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虫害研究进展
2021-12-26夏汉炎
夏汉炎
(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南通 226300)
0 引言
水稻是易感染虫害的粮食作物之一,加上水稻品种日益繁杂、异地调运显著增加等因素导致水稻在生产中不断受到害虫的侵害,表现为稻苗死亡和稻田大面积枯萎。因此,水稻虫害的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将水稻虫害防治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已经成为水稻研究中的重要工作。本文综述了我国水稻几种常见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并对此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水稻高产和优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我国水稻常见虫害研究进展
我国水稻虫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经研究,目前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达20多种,包括椿象、稻蓟马、铁甲虫、稻飞虱、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水稻潜叶蝇、稻瘿蚊等。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较多的为稻飞虱、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
1.1 稻飞虱
1.1.1 发生特点。稻飞虱,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常以刺吸水稻汁液为害,严重危害水稻生产。常见的种类为褐飞虱、白背飞虱以及灰飞虱。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邓斌[1]综述了宣州区2020年稻飞虱发生情况,发现灯下诱虫较早较多;前期田间虫口密度低,后期高,达标防治田块比例高;田间稻飞虱卵量逐代增加。赵雪晴等[2]于2010—2019年分析了镇西南沧源县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发现白背飞虱灯诱高峰集中在3月下旬~4月上旬、5月下旬~7月上旬、9月份;田间白背飞虱种群随着不断的迁入呈增长的趋势,于5月底~6月初种群数量最大,在水稻抽穗后迅速下降。罗海英[3]综述了崇明区2020年稻飞虱具有迁入早、峰期多、数量大等特点,且前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中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1.1.2 防治研究。水稻稻飞虱防治经过多年研究,已总结了多种防治方法。选择抗(耐)虫水稻品种:选择稻杆坚硬、株型治理、抗虫性强的水稻品种,能有效的降低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4];生物防治:在稻田内放鸭子,能够减少稻飞虱繁殖虫源,达到防治稻飞虱的作用[4];药剂防治:使用20%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和田间的稻飞虱天敌均安全,对环境也友好[5]。除了上述的防治方法外,对稻飞虱进行诱虫灯诱杀、对稻田进行合理管理等方式也能够有效的抑制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1.2 水稻二化螟
1.2.1 发生特点。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上危害最严重的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张齐凤等[6]发现2011—2019年黑龙江水稻二化螟越冬基数和发生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成虫性诱检测报告显示6月上旬开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周淑香等[7]发现2018—2020年吉林省中西部稻区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在中东部稻区一年可发生1~2代,在东南部稻区一年可发生1代,并且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危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
1.2.2 防治研究。近几年,许多研究者总结了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多种试验研究。张广智[8]在2010年总结了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发现长效诱芯群集诱杀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好于普通诱芯群集诱杀,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比新更换普通诱芯群集诱杀二化螟防治效果低。任奎生等[9]分析了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使用方法。另外,使用20%氯虫苯酰胺悬浮剂在一代二化螟初孵幼虫高峰期、越冬代蛾始峰期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具有明显的作用[10]。
1.3 稻纵卷叶螟
1.3.1 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各稻区由于导致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也各不相同。欧阳静等[11]总结出2020年荆州市稻纵卷叶螟具有迁入期早、为害时间长、发生程度重等特点。汪训枝等[12]发现2019年阳新县稻纵卷叶螟迁入时间较往年较早、发生面积较广、虫量大、峰次多、危害程度前重后轻等特点。张雅娟[13]在安徽农学通报中总结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中提到广东省稻田温湿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可发生6~8代。
1.3.2 防治研究。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已在多个杂志被报道,其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化学药剂防治: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施药后5天和12天发现其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达到80%以上[14];农业防治:使用稻虾共生模式和水稻品种混作模式可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有研究表明,稻虾共生模式和品种混作模式均能够降低水稻卷叶率[15]。选择抗(耐)虫性的水稻品种:选育了“A232”、“泸恢317”等品种可作为水稻卷叶螟耐虫种质利用[16]。另外,早春结合积肥清除杂草治虫、灌水灭蛹等方法也可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2 展望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的阶段,但是水稻虫害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化学试剂的长期使用会造成了害虫抗药性增强、病原菌变异、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不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将水稻优质高产、环境、虫害防治等方面达到平衡,是我们今后重要工作之一。
2.1 选育和利用抗(耐)虫水稻新品种
培育抗(耐)虫水稻新品种可有效的控制害虫的侵害,能够使植株具有持久稳定的抗虫性,并且无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了改良水稻抗性品种的热点课题。因此,为了培育优质高产的抗(耐)虫水稻新品种,我们应加强研究水稻抗虫性的调节机制,筛选抗虫基因,鉴定和筛选具有多个抗虫基因、抗虫多样化的水稻新品种。此外,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式,挖掘水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培育出抗性持久的水稻新品种。
2.2 提高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
针对化学试剂防治水稻虫害所造成的防治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综合考虑水稻优质高产、虫害防治以及环境影响,提高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的持效性和防效制约了水稻虫害的防治发展。目前,农田植株的保护利用及人工饲养、赤眼蜂等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水稻虫害生物防治效率,频振诱控技术、昆虫性信息素的利用等技术也成为了目前重要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