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批判与文化批判——探析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
2021-12-26付威
付 威
一、批判理论的基础:否定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
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都是建立在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之上来完成的,他们共同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但二者的批判理论基础却有所不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以否定辩证法为基础,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为基础。否定辩证法是在同一性中把握“否定”,“否定”如果缺少同一性,便失去了其确定性的基础,因此,就无法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在历史领域中以“生产力”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展现出其理论的实践性、革命性、创造性特征。其理论旨趣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指认这一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与马克思不同,阿多诺则提出“否定的辩证法”,要求破除“同一性”的宏大叙事来实现“否定”。“否定的辩证法是一个蔑视传统的词组。早在柏拉图之时,辩证法就意味着通过否定来达到某种肯定的东西;‘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形象后来成了一个简明的术语。本书试图使辩证法摆脱这些肯定的特性,同时又不减弱它的确定性”。〔1〕阿多诺以“崩溃的逻辑”将否定与肯定割裂开,只有否定没有肯定,不承认人的认识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目标性。否定的辩证法以反第一性、反科学、反体系为主要特征,其批判理论是从文化视角出发批判社会制度,旨在通过变革文化制度来改变人们受资本逻辑控制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进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否定。
否定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都从理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两者批判的视角与结论却完全不同。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所否定的对象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精神领域内完成了抽象理论层面的运动。但是,这种传统的辩证法仍然是对现实做维护,“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2〕它是当时德国封建帝制的政治维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世界。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的问题所在,从精神的抽象性批判为切入点并以否定性转向为目的对现实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具体表现为对现实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他将实践的劳动特征引入其中,反对一切以抽象的本体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要求以“改变世界”代替“解释世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典型的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代表,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中现实世界的根源产生于主体的思维过程,他将概念及其普遍性的东西视为最高,经过普遍性与概念的抽象对现存世界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抽象的精神存在便构成了现实的本质,这样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直观层面而失去了能动性与真实性。马克思认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缺陷正是停留在了抽象精神层面,将现实层面作为精神运动的一个片段而被忽略掉,而真正的哲学应当将人的主观世界视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它。因此,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改变需要人们的意识觉醒,更重要的是要进入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去,完成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同一性”问题,指出“同一性”是造成专制统治的根源。阿多诺认为黑格尔的最大贡献是将矛盾和差异性引入辩证法之中,却没有将这种矛盾性与差异性发展起来,而是以“同一性”掩盖了矛盾性与差异性。正如阿多诺对黑格尔的批判:“尽管黑格尔的一切表述都是相反的,但他仍然让主体具有毫无疑义地高于客体的第一性。他仅仅是以半神学的‘精神’一词来伪装它而已,而精神又带有抹不去的个人主观性的印记。”〔3〕最终仍然是以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方式完成了对绝对精神的体系建构。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要对“同一性”哲学的整个体系进行解构与拒斥,将否定与肯定彻底割裂开来,强调否定就是纯粹的否定,它不包含任何肯定。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同一性”的哲学基础就是“第一性”,或者物质第一性或者精神第一性,第一性能够消除“对立性”而达到同一性。因此,阿多诺反对任何第一性的哲学,而是提出了客体优先性的原则。“说到底,对同一性的批判是对客体的优先性的探索。不管怎样否认,同一性思维都是主观主义的。对这种思维的修正,即把同一性看作不真实的,并没有使主体与客体达到一种平衡”。〔4〕有第一性的预先设定,同一性永远不能和解主体与客体,只有通过对客体的优先性的探索才能反对同一性的不真实,而这个客体优先性被称为“概念的星丛”。
客体优先性不是将客体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要素存在汇聚在概念的周围。对认识的事物不能作概念性的说明,因为概念性的说明总是要把个别归于一般,为形成一般性(同一性)的概念而割舍掉一部分个别,一般性(同一性)是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特征的。因此,阿多诺提出“概念的星丛”,试图用它来完整地表达每个具体事物的总体认识,比如茶杯是圆形的、桶形的,可以装水、泡茶,可以当工艺品欣赏。这种“概念的星丛”打破了以黑格尔辩证法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同一性”,把被概念割舍掉的事物特征以不相整合的方式并列地排在概念的周围,试图打破人们关于事物的理性认识而归于人的直观感受。阿多诺认为,人们现有的逻辑体系、科学知识及其体系都是在传统辩证法的作用之下,排除了异质性经验的东西而形成的,因此,否定的辩证法要以反逻辑、反科学、反体系为目的,以拒斥同一性辩证法来回归现实之中人类的个体性的自由与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手段: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
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所采取的批判手段却不相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内部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而变革的结果是人成为资本操控的工具和手段,人与其自身的类本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异化,在阶级对立中人丧失了自由,其现实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改变旧生产关系,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从而把人的世界还给人,其批判理论的手段是政治革命。阿多诺生活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时期,历经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独裁统治,看到了美国社会随着工业发展而使文化不断被商品化、技术化、同一化、平面化,进而成为一种具有欺骗性、消解性、操纵性的意识形态统治工具,麻痹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人失去了自由。因此,阿多诺力图从文化领域入手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批判理论的手段是文化革命。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是立足于“同一性”的批判。他指出,人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5〕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背后存在“同一性”,“同一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正是在这种同一性中,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6〕因此,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试图通过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他提出首先进行推翻封建帝制的政治解放,然后展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人类解放。无论是政治解放还是人类解放都需要革命来“改变世界”或者“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两种解放运动的主体都是人,对人的现实性理解成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首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黑格尔哲学曾把人理解为精神运动的产物,这是对人的神秘主义理解。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立足于感性的现实生活中来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马克思主张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社会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现存社会的解构,更重要的是旨在建构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是一种否定之中含有肯定的否定式批判,是一种针对现实的建构性的批判。
