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共享养老的价值、基础和支撑

2021-12-26赵志强张军

老龄科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资源

赵志强,张军

(1.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2.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血缘关联的脆弱、地缘关联的逐渐丧失和社缘关联的乏力等社会结构、文化等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任杰慧,2018)。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社会化养老服务趋势不断发展、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等问题叠加。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庞大的养老照护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 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 3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其中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 60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6%。截至2018 年,全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 000 万人(蒋凤祥,2019)。只进行基本生活照料的家庭保姆式护理,已不能满足这部分老年人在医疗护理、康复娱乐、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多层次护理需求(任杰慧,2019)。为应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照护服务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养老保障均等化的价值追求和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工作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实现养老保障共享目前仍然任重道远。

当前养老保障碎片化、养老服务资源不足且与养老照护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已严重阻碍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影响了共享养老保障的价值追求。目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于推动养老保障的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保险。但仅有这些还不能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养老可以肩负起动员足够的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的使命,应该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认真对待。发展以“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共享养老,可以使养老服务供给更加精准化,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发展共享养老符合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初步研究了共享养老的价值、基础和支撑,分析了实现共享养老的可能性,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共享养老的实践和研究。

二、共享、共享经济与共享养老

(一) 共享

共享(sharing,也译作“分享”) 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人类行为,已经深刻地嵌入社会文化之中。传统的共享行为仅限于熟人之间,是非互惠导向的。非互惠导向的共享可以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融洽度,实现劳动成果的共享。“共享”作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从一种社会行为上升为国家发展理念,成为国家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政策。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宗旨和目标是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共享理念落实到社会行动中,既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方式,更是对发展方式的完善与创新。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共享的发展,分配是共享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实现经济利益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离开经济基础,无从谈起共享发展问题。”(董朝霞,2016)

共享的要求是共建共享,而非片面地享有。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王符,2008) 共享发展不是仅限于决策层少数人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努力,而是还有全民自觉参与的共建共享,是上下良性互动、全民目标一致的发展理念。共享要动员社会全体成员参与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和调动社会创新的动力,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释放社会成员的创造潜能。

共享是渐进的过程。共建共享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的系统性过程。民生领域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保护、教育等,都需要均衡发展。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都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系统生成的要求和渐进的特点,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二)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译作“分享经济”) 是实现共享理念的途径之一。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出自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Felson 等于1978 年首次提出“共享经济”概念。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经济学家李炳炎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①1981 年,李炳炎在《社会主义成本范畴新探》中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1982 年,他在《劳动报酬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一文中进一步对净收入分成制取代工资制和利润制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针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滞胀问题的解决方法。1987 年,他在《新成本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形式》一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1990 年,他在其著作《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课程需要价值理论:富国裕民论》中提出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思想。。Weitzman在其1984 年出版的著作中,将工人工资与企业收益或利润挂钩,以试图解决“滞胀”问题。中西方同时出现的分享经济理论虽然在理论来源、研究目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等方面多有不同;但都是从分配问题入手,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共享机制,来消除传统体制中的利益矛盾,以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共享经济理论试图创新分配模式以促进经济发展,其影响最初并不是很广泛。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互联网共享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广泛的商品和服务共享以及信息共享,并使熟人间共享向陌生人间共享转变。

作为商业模式的共享经济也被称作“点对点经济”“协作经济”“协同消费”。当前学术界和业界对于共享经济的概念界定尚不统一(何超等,2018)。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 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整合线上线下的闲散物品、空间、劳动力、技术等一切能共享的资源。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是闲置资源①《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其中不再使用“闲置资源”这一提法。参见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于2018 年2 月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使用权、连接、信息、流动性。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实现零边际成本,解决技术和制度问题。目前我国共享经济发展迅猛,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8 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29 420 亿元,比2017 年增长41.6%(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2019)。

