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

2021-12-26叶美兰

关键词:内涵式一流立德

叶美兰

(南京邮电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一、“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开辟中国发展新境界”[1]。这是根据我国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江苏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回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国家重点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这既实现了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又满足了不同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2]。但是,上述高等教育国家重点支持工程面向的只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据《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江苏省有普通高校167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3],已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阐释的“普及化阶段”。江苏高等教育“高原敦实,高峰迭起”,不应仅仅局限在建设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上,还应着眼于建设“一流多元”的高等教育新格局。“一流多元”高等教育新格局的概念,源于江苏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也就是说“一流多元”的概念、内涵、实施路径等仍待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探索实践及理论提升。本文认为“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回应教育系统内外生态嬗变,通过整体协调建立的以多元评价、多元激励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模式;回应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对一流大学的需求,建设的一流多元高校,由他们共同构成“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格局。具体包含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能够面向产业需求办学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一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目标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人才,需要高等院校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怎样检验培养质量”等是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5]“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遵循。江苏省域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聚焦处和交汇点,向上担负着具体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布局任务的职责,省域内承载着实现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目标任务。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相结合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理论体系,也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才能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当前,江苏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内外生态正发生着重要嬗变,“现代大学深深嵌入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组织发生相应的改变”[6]。“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叠加影响下国际格局重构提出发展新命题,“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下国家战略布局赋予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新使命,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和教育发展格局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要求愈来愈受重视。“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具有类型层次多样性与价值目标一致性相统一的特征,江苏高等教育要勇于善于敢于承担时代重担、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域发展需要。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二:立德树人。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7]“立德树人”是高校检视自身使命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是新时代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坚守和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职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加以展开。“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下,面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优化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标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类型的高等院校,都应该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在人,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在于教师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言传身教;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协同育人。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准确抓住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与难点,让人民在教育发展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其核心追求是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教育主体的诉求呈现多元化、多层化的态势,这就要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真正落实到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全链条中,采取切实有效行动及时回应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需求。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全面实现包括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等在内的“一流多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国家赋予江苏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不同主体、层次的教育需求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要积极构筑国际国内“双循环”教育发展新格局,将世界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江苏省情结合,打造江苏模式,推动“光谱多样性”与“价值相向性”相结合的“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三、“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路径

“一流多元”高等教育格局首先需要多元评价的配套,评价多按高校分类进行,高校分类标准很多,学者们一般从高等教育分类的标准、发展阶段、形成机制和管理等加以阐释。对于高校分类,有学者认为“高校类型,有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9]。对于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阶段,有学者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过院校类型分化期、院校垂直分层期、院校功能同质化发展期以及分层与分化协同发展期四个阶段”[10]。对于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有学者提出“主要有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政策性机制两种”[11]。对于分类高校的管理,有学者提出“搭建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调节、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框架,形成有助于院校理性分化的政策环境”[12]。也有学者在分析国外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处理好新建院校与改造老院校的关系,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完善院校分类制度和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分类发展的自主权,实现院校自主分化发展”[13]。

学者们的阐述为本研究从历史、现实、国内外视角分析“一流多元”高等教育格局提供了借鉴。现实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大学主要有以下几类:按办学层次可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按教育性质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旅游类等;按高校人才培养口径又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分类的评价既有共通的标准和特色的标准,也有基于同一标准的不同阐释、理解和实践尺度。

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破解重点、难点等现实问题为抓手,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引导分类发展,以“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

“教育结构是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框架,是教育存在样态和结构类型的总和。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等诸方面。”[1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江苏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学科结构等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驱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板块动力,“两级管理、两级办学”的局限性是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体制压力,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外在动力,建构完善“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与高校分类发展联动推进。多样化是江苏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基本特征,要求高校要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模式等方面多样化,以办学层次、办学方式、办学类别的多样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要。多样化表现为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不同,同时又与特色化相联系,高校的发展要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走一条符合国情省情校情的特色之路。纵观包括江苏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不同类别、类型高校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历史,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变革旧的教育模式又不断产生新型管理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不同教育模式互相学习借鉴中逐渐形成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要解决的是高校办学模式趋同与特色办学要求不协调的问题,鼓励探索实践多元办学治校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江苏“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形成的历史之维和现实之境。

面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叠加影响下国际格局重构提出的发展新命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下国家战略布局赋予的新使命,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和区域教育发展格局优化提出的新要求,江苏高校要合理定位并寻找其凸显点,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增加学校的显现度,确立多样的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与之相适应,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与类型、层次、使命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高校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及体系内高校高质量发展为衡量标准的政策鼓励高校“一流多元”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推进分类施策,以同频共振的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基于中国实践探索,更新教育发展理念,树立多元化的质量关,推进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发展,满足普及化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15]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保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建设转变。普及化阶段,要主动且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内外生态嬗变带来的挑战,推动“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双一流”高校的发展依然是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应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16]。此外,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方向。为此,应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改革考试招生方式方法,改变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推动形成“双一流”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技能型专科院校等百花齐放错落有致的高等教育群落发展格局。

二是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推动高等教育从单一发展模式向分类发展模式转变。“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结构下,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学校各司其职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为引导,进一步探索和构建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让优质更优,使特色更特。同时,应在省级政府战略合作框架下,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域高等教育的协作机制,探索高校战略联盟的深度发展,构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同合作、发展共赢,协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支撑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是转变高等教育治理观,推动高等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普及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结构的多样化,江苏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不断增多,多元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和非体制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利益的诉求和冲突以观点、舆论、行动等方式体现在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改革路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上,其价值取向或一致或相悖。构建“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群落发展格局,既要保持大学本身的属性、理想和价值,又要权衡开放条件下多重利益诉求,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的管理模式,完善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协调好政府与高校、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高校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关系,建立起与“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行分类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分类评价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指挥棒。高等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具有引导性、前瞻性和撬动性的地位,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新时代,“一流多元”江苏高等教育评价变革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以高等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改革为原则,以科学的评价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新挑战,高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积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逐渐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近年来,江苏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等的办学模式和思路越来越清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江苏省域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复杂多元,面对使命增强、诉求多元的外部压力和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内在责任,高等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内涵式发展的能力,而如何评价其发展质量自然成为一个重大命题。从2019年起,江苏将72家省属高校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坚持系统设计,在“怎么考”上体现统一性,突出分层分类,在“考什么”上体现差异性,强化结果运用,在“用得准”上体现导向性,以科学完善的综合考核体系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特征。”[17]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要协调好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不同主体由合作向协同的转变[18],进而解决学校与政府关系不顺畅、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协调、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教材体系结构,统筹推进招生方式、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江苏省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内涵式一流立德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关注一流学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