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最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2021-12-27武婷婷雒成林谢梦琳李媛媛赫日伦
武婷婷,雒成林,谢梦琳,何 方,李媛媛,赫日伦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疾病引起的慢性、反复发作性,以单侧头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综合征[1-2],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通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及头晕等症状,多从后枕部起病,在胸锁乳突肌上存在压痛敏感区域,Hoffmann征可为阳性[3]。国际头痛协会对于CEH做了一项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显示CEH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2.5%,有头痛症状的患者中CEH约占20%[4]。本病往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日久患者情绪焦虑抑郁,甚至情绪异常出现精神类症状[5-6]。其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平均年龄为42.9岁,男女患者比例大约为1∶4[7]。
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的郄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厥头痛,孔最主之。”本研究观察孔最穴联合常规针刺对于颈源性头痛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4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孔最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际头痛分类(ICHD)第三版[8]推荐的诊断标准:(1)临床、实验和(或)影像提示颈椎或颈部软组织内存在可引起头痛的疾病或病变。(2)任何类型的头痛都要满足以下至少两项可证明因果关系的证据:①头痛的发展与颈椎病的发病或病变的出现有关;②头痛随着颈椎疾病或病变的改善或消失而明显改善或消失;③颈椎活动范围缩小,刺激性动作使头痛明显加重;④没有发现除此以外的其他诊断更好的解释。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65岁,男女不限;②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制订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③两周内未行其他方法治疗;④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入选标准者;②严重认知障碍者;③严重内科疾病患者;④颅脑疾病所致的头痛者;⑤不适合针灸治疗者;⑥同时服用止痛药、抗抑郁药等其他药物者。
1.5 统计学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治疗
采用孔最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①取穴:选取“孔最”“颈夹脊”“天柱”“风池”“肩井”“后溪”“合谷”“太阳”“列缺”“外关”“百会”,所有穴位均按照杜元灏和石学敏主编的《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9]取穴,均用泻法,定位参照最新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10]中相关定位标准;②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针刺穴位。先针刺常规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每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后出针,再针刺孔最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每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后出针。
2.2 对照组治疗
郄门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①取穴:郄门、颈夹脊、天柱、风池、肩井、后溪、合谷、外关、百会、太阳、列缺,其余治疗同观察组;②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针刺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每5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后出针,先针刺常规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每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后出针,再针刺郄门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每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后出针。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头痛强度VAS评分,具体结果见表2。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即刻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VAS均较前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即刻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即刻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12],用于了解颈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就10个问题进行选择,每个问题有6个选项,评分分别为0~5分,共50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障碍越重。颈椎功能受损程度的计算公式为: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每个项目得分的总和/受试对象完成的项目数×5)×100%。结果判断:轻度:0~20%;中度:20%~40%;重度:40%~60%;极重度:60%~80%;完全功能障碍:80%~100%。应详细检查患者有无夸大症状。治疗前两组患者N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DI指数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NDI指数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3 总体疗效评定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制定。评价标准:治愈:头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头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好转:头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头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治疗后,对观察组和治疗组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n)
3.4 治疗结果
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评估,且在第1次即刻治疗后进行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值和N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88%(31/32),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2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即刻治疗后观察组VAS值下降明显(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孔最穴可有效降低和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头痛强度指数VAS值和NDI值,表明针刺联合孔最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并具有即刻止痛的效果。
4 讨论
颈源性头痛(CEH)可归属于中医“痹症”“脑风”“头风”“头项痛”“厥头痛”的范畴[14-15]。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三阳经脉循行均过头面部,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故凡经络脏腑病变皆可发生头痛。凡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均可导致阳气闭塞,浊邪上居,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而发为头痛[16]。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及相应的3条经筋循行与CEH及症状反应部位较吻合[17]。头颈部外感风寒湿邪后,长期慢性劳损、外伤之后阳气闭塞,浊邪上居,脉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血不通则不荣,导致筋脉失养,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18]。颈源性头痛多为单侧头痛,疼痛源于颈部,多伴有颈同侧椎、肩、臂部不适,多从头后部起病,在胸锁乳突肌上部存在压痛敏感区域。上颈段高位、颈椎高位和低位椎间盘均可诱发颈源性头痛,但以高位多见,高位颈椎间盘(C2-3、C3-4)可诱发顶部、枕部、颞部、前额、乳突、颞下颌关节、内耳、面部等部位疼痛,低位颈椎间盘(C4-5、C5-6)可诱发枕部疼痛[19]。
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的郄穴,位于前臂前外侧,腕掌侧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当肱桡肌处,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20]。高士国在《针灸穴名解》中解释孔最之意:“孔,通也,甚也……故名‘孔最’”,可知孔最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而头为清窍,以其通窍至极必可解头痛之状。孔最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厥头痛,孔最主之。”《灵枢》论厥,为气逆之意,厥头痛为脏腑气机上逆所导致的头痛[21]。明·张景岳在《类经》中记载:“厥,逆也……曰厥头痛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关于孔最治疗头痛,在多家古籍中也有记载,如《普济方》《医学纲目》均记载孔最可治疗厥头痛。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孔最:主热病汗不出,……咽肿头痛。”[2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孔最主头痛。”唐·王焘《外台秘要》载:“孔最……主热病汗不出,厥头痛。”《针灸聚英》《医学入门》《类经图翼》《医心方》《针灸资生经》《古今医统大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古籍中均记载孔最治疗头痛[23]。因此从古籍文献中可知,孔最治疗头痛已被历代医家认可。且郄穴具有“主治一身之痛证、血证”的特点,急性痛证多选阳经郄穴,急性血证多选阴经郄穴。临床研究在证实“阳郄多治痛证”理论的同时,也论证了阴经郄穴对痛证的疗效[24]。通过针刺郄穴可激发汇聚之经气,以疏通经络、条达气机,使气血和顺、腑气畅通,恢复阴阳之平衡[25]。选用郄穴治疗痛证,并未局限于阳经郄穴来治疗痛证[25]。通过对孔最穴的穴性剖析可知,孔最对痛证、血证均可治疗,具有宣通气机、理气止血的作用。头痛病位在上,刺激距离病所较远的孔最穴,可获导而下之、引气泄邪、祛病泻实的治疗作用[26]。上病下治,以升清降浊、清头开窍、通经活络、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25]。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孔最穴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改善颈源性头痛症状,但前者在即刻止痛效果上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孔最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