(三) 共享养老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共享养老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学界对共享养老进行了初步探讨,一些地区开始试验共享养老的新业态。王浩轩(2018) 认为,共享养老是指共享经济这一新兴商业经济模式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吴雅琴 等(2017) 认为: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引导实现对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共享养老的核心就是老年人通过自我管理和配合,探索适合自己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的模式。在共享养老实践方面,虽然陕西阎良已经开始探索通过互联网连接供需两端,基于网络技术的精准化供给来满足“菜单式”养老服务需求的“共享居家养老模式”(李新生,2017);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对共享养老的探索还处于萌芽阶段。笔者认为,所谓共享养老,应该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分散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以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智能计算实现对养老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相匹配的新型养老模式。

共享养老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创新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化、开放性、双赢性的特点。专业化是指:通过共享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的养老服务必须是达到养老服务提供标准的专业服务,服务提供者必须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开放性是指:所有满足服务提供标准的人员、设备、技术等均可进入该系统。双赢性是指:养老服务提供者可以获得有竞争力的报酬,需求者可以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养老服务。

共享养老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可以有效动员、整合各种养老服务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养老服务资源的潜力;二是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和共享,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机融合;三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可以把原子化的家庭养老、封闭式养老真正升级为社会养老、开放式养老,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

实现共享养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共享养老平台,只有通过共享养老平台,才可以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供需匹配和调度;二是高效的组织管理,需要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准入管理,评价评估,信息共享,风险预防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三是建立起养老服务费用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共享养老的正常运行。

三、共享养老的价值——有效整合养老服务资源

(一) 目前的问题:养老服务资源错位

养老服务资源是指一切用以满足养老保障需求的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整合是指整合分散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组织协调,将相对独立的资源加以有机融合,创造出新资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研究共享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方式,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资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和服务人员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较低,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人对医疗资源需求教大,但获得性不高;养老护理人员匮乏,可以满足失能老年人刚性养老服务需求的护理资源有限。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仅能满足标准护理比例的83.8%(张军等,2020)。二是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存在严重的资源错位问题:资源配置偏重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匮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资源配置偏重于城市,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资源配置偏重于自理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可获得的照护服务资源不足;养老照护服务整体水平与老年人期望存在一定落差;政府的保障兜底功能发挥不够,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市场潜力远未充分释放。

(二) 共享养老的资源配置优势

对于养老服务资源不足问题,需要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并向养老保障领域增加投入;对于养老服务资源错位,则需要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共享养老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资源整合模式。共享养老模式在整合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激活闲置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1.整合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扩大有效供给

我国现在和将来对养老服务资源的需求都非常大,但我国的养老服务资源总体相对有限,而且养老服务资源在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共享养老能够整合社会分散资源,激发闲置资源的价值,从而可以有效克服养老服务资源错位的问题(刘蕾等,2017);还可以充分发掘养老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资源总体不足的问题。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可以快速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供需匹配。共享养老能够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为用户提供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成为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模式。

在传统养老模式下,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均难以精准掌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导致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另一方面很多养老机构出现床位闲置。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占养老服务对象90%的居家养老群体将是共享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对象。共享养老平台对存量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切分和细分,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等特征,能够把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激活为有效需求。共享养老平台两端集聚了大量需求资源和供给资源,供求双方双向信息透明。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撑需求和供给的实时天量交易,实现规模效应,并刺激服务和产品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养老能够迅速匹配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弹性和灵活度,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对持续变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有利于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效益。相比传统养老模式,共享养老可以更好地缓解老龄社会的巨大养老服务提供压力。

2.改善养老行业就业结构,激发更多的人力资源

机器时代把人变成了“机器零件”,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方式高度紧张和机械化。共享经济时代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适应这种工作方式,他们追求灵活就业的动力加快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个人的解放。传统职业的时间、空间束缚被打破,就业方式更加灵活,从事兼职工作和灵活就业的人将迅速增加,工作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改变。共享经济打破了个人与企业或单位之间排他性的雇佣关系,这对职业结构的嬗变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养老模式下,养老服务提供的人力资源必须依附于养老机构。共享养老为养老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不必依托养老机构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使得拥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个人和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企业、机构,均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共享养老可以提振主体参与服务提供的自主性,让每个参与者自主灵活地选择提供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参与者参与养老服务提供的积极意愿,也会提升其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有利于其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并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自由职业者加入养老服务行业中(汪颖栋等,2018)。

