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2-26朱欣怡成康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朱欣怡 成康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服务重点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精准扶贫。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的发展,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李克强总理也在会议中指出普惠金融要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普惠金融主要是为贫困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解决社会各个阶层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普惠金融是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也是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因此,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需要普惠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
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断提高
普惠金融的核心首先是“普”,其次才是“惠”。因此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展金融服务的功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这些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业机构在乡镇的覆盖率是97.13%,基础金融服务在行政村的覆盖率是99.97%,保险服务在乡镇的覆盖率是100%。根据这些数据可知,这都是银保监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具体体现。
(二)农业贷款余额逐年增长
截至2020年末,数据显示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38.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1.2%,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7.5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84%,超过各项贷款增速5.11个百分点。从数据可知,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逐年稳步增长,农民群众的可利用资金增多,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
(三)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持续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里,基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阶段。不同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新兴商业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发展背景,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有效将数字化信息融合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了金融业的服务性,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了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成本时,还使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获取金融服务。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让“户户能贷款”变成可能,真正实现了让普惠金融走进千家万户,对于乡村振兴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
(四)多方机构合作共促发展
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还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支持完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推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有序健康地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还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如河南省的兰考县,它是全国首批、河南省首个脱贫的贫困县,成为普惠金融成功实践的模范。在其风险防控体系中,在贷后形成了“银政保担”四方共同担保,健全农户贷款补偿机制,分担了贷款机构的风险,具体的表现是在政府补偿基金的加持下,实现银行机构与农业保险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的合作共赢。
三、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发展落后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一些落后的农村缺少基础性设施,特别是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人们居住的特点,天然气、网络等基础设施还没能进村户。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各级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少、品质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大大提升了金融资金成本的投入,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前进[2]。
(二)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制约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通常长达数月至一年,但其产量受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通常造成农作物的减收,农户当期收益减少,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大部分选择进城打工,农村务农人员老龄化严重。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传统务农人员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政府的财政补偿手段单一,农业保险覆盖不全面。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的覆盖面仍然不足,信息开放度较低,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尚不能共享资源,客户信息不透明,难以保证客户可以及时还贷。目前,农村的贷款对象是以农户小微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商为主,关于个人的有效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因此对于个人借贷的风险不能实现实时监控。此外,由于农村的金融意识还很淡弱,存在着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或逃债等多种问题,这些缺乏公众信用的人群严重破坏了社会征信体系。农村用户的文化水平一般相比较低,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机。
(四)金融产品及服务不足
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不统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现农村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3]。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尚不能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农村金融市场的人才储备不多,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同时,金融创新还需依靠基础的金融设施,部分县域、乡镇缺少基础设施也制约了金融产品的推广。
四、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群众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对于山区和偏远地区,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策略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交通便利、布设网点设施,为金融机构日后拓展到此地发展做铺垫。同时政府也应以相关政策为引导,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升防汛抗灾能力,首先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这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政府完善财政补偿手段,目前我省政府仍然是以给与受灾群众临时性的帮助为主,例如资金补贴。建议政府应该动态分析灾后群众的需求,给不同的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帮助,例如降低税收等优惠。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给农户提供可负担的保险,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议应该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条件,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金融机构也要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氛围。
不断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合法交易。数字普惠金融的引进增加了金融服务的风险,它更具有隐蔽性、传播快、变化多等特点。数字普惠金融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和用户带来了挑战,大部分农民群众金融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淡薄,这便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服务,保护互联网下的个人隐私信息,引导普惠金融规范发展[4]。
(四)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转移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到农村。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应坚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金融创新还应满足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