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12-26马文品
马文品
(民乐县水务局,甘肃民乐 734500)
0 引言
小流域生态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让区域保持水土平衡。通过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的建设措施,能实现对洪水河小流域的生态治理,并改善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对于强化洪水河小流域的生态治理,保障其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概述
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其治理总面积为1 401.63 hm2。该生态治理项目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措施实施综合治理。该生态治理项目新建5 810 m长的护岸,建设34条水保林灌溉渠道,全长32 339 m,并建设1 001条支沟,全长78 352 m,还建设了334座分水口和172座桥涵,建设排导渠2 650 m,管理路43 796 m,清理河道29.78 km,采砂区回填29.82万m3。同时,种植乔木林138.55 hm2,种植灌木林1 094.07 hm2,种植草坪9.8 hm2。另外,该生态治理项目配置了总长度为125 027 m的围栏设施,实现了1 401.63 hm2的封育面积。
2 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措施
2.1 工程措施
针对民乐县水土情况,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1 护岸工程。该生态治理项目在海潮坝河流域建设护岸3.71 km,在马蹄河流域建设护岸2.1 km。护岸工程堤身断面对坡式提防进行采用,护岸防护对铅丝笼填卵石护面进行采用[1]。护岸工程护坡体厚度设置为0.40 m,采用坡式和水平铺设二者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坡比为1:2,水平铺砌长度为0.75 m。在对基础和堤坡进行铺设时,为避免铅丝笼出现走样变形,在纵横方向上每隔1 m,即按照设计规定的厚度,通过双股铅丝连接里外网片。对铅丝笼的具体形状和实际尺寸进行定型固定。将童子坝河河床砂砾石作为填筑材料对岸身进行填筑,并确保不小于0.6的相对压实密度。
为提高流域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在护岸工程中建设防风固沙林带。建设走向为东西向,主要建设地带为民乐县与山丹县,农村耕地缓冲地带、县化工大道两侧和北部滩。整体建设面积为650 hm2,林带防线共为3道。因项目区主要为砂砾石滩地,建设防风固沙林带可以选择乔灌混交的树种,以当地的土用条件为基础,设置合理的林带宽度。通常情况下,林带宽度设置大于20 m,小于100 m。
2.1.2 水保林灌溉渠道。该生态治理项目的水保林灌溉渠道横断面对U型断面衬砌进行采用。工程所在地是弱冻胀性土层,对此,以砂砾层进行置换[2]。渠道设计纵坡取值为1/60,渠道深度为0.40 m,渠道口宽度为0.55 m,渠底和渠坡厚度均为6 cm,渠道超高保持在0.10~0.15 m的范围内,两岸宽度均为100 cm。
2.1.3 排导渠工程。排导渠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①进口段。进口段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堰口,一部分是渐变段。堰口对平底宽顶堰进行采用,将宽度控制为18 m,将厚度控制为5 m,将最大过堰流量控制为52 m3/s。堰口对重力式侧墙进行采用,将高度控制为2.5 m,将顶部厚度控制为1.0 m,将底部厚度控制为2.0 m。对钢混现浇结构进行采用。②排导渠。排导渠右侧墙和底部均对钢混现浇结构进行采用,左侧防护堤混凝土护坡对铅丝网混凝土加固进行采用,将渠底厚度设置为0.4 m,将重力式侧墙顶部厚度设置为0.5 m,将底部厚度设置为2.0 m,将渠坡加固厚度设置为0.12 m,采用C25混凝土。③尾水段。消能设施对消力池进行采用,并结合海曼消能。将消力池长度设置为10.0 m,将深度设置为1.0 m,采用直角梯形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将池底厚度设置为0.4 m。将海曼长度设置为10.0 m,将右侧导墙扩散角设置为30°,将出口宽度设置为20.0 m,并将防冲齿墙设置于出口处。将护底厚度设置为0.4 m,采用重力式导墙,将顶宽设置为0.5 m,将底宽设置为2.0 m,将高度设置为1.0 m,将齿墙厚度设置为1.5 m。C25混凝土现浇结构进行采用。