实现共享养老是践行养老服务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扭转养老服务资源配置错位、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当前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养老服务提供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深入探索共享养老的理论和实践,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养老保障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增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养老服务提供的协调性,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这些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共享养老的基础——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与网络消费

共享养老的基础是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学界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率较低,他们触网率低,触网难(杨璐,2020)。影响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在能力不足、社会经济障碍多、家庭支持力度弱和外部推动力不足等(彭青云,2018)。在信息时代,老年人是不是就是完全被网络抛弃的人呢?以下基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等(2020)、田丰(2018)、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等(2018)、腾讯科技(2018) 等的数据和资料,探讨我国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一)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等(2020) 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人,较2018 年底增长7 50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 年底增长4.9 个百分点;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50~59 岁网民占10.2%,60 岁及以上网民占6.7%,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人,较2018 年底增长7 992 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 年底增长0.7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老年网民的数量并不多,但增长速度很快。2012—2020 年,手机网民数量增长79%,其中老年网民数量增长130%,老年人触网人数增长速度是移动互联网总体普及率增长速度的1.6 倍(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等,2020)。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或者被动地进入或卷入互联网大潮中,在网络使用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年轻人的差距。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进入老年阶段,老年网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虽然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老年人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价值融入互联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文化。2018 年9月,微信活跃用户达10.825 亿,其中,单月活跃老年(55~70 岁) 用户达6 300 万(腾讯科技,2018)。现实中被贴在老年人身上的“被互联网抛弃”标签,只是一种过时的刻板认识。未来不应该低估老年网民群体的力量,必须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作出新的诠释。以往市场上的老年手机虽然操作简便,但大多功能简单。随着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娴熟,特别是随着“50 后”新老年群体的崛起,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在子女指导下逐渐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生活,手机支付、微信视频等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二) 老年人正在成为互联网消费的重要群体

老年消费需求包括实物消费需求、服务消费需求以及精神消费需求。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正在快速崛起,网络购物、社群活动迅速发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等(2018) 发布的2017 年《老年网络消费发展报告》显示:京东平台上的老年网民群体消费增长迅速,2017 年同比提高78%;老年商品的销售额增长近61%,购买者同比增长64.8%。

当前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一方面,我们要开发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倡导老年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适老服务”的双重意义。新老年群体不仅是重要的网络消费群体,而且还是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群体。未来3~10 年,随着老年人群互联网渗透率的迅速增长和新老年群体的快速崛起,老年群体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能力必将发生巨大变化。

当前,需要努力建设年龄友好型互联网生态,在互联网平台设计中融入操作简单、识别方便、强化容错机制的设计理念,家庭和社会要帮助老年人提升网络素养(田丰,2018),大力提升老年人主动融入互联网的信心,进一步扩大老年网民规模,以促进共享养老更好地发展。

五、共享养老的支撑体系

共享养老是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养老服务需求者和养老服务提供者提供需求—供给匹配的平台,发挥好共享养老网络平台信息的实时性、透明化以及交流的便捷性等特征的作用,利用智慧化的手段,协助养老服务需求者最快捷地找到最合适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组织管理、信息化平台以及支付保障,构成了共享养老模式的支撑体系。

(一) 共享养老模式的组织管理

随着“互联网+养老”行动的实施,未来宜依托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由养老服务供给者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养老服务。

共享养老服务主要有DMP、DTP 和PTD 三种模式(吴玉霞 等,2016)。DMP 模式是指,从需求者(demander) 到中介者(mediator),再到供给者(provider) 的模式。DTP 模式通常由需求者直接将服务需求转达给服务供给者,供给者确认需求后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养老机构推出的养老服务客户端。PTD 模式是指,服务供给者主动了解服务需求者的需求再进行服务供给。

