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对策探讨
2021-12-26吴征
吴 征
(滨州市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滨州 256800)
0 引言
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高,乡村振兴刻不容缓,应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问题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由于城市建设依赖农村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减少,随之浮现出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模式,利用其自身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力,是农业转变发展的快速方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成形家庭农场模型,发展缓慢。第二阶段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受到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更好地利用了环境资源。第三阶段也是现阶段,明确家庭农场概念,建立相应政策制度,多方配合支持,发展趋势良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家庭农场在现阶段发展经营模式,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国情,各级政府在国家政策下积极配合,给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机遇。
家庭农场在惠农政策扶持下显示出其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地域特点决定了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科技进步带动农业发展,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提高,这充分表明正处于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道路上。当国家制度给家庭农场的发展运行提供有效辅助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再受到局限,积极、自发且具有创造性,不断在经营中提高效益,通过经营家庭农场获得更多收入,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机制和效益仍然存在差距,但在长期发展中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符合经济的增长需求[1]。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面临问题
2.1 农场主职业素养相对较低
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水平有限,农民作为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者,其自身只具备必要的劳动素养,组织管理能力相对欠缺,没有对整体发展的方向把握、市场需求、劳动力管理、后期培训的规划。有些农场主仅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创造收入,对采用农业科技生产和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没有概念。政府联合农业部门的政策扶持,通过为农民开展一系列关于生产经营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普及的作用,但对于后期的技术落地仍然存在问题。
2.2 示范农场引导作用不强
虽然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支持力度,积极评选各级示范场,但目前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农产规模不大,示范场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整体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3 生产成本较高
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季节性,农忙期需投入更多劳动力。而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有着较多要求,不仅限于雇佣长期劳动力,还需要聘请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各类型的劳动力,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农场家庭发展困难的因素之一。
2.4 资金短缺
家庭农场建设需要土地生产、设备投入、人工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经营初期所需投资较集中,无疑阻碍了农场发展。而农业投入周期长,短期内回报低,“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成为制约家庭农场扩大规模、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5 土地流转难制约发展
农民工投入城市建设,农村的土地没有耕种或者荒废,农村的土地也是他们收入的保障,因此不愿意流转土地。土地难以流转,更难以集中,部分土地情况不符合需求,无法组成理想的家庭农场规模。土地流转成本高,对农场主而言,无疑增加了经济压力,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2.6 政府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相关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政策也没有充分利用,尚未形成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良好的金融、农业技术和工商手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对策
3.1 提升农场主职业素养
家庭农场的发展经济效益,首先要提高农场家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来说,提高经营水平,区别于普通农户,培养成新一代具备经营管理意识,掌握农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落实农场主运用农业科技的途径,就是培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能够加强市场意识,增加科技运用经验,了解科技手段带来的效益。经过长期持续辅导,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达到专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水平。农场主自身创新发展,也可以从提高对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学习了解入手,提高产品的销售意识,实现农业产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部分农民已经通过学习了解直播、电商等途径,实现了增加收益的目的。同时,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3.2 培育示范农场,发挥引领作用
为引导更多的家庭农场找到方向,可在本地域内选出带有地方特点的家庭农场,作为重点培养示范点,强化培育支持力度,在发展过程中,树立优秀典型。由模范试验点反馈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农场家庭面临的问题,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促进发展意见,可以作为更多的农场家庭精准扶持参考。积极配合的示范农场,率先取得突出成绩,自主探索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带动经济收入,同时承担示范作用。积极推荐评选省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农场,通过竞争机制,更好推动市场发展。还可以发展优秀农场对起步初期的农场进行一对一扶持,充分发挥其领军作用。
3.3 优化生产配置,降低成本
家庭农场通常需要百亩甚至更大规模,不能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造成人工投入成本高,应合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在劳动力的投入方面,合理缩减人力资源投入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更大的经营效益。重点要利用农业科技优化生产配置,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时土地成本的投入,调研结果为500元/667m2上下,租金成本会导致整体经营难度加大,应该介入农业科技手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高产[2]。
3.4 加大财政扶持,改进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扶持政策需进一步落实落地,惠农政策应该细化,家庭农场作为主要扶持对象,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发展对家庭农场的信贷业务。由国家拨款创建为农场家庭融资贷款的专项资金,建立融资担保,解决家庭农场资金困难。创新农业金融模式,真正的对农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性的扶持帮助,可以利用合理的期货保险险种,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某些特殊灾害损失予以提供保障。降低农业贷款的门槛,弥补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缺口,有利于推动更多家庭农场的建立,也能对面临资金方面困难的对象进行有效扶持。
3.5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土地流转形式依赖于农民自发,打破常规更加便利土地流转,可以降低承包土地的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更加容易。建议在政府协调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设立土地流转平台,打开土地流转透明化窗口,提高流转土地的使用。通过平台的流程管理,提供专业服务,还能够给农场方面提供土地使用需求,保证信息可靠。此外,能够对后期土地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避免未经批准违法违规使用。关于土地流转使用的期限,双方应签订合同并在相关部门登记,保护双方权益避免纠纷。还可采纳在土地流转时,公示闲置土地情况和土地转让承包经营权信息的方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降低纠纷风险。想要扩建生产土地规模,先提高农场主对土地流转权益的保护意识,依赖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促使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3.6 完善扶持政策
设立能够服务农场主的部门单位,健全服务体系,满足农场主自我经营发展需求。发展好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转变农产品生产带动经济的陈旧思维,挖掘建立全方面扶持政策的巨大空间。应当完善家庭农场的注册,增加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好的精准扶持标准,同时兼顾了各地区对家庭农场的审查批准,保护家庭农场享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各地方需要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制定符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山东省联合多部门出台了关于培育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意见,还提出山东省家庭农场登记的试行,其中调动了省农业农业厅、省工商局等多个部门,参与到扶持政策的建立,地域管理政策和当地特色相结合,正在全面的落实家庭农场的发展工作和政策措施。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农会等基层的乡村组织,为响应政策,政策落地,实现助农惠农,致力于为家庭农场提供经济扶持,对农业技术、开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带来了发展保障,还开拓了发展渠道。大陆地区也在以村为单位,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给出的发展意见,结合地方基层党组织带动农场主联合,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在各方面问题上能够做到领导、组织和决策,为基层群众服务,共同促进扶持政策发挥作用[3]。
4 其他对策
家庭农场生产农产品追求经济效益,就不可品类单一,要符合社会需求,符合消费者心理。由于农村对市场变化缺乏深入了解,要调整生产结构,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产业链条和自然资源,通过互联网和媒体平台,积极发展农场特色优势,打造集养殖、种植、采摘等休闲娱乐一体的生态农场,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产品产销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能够更好地打造品牌效应,对帮助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应合理掌握互联网知识,合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平台,能够为农业发展助力。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这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更好方向。
5 结语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仍需各方大力支持,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从法律制度、政策层面上,政府部门还应结合实际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更需要家庭农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掌握科技及网络的基本运用,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水平,为长期扩大生产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