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语境下国产主旋律影片传播价值辨析

2021-12-26

张 霆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主旋律”原本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概念,“主旋律影片”的萌生可追溯到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会上提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要采取有效措施繁荣这两个大题材影片的作品”[1]。此后,在国家“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与生产成为我国电影领域的重要潮流,并涌现了《开国大典》《焦裕禄》《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等一批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代表性影片。进入21世纪以来,《任长霞》《集结号》《国歌》《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在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为中国电影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新时代的“文化大计”为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机遇。显然,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国产主旋律影片要成功跻身主流电影市场,必须认清进而立足于自身独特的传播价值,并积极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自我调适和革新,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从而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同时,确保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厘清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传播价值,具有现实意义。系统地看,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文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重要维度。

一、社会价值——教化社会,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时代精神

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传播,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价值。它在教化社会,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民的民族认同,增进国民的历史体认,丰富和扩展广大民众对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了解,以及加深民众对国情、社情的认知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主旋律影片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社会教化作用。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商品,亦是一种具有特殊意识形态属性的文艺产品。在实际生活中,电影不仅通过其所建构的奇观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借助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建构着人们对生活中许多重要常识的具象化体认,如文明与历史、民族与家国、和平与战争、情感与欲望乃至真实与虚假、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下等,满足着人们对自身经验以外事物的探知欲求与精神想象,也潜在地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及婚恋、社交等方面的观念与行为。而主旋律电影作为我国特有的电影类型,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本质上还是一种维持、生产和创造“社会合意”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在维护和强化现行政权与政治制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意性(合乎民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主旋律电影的出现及得到大力提倡,无不与我国党和政府对这些方面的考量有关。“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身份,体现了执政党试图在社会转型期纷繁的意识冲突中,建立能被社会公认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准则,强化国家的政治权威和民族的凝聚力,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

其次,主旋律影片具有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家国情怀,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趋势加剧,人们的价值标准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在这样一个思想和价值观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阶段,社会更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缓解各种利益诉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弥合人们的思想分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商业性媒介为了取悦受众、营造眼球效应,以谋取商业利益,常常对历史情境和现实生活进行任意的剪裁、截取,甚至不惜进行夸张、扭曲的呈现。这些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历史的真实认知,引发了不少人对现实生活的错乱体认。而主旋律影片作为维持和生产“社会合意”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恰好具有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千年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一方面,主旋律影片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能够通过对中华民族是“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这一历史进程的具象化、艺术化呈现,实现对民族历史的影像化记忆,并将其以视听奇观的方式植入广大民众的头脑,使民众通过这一“记忆”完成有关国家及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和现实体认,自然而然地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主旋律影片能够通过对领袖人物、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艺术再现和成功塑造,让广大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先进思想、卓越功勋、高尚情操、出色才能、不凡业绩、大美人格,提高广大民众对本民族仁人志士至善、至美、至高人格境界和行事风范的深切体认,从而有效唤起民族自信心、向心力,提升民族凝聚力。这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现的那些聚焦革命历史、领袖人物、英模事迹的经典主旋律影片(如《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大决战》《焦裕禄》《周恩来》等)对共和国几代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最后,主旋律影片具有弘扬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国民积极进取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复杂的世间万象与不断变幻的社会生活,超出了个体的直接经验范围。在此情况下,人们对外在世界、事物的认知,大多只能依赖于间接经验——先贤的训谕、师长的教导、亲友的相告、同侪的传扬及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体认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触角敏锐且知识、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的大众传媒。这样,由大众传媒通过对真实世界的选材、加工和裁剪并重新加以“结构化”所构造出的拟态环境越来越深入地取代了真实的生活环境,并与人们发生着日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本应该是人们与真实环境之间展开的),从而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其间,大众传媒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公民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利益诉求的日趋复杂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相结合,引发了国民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和整个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散裂化。部分民众在纷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失去了人生信仰、精神依归,辨不清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些人甚至泯灭了是非界限,淡逝了道德感、羞耻感,唯利是图。在此形势下,主旋律影片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用体现时代精神、社会主流文化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向人们讲述沧桑历史、解析复杂世相、推介典型人物,自觉做主流思想舆论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在对中华民族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守望相助精神的深入挖掘与创造性呈现中,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借此激励国民积极进取,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到重大节日或历史事件纪念日,均有一批以爱国、奋斗、敬业、奉献等元素为主题的主旋律影片诞生,如《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国歌》《我的1919》《建国大业》《天安门》《十八洞村》《古田军号》《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这些主旋律影片在向人们再现革命历史、传递家国情怀、弘扬时代精神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显而易见,出色的主旋律影片在为国民确立精神标杆、价值遵循、道德规范方面发挥着无形却显要的作用,能够成为成就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精神资源、文化财富,对此理应葆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二、文艺价值——开创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风格

