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处理垦地关系问题探析

2021-12-26王玉柳罗利华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垦区农垦农场

王玉柳 罗利华(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一、正确处理垦地关系是化解垦地矛盾的必然要求

由于农垦经济和地方经济是两个同在一地的不同利益主体,二者经营的事业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同质性,所以在农垦经济发展过程中,垦地之间存在诸多利益冲突。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泥湾大生产时期,这种利益冲突就开始凸显出来了。这一时期,各机关单位和部队都被要求开垦荒地进行大生产,而荒地资源的总面积是有限的,所以时常出现机关单位和部队侵占地方老百姓土地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垦地矛盾,主要表现在老百姓对机关单位和部队生产中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不满和反对。1939年4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高自立主席就土地纠纷问题,向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肖劲光主任正式发函交涉,称延安县县长刘秉温7日曾向政府报告说:“接东二区报称,青化砭驻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驻米家桥之七一八团三营十二连,强耕群众之土地,并将群众已经砍了树梢的土地也强迫开耕,引起群众大不满,每天纷纷来该区政府要求制止。”[1]

1939年5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给抗大、保安处、参谋部等机关发去便函申诉“据延安市高市长报称:‘近来延安部分机关、部队、学校发生了妨碍群众利益现象,致惹起群众很大的不满,兹实述如下:……,(三)有个别机关开荒时将民众坟墓挖掉,这引起民众大大的反对。(四)抗大三大队在飞机场附近将民众去年种的菜挖掉,作为他们自己的菜园,经民众直接交涉仍未生效。’”[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发生国营农场和地方农村相互侵犯利益的事情。在1955年召开的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上,原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就特别提到了这种情况:“将凡是可以植胶的荒地都划到垦殖范围内,垦殖了许多村庄附近的山林与草原,有的将胶苗种到农民的房前房后;有的留用了没收地主的一些好房好地(已经政府批准)。个别场挖掘了群众的坟墓,开掉了村间的道路。有的因为在山上开荒,对水土保持注意不够,冲坏了山下农民的田地。”[3]垦殖场这种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引起了当地老百姓对农垦的严重不满,有些老百姓甚至采取了破坏垦殖事业的报复行为“农民到植胶地放牛、砍柴、割草皮,损坏了胶苗和覆盖作物,有些地区农民和场职工关系不正常。去冬害寒、今春旱灾的地区,有些农民偷垦殖场的东西,挖场地里的番薯。有些农民在垦殖场已测量的荒地上烧荒,烧掉了防护林和胶苗,有的到垦殖场已开垦地上耕种,有的农民、农业合作社向垦殖场要地。”[4]

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并未改善,如在广东湛江、海南两垦区,人民公社抢先在农场开垦好的土地上种上农作物,有的甚至把农场已种上的橡胶树拔了烧掉,当农场职工阻止这种破坏行为时,公社还对农场职工大打出手。这种情况在占县、橙迈县等地区尤为突出,“如澄迈县四个公社的13个大队,一个师范和二个中学,由干部、教师率领抢了红华农场木茹达1900亩,连没到收获期的也挖了,抢的木茹,有的是吃了,有的还拿出来卖,农场职工还买了些。南田农场的木茹,公社集中了500多人,拉着大车浩浩荡荡地来挖,还把农场看木茹的工人捆起来,挖了木茹400多亩。”[5]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各垦区的大部分国营农场改制为生产建设兵团,虽然农垦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垦区和地方的利益冲突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地方之间普遍存在“争地、争水、争草场、争矿山”的现象。直到现在,国营农场和地方农村经常因土地等资源问题产生纠纷。

要妥善管控、化解长期存在的垦地间的各类矛盾,就必须要从垦区和地方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相互协商达成谅解,从而正确地处理垦地关系。

二、正确处理垦地关系是垦区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各垦区相对地方而言规模和总量都非常小,垦区经济处于汪洋大海般的地方农业经济的包围之中。如果处理不好垦地矛盾,农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制约,这种制约在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历史上时有发生。

20世纪60年代初突出的垦地矛盾,给垦区发展带来严重损失。1963年,农垦部在召开各省、区农垦工作座谈会后,向中央报告了这一问题,“近几年来,群众强占农场的耕地,抢收农场的粮食,偷盗农场的牲畜、农具,砍伐农场的林木等现象十分严重。有些省农场粮食每年被抢几百万斤,海南岛的橡胶树和防风林每年被砍被害几十万株,农场损失很大。”[6]为缓解地方对农场的肆意破坏行为,确保垦区事业的正常发展,农垦部强烈呼吁:“国营农场全民所有制的财产应该受到保护,特别是农场的防护林带、经济林木,不准任意破坏,对于有些公社干部和群众的不合理要求和破坏行为,应该进行说服教育和认真制止。”[7]

1978年,广东地区的垦地矛盾十分突出,给华南农垦造成了极大破坏。1980年,广东农垦总局对海南地区场社纠纷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改革开放前后农场土地大量被占,据统计,1975年以来,社队占用农场土地达55.5657万亩,……1975年以来,共发生械斗事件157起,农场职工因护林保胶被打死二人,被打伤419人。”[8]1981年,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在向国务院汇报请示时指出,“黑龙江省汤原农场最近几年每年被偷粮食160万斤,去年有1240亩小麦全被偷光。广西红河农场成千亩甘蔗被抢光,四部运甘蔗的汽车被砸烂。安徽省一些农场附近社队的社员说什么‘翻身不忘共产党,发财靠农场’。”[9]