共享养老把养老服务从传统的点对点服务、包对包服务向包对点服务转变(周向红等,2018)。点对点服务模式是指,养老服务需求者在家中接受服务者提供的一对一上门服务,比如传统的钟点工家政服务。当前这种服务模式需要机构作为中介链接供需双方,交易成本较高。包对包服务模式是指,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集中打包,为其统一提供标准化服务包,代表性服务方式为机构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虽具有规模效应但服务半径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包对点服务模式是指,运用现代技术将养老服务信息集成到一个载体,并同时连接个人(点) 和终端(服务包),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实现自助式服务(白玫等,2016)。

共享养老可以克服传统养老的弊端,让老年人享受到智能、专业的服务。老年人或者其子女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电视端、电脑端下单,养老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共享养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统筹,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养老服务提供的人力成本,弥补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有利于提升养老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 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举办主体不同,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主要有政府举办的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社区举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企业举办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1.政府举办的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有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山东省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等,以及部分地级市和县/市/区设立的居家服务信息平台。这些平台整合了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方便快捷地提供家政、医疗、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例如,青岛智慧养老平台①https://www.qingdaoyanglao.com/.为了更好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整合了全市1 500 余家养老服务组织和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通过该平台可以预约各种养老服务。鉴于当前老年人使用手机和电脑尚未普及,平台还开发了用于电视端的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实现与平台电脑端、手机端完全相同的养老服务功能。

2.社区举办的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

除了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举办的综合养老服务互动平台外,更多的是以社区为单位举办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这一类型的平台资金投入小,服务能力弱,缺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能力,绝大部分仅有简单的信息提供功能。另外,其筹集资金能力弱,只能靠财政资金维持运营。

3.企业举办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中国最近几年开发和运营智慧养老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进入共享养老行业的有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家政企业,还有健康、保险、房地产和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大多数企业都是从选择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入手,服务领域主要有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六个方面,服务于老年人、家属、养老机构、业务主管部门、社会大众、第三方机构等六大对象。共享养老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养老综合服务模式、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医养护一体化模式。

(三) 共享养老的支付保障

任何一种养老服务模式都需要支付保障,共享养老模式同样需要支付体系的保障。目前,中国虽然有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可以承担共享养老模式的费用,但大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尚缺乏足够的共享养老支付能力。为了解决长期照护的支付保障问题,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选择了15 个城市作为启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城市。2020 年进一步扩大试点,未开展试点的省级行政区可选择一个城市开展试点,试点期限二年。例如,成都市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将长期照护保险基金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合并征收,以个人和单位缴费、财政补助以及社会捐助等方式筹资。按照失能等级对应的照护内容,长期照护保险基金为失能老年人支付清洁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等基本照护服务以及与基本照护服务相关的服务费、耗材费、设备使用费等费用。成都的居家长期照护险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5%,极大地减轻了失能者的经济负担。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为共享养老模式提供了支付保障支撑。

共享养老服务模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标准化服务为规范,以互相评价为约束,以低成本交易为推动力,是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现在出现的共享护士、共享家政、共享饭堂、网络配餐等为老服务新模式,就是共享平台与传统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共享养老的具体形式。共享养老将为灵活就业者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共享养老劳动力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韩晓等,2018)。共享养老服务直接面向个人客户端的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会获得快速发展。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养老服务压力日益增大,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承担,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模式。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必然会被纳入其中。共享养老能够整合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5G 技术的成熟,使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匹配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从而推动共享经济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深度重构,形成基于互联网和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新业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共享养老虽然在实践上已开始试水,但仍面临很多发展的“瓶颈”,需要对共享养老的意义和价值、条件和基础以及支持环境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回答共享养老何以可能、何以发展等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在养老服务上缺乏有效供给,并存在资源配置错位问题,通过共享养老模式,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精准投入到养老服务供给中。共享养老是新鲜事物,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如共享技术标准统一问题、平台整合问题、服务准入问题、资金压力问题、服务标准问题、信任问题、平台规制问题、服务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共享养老的重要方面,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的方向。为推进共享养老服务的市场环境走向成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资源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