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

2021-12-26刘培太张军吴硕柱

颈腰痛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骶骨倾斜角连线

刘培太,张军,吴硕柱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安徽蚌埠 23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发生于L4-5和L5-S1节段,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5%左右[1]。笔者认为,腰骶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下腰椎的力学特点,而力学的差异决定着退变部位的差异。骶椎承载上方腰椎,其倾斜角度直接影响着上方腰椎椎体和间盘的受力分布,而腰骶部的稳定性又必然受腰骶髂三方连接的结构模式影响,其中髂棘连线高度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与下腰椎2个椎间盘发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9年l 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腰痛和/或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主诉,伴或不伴神经损害体征;②临床表现是由L4-5或L5-S1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引起;③排除椎弓峡部裂或结构性畸形,没有腰椎骨折、肿瘤、感染病史,没有腰椎手术史;④有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资料,存在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硬膜囊或神经受压;⑤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2]均≤Ⅲ级。

共收集100例患者资料,按椎间盘突出节段分为L4-5组48例和L5-S1组52例;L4-5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1~72岁,平均46.9岁。L5-S1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0~69岁,平均45.7岁。两组性别、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评估参数与测量方法

①髂嵴连线 (intercrestal line,ICL):正位X线片上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将L4-5椎间隙平均分为3等份,L4和L5椎体各自平均分为4等份,L4-5椎间隙中1/3赋值0,上方为正值1~5,下方为负值-1~-5,见图1a;②骶骨倾斜角(scaral slope,SS) :有研究表明,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由于腰背痛原因,站立位SS明显小于仰卧位[3],为减少腰痛对骶骨倾斜度的影响,故采用平卧位、腰椎CT正中矢状位片用专用角度测量软件测量,见图1b。③在发育正常的个体,ICL的高度应介于L4椎体两侧边中点连线与L5椎体上缘之间[4]。如在L4椎体中线之上则为过高,在 L5椎体上缘之下则为过低。

图1 (a)ICL高度赋值法;(b)SS角测量法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借助SPSS 20.0软件(Chicago,1L,America) 完成。两组SS、ICL高度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CL高度异常率采用Mann Whitney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相比,L4-5组的SS角和ICL值均显著高于L5-S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4-5组的ICL异常率显著低于L5-S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2。

表1 成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SS、ICL与椎间盘突出节段的关系

图2 例1(a-b):男,40岁,ICL=4,SS=40.5°;例2(c-e):女,44岁,ICL=-2,SS=24.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SS角大于L5-S1突出者,且其髂嵴连线较高。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常模的SS平均值是(32.5±6.5)°[5],据此,L4-5组患者的平均数值高于常模,而L5-S1组平均数值低于常模。根据本研究结果,两组髂嵴高度均有较高的异常率,尤其是L5-S1组更为显著,55.8%的患者高度低于正常,即低于L5椎体上终板平面。因而可以认为,骶骨倾斜角大、髂脊连线较高的人群更易于患L4-5椎间盘突出症;而骶骨倾斜角小、髂嵴连线低,特别是低于L5上终板平面者更易于患L5-S1椎间盘突出症。

