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研究
2021-12-26刘世昱
刘世昱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这一“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依然复杂而严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如何发挥其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作用,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尤为重要。
凝聚力即内聚力,泛指使人或物聚集到一起的力量。引领力即引导和带领的能力。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指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价值理念、内容和形式等,对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整合聚集的能力,和获得多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并对其引导和统领,使它们按照指定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具体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其主要指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战略目标等对全体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凝聚力、引导力、吸引力、感召力等。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包括多个具体要素:意识形态价值的引导力、社会功能的整合力、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以这些具体要素为起点和依据,以使得对其面临的挑战的分析和建设途径的提出更加有的放矢。
1.价值的引导力。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永远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社会意识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其统治地位决定了它的引导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纲”和“魂”,是思想领域的“主心骨”,是社会基本价值标尺。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导向性乏力,就会使个体价值偏离社会价值导向,进而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无序。二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一元性的指导并不是教条化、僵化、封闭化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片面排斥其他思想文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利于形成思想共识和凝聚各方力量,价值引导也会因此失去了意义。
2.社会功能的整合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在于社会整合、协调和动员,要在确保自身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保持充分的弹性和张力,即能够容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找到思想归属和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功能的整合力要求意识形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要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增强需要建构“文化—社会”的统一体,通过建构共同的理想世界和奋斗目标,把分散的意志、观念、目标统一到单一目标上,将社会成员的聚合心理转化为行动目标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的凝聚目的。二是要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体现社会各阶层、阶级或群体的共同利益,则难以获得社会各界普遍的政治认同,更不能获得维护政治秩序的资源。
3.内容体系的解释力。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当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时,它便能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服务于国家治理和政党建设。意识形态能否获得群众广泛和持续的认同与意识形态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度呈正相关关系。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具有一套科学的内容体系,它主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理论科学完善。只有形成具有合理的结构张力、严谨的逻辑结构、清晰的表达,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灿烂的文明且能够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批判吸收,能够解释社会现状和预测发展趋势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使意识形态科学、准确、客观地解释世界,进而获得极大的公信力。二是观照现实生活。马克思曾说:“意识[dasBewu ß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 ß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反映群众火热的生活,只有立足于世俗生活,关注大众需求,了解大众心理,才会具有解释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不仅受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感召,也致力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当下利益的关注,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必须充分呈现群众普遍的利益诉求,只有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帮助群众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才能够获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掌握。
4.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直接现实,话语表达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话语表达方式不是永恒不变孤立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升、时代主题的转变等具体情形的发生而创新和发展的。新时代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亲和力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通俗性。意识形态要深入人心和赢得认同,其关键在于贴近群众生活和关注社会心理,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求生动的表达元素,把理论逻辑还原为生活逻辑,形成生动活泼、通俗晓畅、平易朴实的表达方式,避免从“天上的云雾”中抽象概括。二是具有时代性。“表达”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要以时代的话语表达当代的生活,陈旧而僵化的表达不会使群众产生共鸣感和认同感。
二、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面临错误思潮、市场逐利性、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等多重挑战,因此,对其深入和具体分析是当前科学准确地把握该问题以及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设途径的前提和依据。
1.错误思潮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就会有不同的社会思潮呈现。同时,我国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全面迎接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外开放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雄厚的发展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等,也带来了错误思潮和霸权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等,严重消解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当前对我国影响和破坏较大的思潮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它们消解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思潮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在经济层面上,它代表资本的利益,并以个人主义为根基,坚持“人性自私论”“经济人假设”“私恶即公益”等观点,要求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对资本放任自流,要求贸易自由化、财产私有化、商品市场化等。在政治层面上,它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公有制,主张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往往以学术的面目出现,打着“重评历史”“还原历史”“戏说历史”等旗号,利用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影视作品、互联网等途径,丑化和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抹黑党史国史军史、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美化和讴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极力主张“全盘西化”。缺乏历史知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极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蒙蔽,从而消解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当前我国的思想意识领域错综复杂,各种错误思潮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和消解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市场逐利性冲击社会主流价值导向。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进一步讲,构筑于资本立场之上的思想观念会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从而使资本获得人们精神生产的支配权,同时它也会获得维护其资本和利益正当性的强势话语权。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是典型的市场逐利性和资本剥削性所产生的极具消极影响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价值观基础,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即集体主义相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是与集体利益相背离的,“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普遍’利益”。〔4〕进一步讲,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以资本和私有制为基础、以剥削和掠夺为目的的价值观。当前部分群众被迅猛发展的物质世界迷失了理智,未能看清个人主义的深刻本质,盲目追求西方的“个人权利”“个人利益”“自由和民主”等,并以坚持个人主义为时尚和荣耀。二是消费主义。随着西方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普及,消费主义在全球越来越成为流行的价值观,人们的消费态度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于西化,消费心态和消费方式也日趋与我国崇尚极简生活方式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从消费时间上看,它主张提前消费、透支消费和借贷消费;从消费空间上看,它主张物质占有上的繁多、翻新、奇异;从消费伦理上看,它将消费与时尚、个性、品位等相联系。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所主张的消费并不是出于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而是为了从消费中获得快感、麻醉感、虚幻感,从消费中表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一步讲,就是用金钱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用金钱来慰藉自身空虚的心灵,使自我迷失和沉醉于虚幻和空灵的消费世界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个性、自主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平衡与不对称,部分人出于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之人生观,为了一己私利,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将挥霍金钱和掌控权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3.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考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过去几十年,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让人难以置信,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互联网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式增长。