与上述情况相反,很多时候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垦区和地方的关系,农垦经济因得到地方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而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甘肃地区的垦地关系较为和谐。甘肃省人民政府为推进甘肃农垦经济的发展,于1986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农垦经济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维护和保障农垦企业的合法权益。认为农垦企业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土地、财产、资源和经上级批准在地方建立的工厂、矿山、第三产业及其一切生产、生活福利设施,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收交、归并和改变隶属关系,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挤占和抢占,不得干扰破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省级有关部门和地县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农垦事业发展,农垦职工是国家职工,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如因工作需要调往城镇或符合退职退休条件安置在城镇的,凭调出调入地组织、劳动、人事等部门的调动证明,应准予办理户口和市镇粮食供应关系转移手续。农垦职工子女在招工、招生、参军复转时与其他城镇职工子女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意见》同时还明确指出,“七五”期间要对农垦继续实行财务包干,并根据有关规定照顾农垦实际困难,适当确定递减亏损的包干基数,一经确定5年不变;要求把农垦事业费仍列入省财政预算;规定农垦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最低要维持1985年450万元的投资水平,以后随着国家和省对农业建设投资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把农垦工矿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应继续列入省技措计划。除此之外,《意见》还明确规定要按政策合理减轻农垦的负担。这个《意见》的出台,为甘肃农垦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厚的外部支撑。

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地区由于正确处理好了垦地关系,广东省政府针对各农场普遍存在资金严重紧张,以及由于作物单一,橡胶种植占据绝大比例,粮食产量少,而面临较严重的缺粮等问题,广东省原副省长郭荣昌在1990年全省国营农场综合开发暨双层经营研讨会上,要求广东省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应该关心和支持农垦企业发展。第一,要帮助农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在符合党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对农村、农垦要一视同仁。第三,要经常组织农垦和农村工作人员互相交流经验,搞好经济联营,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第四,要关心农垦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对农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0]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这些措施,为广东农垦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广东农垦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恶劣的垦地关系会给农垦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良好的垦地关系可以促进农垦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垦地关系是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正确处理垦地关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国营农场自组建时起,机械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都较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垦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要高于周边地方。垦地关系处理良好的地区,国营农场从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垦地关系十分融洽,许多国营农场自愿从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承担起了示范和援助周边地方的责任。宁安农场从1951年开始,连续3年为当地团山子集体农庄组建机耕队,承担了开垦荒地、平整耕地、撒播种子、收获脱谷的任务,还应邀参与了农庄的计划管理。截止到1954年,通北、二龙山、九三、红旗、永安5个农场给附近农民代耕的面积超过了2.25万亩。通过这种示范和援助,周边受援农民逐渐认识到机械化的优越性,对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起到了较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永安农场附近农民看到机械收割时说:‘康拜因走一趟,我们5天也干不完’。由于国营农场的支持,不少农业合作社得以较快发展,如地处二龙山农场附近的原孟昭林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在二龙山农场的经常帮助与技术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个合作社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收入超过了一般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被评为模范社,受到省里的表扬。”[11]

克山农场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了国营农场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农场附近的人民公社,搞好场、社协作。因此积极主动地帮助社队普及农业机械化,并自觉地把这些看作是克山农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1979年春天开始,克山农场就对克山、讷河两县的一些社队,采取了分场包公社的办法,派出技术骨干对公社的生产队进行定点帮助。在农业增产措施、机械化标准作业、机械操作、机械维修保养等方面,把农场的实践经验和社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同社队干部群众一起商量,从社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社队的自主权,由社队自行确定采取适合本社本队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克山农场通过对周边地方进行上述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方面的援助,不仅促进了附近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垦地关系。

与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一样,华北地区国营农场也为周边地方农民提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帮助。“华北地区有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两个,为农民代耕土地近两万亩,这些场、站在华北地区的比重虽然很小,但几年来显示了机械化及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优越性,起到了示范作用,教育了广大农民,在改进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互助合作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12]1954年,中共中央华北局更是进一步指出,“国营农场要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帮助农民,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改革工作,以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生产,培育和繁殖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国营农场的一项主要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垦区除给周边地方提供技术帮助外,还通过与地方合作的方式,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为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直接为地方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成立开始,每年就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到2001年共计为地方培训了各类技术人员2.5万多人。

云南农垦为大规模推广橡胶种植,提高地方农民的橡胶种植水平,仅在“六五”期间,就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的方式,为各地(州)培训了技术骨干2000多人。同时,农垦总局、分局、农场有关技术经验交流的各种会议也邀请各地区民营橡胶主管人员参加。黑龙江省克山农场也为周边地方开办了技术协作机械化试点大队,针对新进机具多、机务人员缺、尤其是缺乏使用联合收割机经验等问题,着重帮助机械化试点大队培训技术力量,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大队举办机务人员训练班,使协作大队的机耕人员了解标准化作业的各项要求、掌握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和检修等机务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机耕人员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协作大队的经济发展。

在垦地关系和谐的地区,农垦对地方进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垦区农垦农场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农场假期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农场
一号农场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