主旋律影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尽管长时间以来在创作上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文艺价值不容忽视。

一方面,不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片”“领袖传记片”,还是“英模片”,都开创了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类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广大观众了解和认知特定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生活及相关重要人物、典型人物、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记忆价值。多年来,主旋律影片一直扮演着国家主流文化重要传播载体的角色,能够始终紧随时代、秉持守正创新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重格调、讲品位、有质量的文艺产品的形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传播开来,发挥凝心聚力、成风化人、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旋律影片所建构的中国革命影像图谱、社会主义建设图谱、革命领袖人物图谱、英雄模范人物图谱,展开和连缀起来就是一部别开生面、形象生动、笔触细腻的近代、现当代中国历史画卷的浓缩版。毋庸讳言,国产主旋律影片曾一度成为人们眼中“叙事模式化”“情节老套”“表现手法单调而刻板”的“难看”电影的代名词。然而,客观地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旋律影片实际上扮演了我国电影界文艺创作、创新的“排头兵”的角色。“总体来说,尽管主旋律电影整体阵营中,平庸和粗制滥造作品比比皆是,但优秀之作、创新之作也不时涌现”[3]67,我们可以从那些口碑和票房俱佳的主旋律影片上直观地体察到。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较大突破。2007年上映的电影《集结号》就力图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进行有效缝合,探索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2014年,中国香港导演徐克重拍红色经典影片《智取威虎山》,将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融合于商业元素与艺术元素之中,对红色经典资源实施类型化打造,成为当年市场与口碑双赢的亮点。之后,主旋律电影融入商业电影元素、商业电影主旋律化成为国产电影发展的新趋向。2016年9月,由中国香港导演林超贤编剧并执导,张涵予、彭于晏、冯文娟等主演的警匪动作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该片获得票房、口碑双赢,总票房收入达11.84亿元,并荣获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为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电影的有机结合树立了新样本。2017年7月,国产电影《战狼2》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后持续热映,引发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显示了商业电影讲好主旋律故事的新动向。2018上映的《红海行动》成功实现了商业电影对主旋律故事的创新性表达,口碑炸裂,囊括多项大奖。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聚焦时代大潮中的平凡英雄及其生活故事,成功塑造了普通中国人伟岸、光亮而又可亲可近的银幕新形象,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主旋律影片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风格,既丰富了国产电影品类,又拓展了国产电影美学形态,为中国民族电影跻身世界电影艺术之林贡献了自身价值。“电影创作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要继承、要扬弃,更要创新,需要创作出那种反映时代精神价值趋势、表现历史生活并具有民族传统源泉的新的电影作品。”[4]245事实上,主旋律电影在此方面一直保持着持续向前探索的趋向。从叙事上看,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叙事、战争叙事讲求宏大视野下的正义具象,极富中国特色。在《巍巍昆仑》《大决战》《开国大典》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对重大战争历史进程、重要战役作战场面及敌我双方领袖人物、重要将领等在其间的行为风貌的史诗性呈现,对历史正义的具象化抒写,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叙事艺术之精湛、表现手法之纯熟,是诸多战争题材、历史题材的商业影片所无法企及的。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青年刘伯承》《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任长霞》等领袖传记片和英模传记片,对人物传记电影的创新和开拓都达到了不容轻视的水准。《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聚焦平民英雄、展现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现实题材主旋律影片,在凡人群像塑造方面所做的艺术探索,亦有诸多值得人们称道之处。特别是在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管经历了从早期的典型有余、个性不足的脸谱化的“伟、光、正”英雄(如《开国大典》《大决战》等电影中的人物)向后来的血肉丰满的普通平民英雄(如《国歌》《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电影中的人物)的转变,但那种“胸中有家国”与“重名节胜于个人生死”的英雄特质,却一直在各类主旋律电影中延续下来,为中国电影的英雄人物塑造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完全有别于西方电影中偏重个人自由意志的英雄形象。在场面调度、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主旋律电影同样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风格。《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中战争场面摄制上的大开大阖,敌我双方将领指挥作战镜头的巧妙穿插,战斗场景与生活场景的疏密相间,都吸收了中国传统叙事美学的精髓。而近年来引发较大关注的《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战狼2》《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影片,则在坚守中国电影重视镜头再现的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纳了商业类型电影强调视听冲击感的美学要求,大胆运用主观镜头、特效场景,强化了镜头、场景的表现张力。主旋律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从早期演员们努力争取人物造型的“形似”(如古月饰演毛泽东、卢奇饰演邓小平等)到如今演员们竭诚创造出人物造型的“神似”(如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陈道明饰演的蒋介石等),再到通过对角色的深刻把握塑造出更为鲜活的、更具有生活质感的全新典型人物(如《湄公河行动》中的方新武、《战狼2》中的冷锋等),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了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这些别具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影片,一度深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丰厚谈资。它们所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活的典型形象,所呈现的动人心魄的历史画面与写实性的现实场景,深深植入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青春记忆中,渗透进人们充满欢声笑语的过往之中。毋庸置疑,主旋律影片以其独特的电影美学特质,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现当代电影史、文化史的基本构成。