进而言之,中国人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纸质书籍报刊、电视、板报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减弱,而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和获得的主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新媒体发展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并明确指出:“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5〕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西方国家以信息强权全面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互联网产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始终以技术和经济的绝对优势处于国际网络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西强我弱”和“两极分化”的国际信息传播格局越来越凸显,西方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并发动攻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惊人的速度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国家便通过网络舆论阵地对我国进行负面和歪曲的报道,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凝聚力、向心力。比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等主要媒体控制着世界2/3的信息生成,这些信息多是对中国的消极报道并且被其国内其他媒体广泛采用,国外民众也主要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和认识中国,进而形成对中国的价值评价。近些年来,“历史终结论”“新中国威胁论”“非洲新殖民主义”“贸易垄断”“非市场经济国家”“非法治国家”“利率操纵之国”等言论是西方国家通过上述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贬损的主要论断,也是西方世界利用网络舆论阵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内容。二是西方国家以话语霸权压制我国主流话语。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也越来越在我国各个领域取得话语优势并正在形成强势的话语霸权。媒体是西方国家强化和延伸其话语霸权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它主要采取设置网络话语议程等方式,使话语霸权的争夺更加隐蔽化和复杂化。比如,美国利用其占绝对优势的媒体舆论平台,经过媒体筛选、加工和建造,打造网络空间的“拟态环境”,行使媒体“设置议程”的功能,将隐含于话语中的价值观通过新媒体辐射到其他国家,使我国民众的价值观深受西方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步丧失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甚至会自觉接受和认可西方的话语。
三、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途径
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主流话语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解释力、吸引力和亲和力、传播力和辐射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1.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处于指导地位,它的生命力在于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彻底的理论批判中和科学地指导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自身,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力和解释力。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70年里,正是在这种彻底的理论批判性和问题解释性中彰显了巨大的魅力,逐渐被各国工人阶级所选择,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不是“纯粹的经院哲学”,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科学理论,肩负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它既是具体的理论,也是历史的理论。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必然要与时俱进,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新的社会问题和复杂矛盾予以追问、批判和回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展开彻底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批判中成长的理论,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拉萨尔、蒲鲁东、施蒂纳、杜林、伯恩斯坦以及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思潮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列宁主义是在批判俄国的民粹主义、“合法的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等思潮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批判“左”和右的错误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生的优良品质。当前各种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粹主义”等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攻击着党的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破坏国家形象,消解和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因此,作为“思想的生产者”的党员干部应该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敢于亮剑,在批判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只有秉承这一价值理念才会被群众所掌握,无视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脱离人们生活的理论终将被人民抛弃。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它要求我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文艺作品,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
2.加强主流话语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语言是人的思想意识反映现实的载体和手段,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皆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记录、积淀和传播,它是沟通思维和存在的桥梁。马克思曾对语言的产生有过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7〕在思想意识世界里,语言和思想是相伴而生的,语言既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现实的直接思想。思想观念的产生是同人们的物质交往和言语交流相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观念只有借助语言载体才能实现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可见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话语载体建设,话语载体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加强主流话语的建设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巩固话语生产。任何一种话语生产都凸显着某种权力世界,意识形态可以被看作内含着权力的复杂话语体系,源源不断的话语生产是持续增强和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动力,为此,要着力巩固话语生产,改善话语供给,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结合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语言形式和叙事框架,将我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时代人们鲜活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要生产出照顾到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话语。二是创新话语表达。话语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和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广大群众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被赋予时代化、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和优美动听、生动活泼、简单明了的语言风格。要综合运用具有方向性的政治话语、科学性的学术话语、开放性的网络话语和通俗性的生活话语的表达方式,突破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的隔阂,建构具有方向性、理论性、生活性、亲和力、时代感和大众化的话语表达体系,以使人们提高政治觉悟、接受思想教育、增进价值认同。
3.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辐射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化的普及,我国媒体的发展呈现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单纯地固守传统媒体或单纯地发展新媒体都不利于媒体发展,也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各自所包含的优势价值,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存在时间长,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和知名度,有较高的公信力,而且种类多,覆盖面广,拥有较好的传播基础。同时,传统媒体之新闻信息来源可靠,真实性较强。以上这些,足以令传统媒体具有相应的社会职能,进而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但是传统媒体同时存在着时效性和互动性差、传播方式单一、核心地位逐渐瓦解等不足。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传播媒体,因其自身具备的技术优势能够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因而具有鲜明的优势特征,其即时性和交互性强,可以使信息以裂变式的速度传播,可以增强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实现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的综合运用,还可以实现网民的信息自由发布和线上评论交流。同时,新媒体信息发布方式灵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传播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权威性和严谨性不够、适应市场能力弱、监管难度大等缺点,从而导致了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较低。因此,必须实现媒体间的深度融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媒体行业既要生产权威性、严谨性、真实性的优质产品,还要肩负起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职责,营造健康的社会媒体环境,积极主动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低俗、恶俗、虚假的信息以及错误思潮的传播,提高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8〕二是不断改进和应用新技术。媒体只有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才能拓宽群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提高信息内容的交互性和分享性。媒体未来要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结合和应用,增强传播的实效性。三是注重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是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生存之道,只有探索出人们乐于接受的媒体融合方式,才能使传播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尝试着采取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等形式,增强传播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发展形势良好,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应该以此为起点和契机,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开阔政治视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两个巩固”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