2.1.4 管理道路。管理道路采用4.5 m宽的设计路面,路面材质为砂砾。平整、碾压路基后,对砂砾石路面进行铺筑,将铺筑厚度控制为5 cm。
2.1.5 采砂区回填。在回填采砂区的过程中,按照100~200 cm的厚度,对砂石料挖运强度进行控制,通过推土机自身重量进行碾压和推平,自然沉实。
2.2 林草措施
2.2.1 种植水保林。进行以护田林网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根据各流域实际情况,以建设绿洲作为一个中心点,把绿洲边缘的外围用“阻、固、封”结合,形成林业防护体系,选择灌木树或乔木进行种植,形成防风固沙带。建立起一个为了保护天然植被的封闭体系,周边主要采取禁止放牧,采摘和封闭式的保护措施,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荒漠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要保证植被的覆盖率和土壤费力,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植被的自身保护力,维持住河流领域生态的平衡。
例如,可采用机关农林场及企业治理模式。国有机关单位可以在风蚀区和绿洲边缘的缓冲地带,划片包场,通过“农林场+龙头企业”的方法,实现对林草的治理。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中,机关农林场面积达到1 830 hm2。农场加强对生态流域的治理,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例如,对土地进行平整,在农林场四周设置围墙,种植农作物,完善工程设施等。农林场围墙外也应该建设防风固沙林网,地埂种植苜蓿,平整田间渠路,方便进行防治管理。企业的防治建设场地为荒滩地,同样在农林场区四周选择合适的树种栽种,形成防风林带。周围的道路也可用混凝土进行修整,为提高生态水平,美化环境,可在厂区空闲地带种植花草树木。
2.2.2 种草。根据洪水河流域实际情况,采用成片种草的方式对披碱草进行种植。种草方式为撒播,确保1~2 cm的覆土厚度。种草的范围比较广泛,为建立生态自然修复治理模式,可在北部滩到山丹东乐路种草。封育区域内,主要为野生荒漠植被保护,面积为4 500 hm2,并设置围栏进行保护。围栏设置的长度为35 km,可以避免放牧遭到破坏,或者人为因素损坏,促进大自然的生态修复。通过人工种草,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等方法,不仅可以增强生态保护,还能够实现治理风沙的目标。在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中,不断调整生态结构,采取封禁治理、增加流域植被覆盖率等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体系,有利于稳定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封育治理措施
该生态治理项目实施封育治理主要采用全年封禁的方式,禁止人畜进入封育范围内,据此快速恢复植被[3]。封禁围栏的设计高度为150 cm,牲畜通常无法翻越围栏。从地面每隔25 cm,即设置一道横铁丝,每1 m设置一道纵铁丝,构建铁丝网。通过紧线器将铁丝拉紧,在水泥桩上预留的捆绑孔上固定。每隔8 m埋设一根水泥桩,将埋设坑深设置为0.5 m,将埋设直径设置为0.5 m,通过混凝土浆砌石进行固定。设置150 cm高,400 cm宽的双扇围栏大门,通过龟眼铁丝网在门框上焊接门面。采用规格为12 cm×12 cm×220 cm的水泥桩,采用4根直径为8 mm的钢筋和7根10#铅丝进行绑扎,采用C15混凝土进行预制。将规格为380 cm×51 cm×285 cm的116个标志牌设置于封禁区域沿线的醒目位置。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其中,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护岸工程、水保林灌溉渠道、排导渠工程、管理道路以及采砂区回填。林草措施主要包括种植水保林和种草。封育治理措施主要是禁止放牧,恢复耕地和植被等。针对不同流域的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地理条件和土壤类型,结合实际生态治理需求,采取合理治理方法,才能实现对民乐县洪水河小流域生态的全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