诚然,主旋律影片在多年的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广受批评的“症结”,诸如主题概念化、情节模式化、叙事简单化、人物塑造脸谱化等。不过,这些问题现已被电影工作者所正确认识,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诚如前面所述,近些年来,一批既有思想性,又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的主旋律影片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广大观众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上述刻板印象。主旋律电影在观众眼里,已然变得越来越可亲、可近、可细品。

概言之,国产主旋律影片在故事编织、重大历史事件呈现、生活写实、人物塑造、场面调度、造型语言运用等方面所做出的诸多开拓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国的电影创作实践,丰富了我国的电影形态,并为其他类型电影乃至其他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话剧、歌舞剧)的创作和生产提供了灵感来源和有益借鉴,彰显了重要的文艺价值。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在坚定文化自信前提下推动国产主旋律影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经济价值——增加影业收入并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

国产主旋律影片,是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价值亦体现在经济上。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是重要的价值创造源泉。“积极传播健康美好的主题是提高文化优惠、减少文化折扣的最佳手段,也是美国电影全球化传播成功的基本保障。”[5]148因此,国产主旋律影片能够吸引人、感染人,跨越时代和地域进行传播,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也是必然的。

首先,通过公映获得票房收入,为各相关市场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是商品就要体现经济效益、市场价值。早期的主旋律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偏重宣传效果而不够重视经济效益的症候,但也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有的还曾创造了很高的票房。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逐渐展开,主旋律电影对票房盈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努力追求叫好又叫座的目标,票房收入不断提升,为国内电影产业链上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了总体上不断向好的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寻求电影的商业化的存在方式以来,特别是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的历史时代后,中国电影一直在寻求一种既能够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电影在叙事形态上的市场转向。”[6]268例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开国大典》《周恩来》《重庆谈判》《红河谷》,21世纪初的《生死抉择》《黄河绝恋》《集结号》《建国大业》,以及近年的出现《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主旋律影片在赢得良好口碑、丰富人们的观影选择的同时,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内电影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2017年7月,国产电影《战狼2》上映后持续热映,最终以斩获56.8亿元人民币当时国内的最高票房完美收官,引发国内舆论广泛关注。2018年1月,国产电影《红海行动》上映,票房收入达36.48亿元。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票房收入共计57.79亿元,创下我国国庆档票房的历史最高纪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主旋律电影除了在影院公映、电视频道播放而为相关市场主体带来经济效益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覆盖和吸引更加广泛的人群,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跨时空和交互性特点,很多影视作品在宣传和播映时,除了借助电视台、电影院等传统媒体外,也会有计划地与经营在线视频业务的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企业合作,拓宽传播渠道,为影视传播提供多元化条件。”[7]显然,这有助于延伸和拓展主旋律电影的商业价值链。