关于髂嵴连线与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突出发病部位的关系,既往已有研究。MacGibbon等[6]通过成人腰椎的X线研究发现,高ICL(经过L4椎体上1/2)、L5椎横突长、浮肋发育不全、移行椎,均是易于发生L4-5椎间盘退变的因素;而低ICL(经过L5椎体)、L5椎横突短、没有肋骨发育不全、没有移行椎,均是易于发生L5-S1椎间盘退变的因素。他们认为,高髂嵴和长的L5横突可能充当保护L5-S1椎间盘的抗扭转装置,致使L4-5退变的可能性增加。近期,李新武等[7]研究发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节段与ICH(髂骨高度)有关,L4-5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髂骨相对较高,而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髂骨较低。党礌等[8,9]也发现,较高的髂嵴间线、较长的L5横突、无移行椎或有腰椎骶化患者的L4-5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而较低的髂嵴间线和L5横突正常、骶椎腰化与L5-S1椎间盘突出有关,并认为髂嵴高度、L5横突长度、腰骶移行椎这3个参数均与髂腰韧带有关,而髂腰韧带对L5-S1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10,11]。研究发现[12,13],L4-5退变优势组较L5-S1退变优势组的髂腰段韧带更为短粗、且横截面积大,认为可使得L5-S1关节稳定得到保护,从而使L4-5易于退变突出。总之,髂嵴高,则髂腰韧带短粗、强度大,L5-S1关节稳定性增强,得到良好保护,应力更易集中于L4-5而使得L4-5易于退变突出。而当髂嵴低、特别是低于L5上终板时,髂腰韧带变细长,L5-S1稳定性不足易于应力集中而优先退变突出。另外,ICL也受下腰椎退变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腰椎各椎间高度指数逐渐降低,尤以L4-5、L5-S1节段降低最明显[14],而ICL由于下方2个椎间隙狭窄,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如L5-S1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髂嵴连线相对增高,则髂腰韧带相应呈现了适应性短缩,加之邻椎病的效应,L4-5椎间盘继发退变加速,甚至椎间盘突出,同样符合本研究结论。

Roussouly等[15]研究表明,SS至关重要,因而也将SS作为其脊柱和骨盆矢状位排列分型的最主要指标。成年后,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是一个恒定的数值,等于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之和,受人体姿势影响,SS和PT可出现动态变化[16]。研究表明,SS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呈正相关性,与PI正相关、与PT呈负相关[17-23],因而可以认为,SS是有关脊柱和骨盆姿势与力学特征的上下关联的重要指标。另外,SS易于获得,在简单的站立腰椎侧位X线片或仰卧位CT或MRI均可测量,不必拍摄包括股骨头的侧位X线片或脊柱全长X线片等,易于应用和推广。因而,本研究重点关注SS与腰椎退变的关系。为了完全或尽量消除疼痛或肌肉紧张对角度的影响,笔者于平卧位测量,取CT中矢状侧位测量。谢玮慧等[24]利用腰椎MRI T2像上测量发现,SS角小、偏向垂直的骶骨更易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Wei等[25]研究SS在特定生理条件下对腰椎生物力学反应的影响,发现腰椎间盘退变的位置受腰盆腔矢状形态的影响,PI值小的群体在L4-5和L5-S1椎间盘有退变趋势,PI值大的群体在L3-4和L4-5椎间盘有退变趋势。Roussouly 等[26]研究发现,大的PI对应于大的SS、LL,应力集中于后柱,L5-S1退变轻;小的PI对应于小的LL、SS,应集中于前柱,常易导致L4-5、L5-S1退变;刘辉等[17]研究发现,L5-S1退变与PI、SS负相关,与PT正相关,PI对L5-S1椎间盘退变有显著影响,PI偏小者较之正常和PI偏大者更易退变,程度更重。因SS和PI紧密正相关,因而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关于SS对下腰椎运动范围和应力的影响,Jiang等[27]研究提示,随着SS的减小,L4-5椎间盘抗扭转能力有所增强,趋于稳定,而L5-S1椎间盘抗扭转能力显著下降,更易于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突出。诸多研究[17-19]表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腰椎退变有显著影响,而腰椎退变又反而影响脊柱-骨盆的矢状位平衡。腰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常可导致SS、LL、TK(胸椎后凸)减小,PT、SVA(矢状面躯干偏移)增大,表现为胸腰椎生理曲度减小、骶骨垂直化、重心前移,出现矢状面失衡趋势[17,18,20-23]。因此,本研究中的SS值既决定于先天因素和发育因素,也受后天腰椎退变的影响。因两组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SS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先天和发育性因素,退变性因素不起主要作用。

总之,ICL与SS角与下腰椎退变关系密切,低位髂嵴和低SS患者的L5-S1椎间盘易于退变突出;反之,L4-5易于退变突出。这2个参数易于测量,有助于预测个体下腰椎退变风险,对诊断、治疗的选择均有帮助。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设立正常对照组,另因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较少,未将其一并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骶骨倾斜角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快乐连线
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对脱落涡的影响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骨盆紊乱症
改良Galveston技术联合钢板固定治疗H形骶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