源保障能力差,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粮食产能得不到充分保障。农田现有道路设施数量少、质量差,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且分布不合理。这些因素造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工程量大、所需资金投入大、技术性难题多,导致成本回收周期漫长,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

1.3 建设资金分散,技术体系不健全

一直以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府机构众多,包括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组织编制规划实施,但是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规范,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同。建设资金渠道分散,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这造成多数项目难以在基础设施完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节水耕作技术等方面同步实施最先进的措施,项目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有的田地已经多次实施建设项目,有的地块却是一次也没有,农田“套项目”现象屡见不鲜。

1.4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土地权属调整困难

一片高标准农田往往涉及多个农户,前期调研摸底总是无法满足每一个农民的要求,设计的只能是规范要求下农户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即便已经较高程度地满足农民需求,但未能如愿的个别人还是可能造成施工难以推进下去。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需要将原有零散分布的田块整合成片,导致土地权属界线发生变化,这涉及了农民的核心利益,协调工作十分困难。

1.5 管护机制不完善

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但是重视规划设计、建设监督,轻视建后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农田配套设施废置、甚至田块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工程建设资产量化和移交不及时,造成管护主体缺失;二是管护资金难以落实,大部分项目没有后期管护的专项资金。一旦田间建设设施出现故障,农民难以承担维修资金压力,造成高标准农田效益难以完全发挥。

2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2.1 质量提升工程

在全国全面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集成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传播土地休耕理念,涵养土地;推广绿色种植,开展土壤酸化改良,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全面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做到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化肥使用量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玉米秸秆基本利用,畜禽粪便基本处理,废旧农膜基本回收,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6]。

2.2 制定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和相关行业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地方性建设标准,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与本省土壤、水源、气候、耕作习惯等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标准和评价规范,省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并发布。

2.3 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利用好市、县两级联席会议制度,改变“九龙治土”的状况,通过统一项目建设区域、技术标准、考核评价、验收认定等,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工作。建设好高标准农田的关键环节就是整合资金,要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引导不同渠道的资金整合,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7]。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全面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历史数据,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要求,把各级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相关信息上图入库,防止项目建设“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现象发生,杜绝“套项目”现象发生,全面建成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做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

2.4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度

没有人比农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没有人比农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土地。要在相关规范要求下,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尤其是前期调研阶段,应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在项目验收阶段,充分听取农田建设所在村组相关人员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将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以此作为倒逼项目建设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

2.5 强化建后管护,坚持建管并重

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移交,做到管理维护组织与主体明确职责,保障项目建设设施移交管理到位。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等原则,加强工程运行管护,保证工程效益正常发挥,杜绝出现“边建边占、边建边毁、先建后占”等短期行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现象产生。落实管护经费,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设计中加入后期管理维护这一项内容,避免出现先进设施农民“不会用、用不起、修不起”等现象。严格耕地占用审批,做到“占补平衡”,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农田,及时做到修复或补充。

2.6 加强技术提升,创新传统工程措施

多措并举,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以及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同时,还要加强技术提升、创新传统工程措施。例如,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合理布局规模化牲畜养殖场,配套适度规模农业种植基地;推广绿色生态固埂技术,以土埂为主,土石结合,在田埂上栽培适宜本地生长、固土性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减少工程护埂对农田环境的影响;优化生态沟、生态渠、生态池,合理布设生态湿地,种植水生耐肥植物,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化肥的直接排放量,增强农田自我生态修复功能。

3 结语

保护耕地资源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也关系到世界经济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当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提升原始田块质量、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建后管护、创新传统工程措施等,期望能够在未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少走点弯路,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产出最大的综合效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但要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而且要与村院聚落空间、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合力,真正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预期战略目标[8]。

猜你喜欢

高标准管护农田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