其次,通过在片中为一些演员、演艺新人提供出演机会,客观上帮助了他们成长、成名或迈向自己的演艺事业高峰,进而为国内电影业、演艺业、文化产业及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多年来,国产主旋律影片曾为不少有潜质的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出演机会,由此培养和催生了一批知名演艺人员,如早先的古月(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在《西安事变》《开国大典》《大决战》等多部主旋律电影中都有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革命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孙飞虎(主旋律电影《巍巍昆仑》《大决战》中蒋介石的扮演者)、苏林(在电影《大决战》《七七事变》《四渡赤水》《巍巍昆仑》中成功塑造了周恩来形象)、卢奇(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在《百色起义》《开国大典》《邓小平》《重庆谈判》等影片中成功塑造了邓小平形象),后来的唐国强(多次在主旋律影片中成功出演毛泽东,给国内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孙维民(多次在主旋律影片中出演周恩来)、刘劲(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李雪健(饰演的焦裕禄形象深入人心)、李幼斌(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惊涛骇浪》的主演)、宁静(在电影《红河谷》中塑造了可爱、顽劣又勇敢的藏族少女丹珠,获得了第20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在《黄河绝恋》饰演八路军女战士安洁,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廖京生(在主旋律影片《生死抉择》中饰演杨诚一角获得关注)等,以及在近年来出品的一些知名主旋律电影中有着出色表现的陈瑾(在主旋律电影《十八洞村》中担任主演,并凭此荣获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许晴(在电影《建国大业》中饰演女一号宋庆龄)、张涵予(在《集结号》中出演男主角并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吴京(导演商业性质主旋律电影《战狼2》并兼任主演、担任电影《攀登者》的主演)、张译(在热映电影《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担任主演,受到观众喜爱)等,从而丰富了国内演艺圈的人力资源供给,提升了国内演艺界的人才层次,助推了国内电影业、演艺业的良好发展。

最后,通过发挥宣传效应,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主题旅游品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广泛的传播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能够触达和影响广泛的社会人群。国产主旋律影片中往往有对一些革命圣地、战争旧址、领袖人物旧时寓所、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等特定场景、场域、市镇、街区、村落以及相关地方风物的艺术呈现,并且能够在放映过程中向全社会传播开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吸引各地的人们前往凭吊、游览,带动与之相关的红色旅游、文化主题旅游活动的开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例如,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湖南湘潭、河北平山西柏坡、重庆歌乐山、南京梅园新村、广州黄花岗、浙江嘉兴南湖等地,在全国民众特别是旅游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红色旅游收入增速基本维持在10%以上,2013—2018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从1 985.6亿元增加到4 257.8 亿元[8],这与多年来国产主旋律影片对那些革命旧址、红色胜地的高频次呈现和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1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收入超6 000亿,其中红色旅游是主旋律[9]。

主旋律影片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其质量、成就和水平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进新时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对于应对国际上的同业竞争,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视话语权,亦有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回溯既往,30多年来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历程,为人们重新审视其价值留下了诸多空间。诚然,作为一种文艺实践形态,主旋律电影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传播诉求见之于电影艺术实践的产物,承载了特殊的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10]。不过,在过往的发展进程中,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确存在取材相对固化、叙事模式相对单一和想象空间相对不足等缺憾,加之在创作上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它们对观众的吸引力一度难以与商业电影匹敌。在一些普通观众心目中,“主旋律”几个字甚至成了“假大空”“政治说教”的代名词。这种局面,极大地妨碍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的局面,主旋律影片主动向商业电影靠拢,积极吸收、融入商业电影的有益元素,适度提升娱乐性、观赏性,以争取观众、赢得票房,这无疑是一种正视并遵守电影市场交易法则的表现,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一种自我调适,也体现了艺术创作上的一种开放姿态。当然,不论国产主旋律影片进行怎样的开拓革新,都不能丢失自身的独特传播价值。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应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1]。这无疑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的高质量发展及做大做强整个国产电影业都有借鉴意义。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和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价值——社会价值、文艺价值、经济价值,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戮力前行,应成为新时代国产主旋律影片无可置疑的发展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