科技发展的负效应、市场经济的负价值、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渗透等等现实状况,使阿多诺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同一性”为目的,以解构的方式在文化领域中力图破除意识形态控制而不具有建构性。他将对资本主义制度当中的政治批判及其经济批判作为基础,并以此上升为这样一种认识,即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来源于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所以,阿多诺批判理论的手段是文化革命。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从批判音乐开始,这个出发点似乎已蕴藏了文化革命的萌芽。这种批判的出发点以无调音乐为开端,反对传统调性的音乐形式、作曲技法、写法等,这些观点为以后批判“同一性”的观点埋下了伏笔。阿多诺认为,造成“同一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交换体制。
阿多诺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之上审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使用价值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取而代之的便是交换价值。“交换作为一个过程有现实的客观性,但同时在客观上又是不真实的,违反了它自身的原则——平等的原则。”〔9〕作为事物本质的交换原则成为阿多诺批判理论的起点,在此基础之上阿多诺将资本主义制度当中的交互原则引向深入。在阿多诺看来,交换原则丧失了它的本性,造成了人的异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理性同一性的思维逻辑,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性并非理性本身,而是一种糟糕的理性”,〔10〕这种非理性的理性将内容抛出在外,而以纯形式的方式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意识形态被作为一种文化逐渐传播,进而影响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资产阶级的文化及其意识形态造成了平等中的不平等,体现在政治当中就是形式正义,形式的平等体现在法律领域及形式上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实则在市民社会中市民丧失了民主的权利,一切平等实则存在不平等。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及其文化的批判是阿多诺社会批判的最终目的,他以否定的姿态审视着这个现实社会,并通过文化批判的方式来对产生这些问题的社会现实进行变革。
三、批判理论的目的:现实自由与个体自由
不管是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还是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都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否定意义和批判意义,但两者的批判理论追求的目的却不甚相同。马克思以实践的暴力革命的方式诠释对批判理论的态度,而阿多诺以文化革命的方式表现着对现实的否定。马克思与阿多诺无论对理论意义上的批判与否定还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的目的。他们的批判理论的目的是将人从资本主义统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摆脱现实的压迫,实现人的现实自由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们反对黑格尔辩证法当中将人的理性抬高到绝对至上性的做法,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是将人的自由性实现在理性或精神层次,这是一种抽象的自由。而马克思与阿多诺批判理论的目的是将这种自由回归于现实之中,同时二者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即人的解放存在着不同的旨归: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即整体的现实自由,而个体的自由是孕育在整体的现实自由当中来完成的;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的目的反对同一性、普遍性、整体性,他所追求的自由方式与整体的现实自由无关,他强调个体自由的实现。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目的是完成人类的现实自由。以往的哲学也涉及讨论人的自由的问题,自由是哲学家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但实现的结果却不甚相同。以往的哲学将自由实现在人类的抽象意义上,即精神自由。而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将自由回归于现实之中,将人回归于自然之中,并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以此凸显人的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实践。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能归结为人自身的本质的存在即类本质。这相对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大有区别,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仍然是在抽象意义上来完成人的自由。而马克思所说的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区别于任何物种的尺度并按照社会的属性自由自觉地实现活动,以此将类回归到现实社会之中来实现。马克思将人能动地改造自然及其社会的实践活动归结为人的自由性特征,将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变成属人的世界。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同时也是在确证着自己的社会化存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实践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包含着复杂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中的对立状态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在漫长的或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消除,所以可以称之为否定的实践活动。否定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在共产主义理论与运动之中才可以完成,人类的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解放的运动之中才能实现。人通过批判与实践的方式创造着历史,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以改造自然及社会的方式改造着自己,并以无限的可能接近着人本身,即人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就是人的自由的实现,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通过对自然及自我的改造才能无限地接近人类的整体的自由,个体的自由只有在整体自由实现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完成。
阿多诺并不反对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所开创的辩证法,辩证法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也是阿多诺所赞同的。阿多诺与马克思一样将思维转变到了一种新的方式,他在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反对传统辩证法体系所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阻碍获得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最大障碍。“在一切社会控制面前,在一切对统治关系的适应面前,思想及其逻辑的纯形式也是不自由的。”〔11〕由此,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并深入形而上学内部成为阿多诺批判的焦点。他提倡人的主观的感受,“原因在于集体的主体性和个体的主体性结合更倾向于主体,阿多诺在各种场合特别强调客体的抗引力”。〔12〕阿多诺认为,只有将目光关注在个体的身上才能获得希望,即推崇个体自由。“在此种意义上,自由和个体化的原则是相一致的。”〔13〕阿多诺与马克思同样采取辩证法的批判方式与手段,但批判的最终目的却不同。马克思站在实践的立场用实践辩证法或者否定辩证法完成了现实自由,而这种自由是整体自由的实现。而阿多诺同样站在现实的立场之上,但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整体的现实自由仍然是一种精神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是代表全体人民精神的自由,自由仍然被看作脱离现实的精神性的存在。在阿多诺看来,精神性的自由犹如乌托邦一样,实现的可能只是在希望之中被无限地推迟。只有将自由回归于个体之上才能彻底把握自由的方向。阿多诺利用批判与超越的方式,借助概念之外的要素对形而上学的内部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以否定的辩证法来阐释现实之中的个体要素,以此实现由现实自由向个体自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