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实践教学策略探究
2021-12-26杨春馥
杨春馥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0 引言
农业在我国产业排行中的一产地位决定了其对国民经济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特殊地位,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明确目标、科学运维、坚实努力、不懈追求,已经让我国取得了“三农”进步的丰硕成果,但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征程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可持续发展目标永远在开拓进取的前方。我国农业院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人才孵化、人才输送基地,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培养农科人才的丰富经验,正在为服务“三农”推出一批又一批大有作为的农科人才,但在我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农业院校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教学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紧密联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进行教学明显不足;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学会学懂课程范围内的农业技术,但对学生了解“三农”、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理解“农行”职业价值不足。很显然,这种教学现状急需改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实践教学策略的用意旨在改变这样的现状。
1 将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与总体要求。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这一全面布局与总体要求作为导向,培养造就懂农业、专农技、爱农村、助农民优良品质的新型农科人才,开创和利用好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是将学校教学向农村、农业、农企、农户、农民中拓展的需要,能够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教学、农技推广与农技科研实践教学衔接为完整链条,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农科技术优势、农科研究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业贡献力,促进学校服务“三农”,弘扬教育科学文化。因此,务必将农业实践教学视为高等农业院校整体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特别重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殊之处是面向“三农”,增进学生对“三农”的真情实感、真功实做。更为具体的说来,目前的我国“三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农”,唯有通过贴近“三农”、进入“三农”、感受“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的农科人才。但就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实践教学现状看未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尤其需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学校办学的软硬实力进行综合改变,特别重视探讨加强实践教学策略,重视加强深入到农村生产与农业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实践教学。
2 在拓展和提效实践教学机制上下功夫
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机制已经普遍建立,但机制内所涵纳的要素成分不足、已拥有要素间的合力运作不足,急需做到“三个拓展、三个协同”,即:拓展建构机制,协同建构力量;拓展教学资源,协同教学效果;拓展科技服务,协同科技惠农。在拓展建构机制,协同建构力量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是构建、拓展和提效实践教学机制的主体运作单位和牵头单位,要集建、用、管责任于一身,将协同建构力量建立在发挥社会责任与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善于调动和激发各方建构力量的通力合作与可持续合作。在拓展教学资源,协同教学效果方面,要能够不能局限于已有教学资源与学生已经参与到时间教学之中的教学效果,既要务实对学生农科素质的实践锻炼,也要务实科研素质、劳动素质、合作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实践锻炼。在拓展科技服务,协同科技惠农方面,这一方面是更能发挥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践教学效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科技力量,让实践教学基地更能发挥出“双赢”和“多赢”效果的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更要主动作为、在实施实践教学之中,以项目连线科技服务模式,依托高校科技产业园区提供惠农科技服务,引领大学生进家入户、进乡企入村企的进行实践教学锻炼。
3 把培养创新性教师队伍作为着力点
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高校实践教学策略中必须考量到的重要因素。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熟知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要培养“三农”人才必须要为其提供合理的实践机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为实践教学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教育部曾指出,要“改革教师聘任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1]。双师型教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他们熟悉课本理论知识,同时因自身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能力经验可以更好的将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依托于书本又贴合于实践。将学生觉得枯燥的书本知识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讲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遇见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书本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行业的发展现状,并讲授自身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了解自身优势,为毕业就业提供有力参考。同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中,可利用强化同城、同地区校际间协同育人新模式[2]。不同学校的教师队伍在设置教学科目时会有所侧重,利用校际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更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让更多在领域上有突出成绩或实践经验广泛的老师资源进行共享教学,不断弥补自身院校在教学上的短板,同时解决学校因教师欠缺而造成的教学闭塞等问题。
4 以乡村振兴战略调整教学重心
我国是农业发展的古国,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在早期的农业发展中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建设,但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农业发展进步缓慢。在目前国家对于农业振兴发力发展的当下,在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科学手段,并加大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投入。所以,农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在于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下的农业建设应如何进行,利用好科技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进行有效结合。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地点和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原本在农田或专业地点的教学中应不断加入相应的科技元素,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异同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判断使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时代发展的战略背景调整教学重心,从更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优化考试结构,灵活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考察,并将学生从传统的理论性懂农业人才培养成应用型爱农业人才。
5 用爱农意识培养务农情怀
俗语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之说,对于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说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重视用爱农意识培养务农情怀,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教育,学农的学生理当爱农,也更应该在就业创业中利用自己学农懂农的某方面专长,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这方面培养锻炼不足是客观事实。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但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其根本核心仍在于人才,在农业院校的教学中,院校往往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学生的爱农意识并不注重,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就业时责任心和使命感并没有完成建立,在毕业后农业人才大范围遗失,真正选择农业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高等农业院校必须端正对“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的认识[3],以“立德树人”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结合实践教学的专业知识中向学生灌输农业建设人才的现实故事。不断让学生在故事中反思自身,建立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利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爱农思想,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做好农业就业的职业发展意识。
6 结语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背景,农业发展离不开“三农”人才的支持,在发展中教师需要把控教学主体方向,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根据先下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优化科学专业结构,培养学生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业,钻农业、务农业,能够在毕业上岗后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