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的逻辑及其当代意义
2021-12-26李咏梅黄瑞英
李咏梅,黄瑞英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站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回溯百年中国,中国共产党点亮了中国民生的希望,揭开了中国民生建设的大幕,引领了中国民生建设的百年变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现实的民生需要、坚定人民立场、坚持民生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需求,推动我国民生建设从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向生态民生不断扩大,民生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党百年民生建设的实践体现为三大逻辑:民生建设的进路逻辑、人民立场嬗变的逻辑、民生观念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的逻辑。这三大逻辑始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党百年民生建设过程中紧密相连、相生相伴。
一、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的进路逻辑
民生作为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在本文中指的是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关的需求,既包括人们追求的生存条件,又包含人们追求的生活质量。民生的实现过程是人满足需要、争取解放、实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民生需要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包括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民生需要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决定了民生建设内容的丰富性,是否立足于“现实的民生需要”决定了民生建设的成功与否。
在中国民生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关键节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剥削阶级有获得经济和政治权利的现实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特别是革命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讲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08“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9。近代以来的中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使被剥削阶级获得经济和政治权利的需求日益紧迫。各阶级为救国救民寻求各种“药方”,进行各种探索和努力,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阶级的努力都脱离了当时中国“现实的民生需要”,而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成功的进路逻辑。
1.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中国共产党得以诞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首先实现人民的解放。当时中国“现实的民生需要”就是有一个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即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的形式来实现无产阶级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目标。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立足中国的民生实际,理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3]46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众对政治权利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并日益强烈,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解放,人民寻求解放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这一切为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前提。
2.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选择了适合中国民生实际需求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4]137毛泽东提出,革命胜利后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后来,由于极“左”思想的泛滥,中共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没能坚持下去,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脱离了民生建设的轨迹,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曲折发展。
3.立足于“现实的民生需要”,新时期我国民生建设突飞猛进。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果断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说:“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5]2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关注人民不断增长的现实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294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7]483。这一时期,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4.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新时代民生建设实现质的飞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立足于这一奋斗目标,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是党百年民生建设的进路逻辑,是民生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是贯穿党百年民生建设的一条主线,只有遵循并牢牢把握这条主线,才能把我国的民生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党百年民生建设逻辑的基本启迪。
二、人民立场的嬗变逻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8]40,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二者在党领导民生建设中相生相伴。只有坚持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进行民生建设。“人民立场”贯穿于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各个时期,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
1.“为人民服务”是党民生建设中人民立场的最根本体现。毛泽东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其升华为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要求党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党的民生建设是否有效就是要看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以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力量等根本性问题。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明确提出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民生解放和民生建设中得到了极大体现。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为人民服务”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立足人民立场,党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民生建设呈现新局面。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上升为党的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性问题,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正是党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根本所在。
2.“以人为本”是我党在民生建设中对人民立场内涵的丰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体,视为社会的真正主人”[10]。“以人为本”的提出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以人为本”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主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享,主张发挥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倡导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人民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改革开放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小平在人民的“社会主义标准”之外增加了“爱国主义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概念,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等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包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是一种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并推动我国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党民生建设对人民立场的升华,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比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奋斗目标奔人民而去(目标主体观),手中权力为人民所用(权力主体观),根本利益为人民所谋(利益主体观),工作好坏由人民评定(评价主体观),心中位置数人民最高(价值主体观),人民和干部是主仆关系”[11]。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凸显出人民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回答了“以什么人为本”“如何以之为本”等重要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人民立场落到实处。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政府为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民生福祉向新水平迈进。
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从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中人民立场的嬗变逻辑可见,是否坚持“人民立场”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民生观念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的逻辑
党百年民生建设演进的实质就是民生观念现代性获取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导、立足“现实的民生需要”、以人民立场嬗变为基础的民生觉醒、民生解放、民生发展次第展开的历史逻辑。
1.党百年民生建设表现为民生观念现代性不断获取的进程。一方面,民生实践的推进和延伸使民生观念不断推进和延伸;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性不断发展。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是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国革命是追求现代性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是追求现代性的社会建设。从民生立场看,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传统民生思想现代化;从民生使命看,表现为不断满足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多样民生需求;从民生观念看,表现为革命时期革命化的民生观、建设时期工业化的民生观、新时期“两个文明”的民生观、“三位一体”的民生观和“四位一体”的民生观,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民生观。我国民生观念的演进历程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规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12]101,其中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2.党百年民生建设还表现为中国现代性不断提升的进程。这一进程,在经济发展层面表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政治层面表现为政治越来越公平高效、民主程度不断提高和民众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在文化层面表现为文化发展的繁荣、积极健康向上和民众观念的革新;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面貌的不断改善和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生态层面表现为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环保立法不断加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既不是原初马克思主义现代观模版的简单跨界平移,更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道路。”[13]
3.民生观念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是统一的,民生观念现代性的进程与中国现代性的进程也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民生建设实践中,民生建设实践是民生观念的源泉,是中国现代性演进的基础。民生观念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是我国民生建设实践在不同层面的图景,中国现代性是实体图景,民生观念现代性是观念图景。
中国现代性的发展为民生观念现代性的获得提供物质基础、实践条件和现实依托。民生需要是民生观念演变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性的进程为民生观念现代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真正的民生观念是对中国民生现实的准确认知和观照,任何脱离中国民生现实的民生观念都会导致错误。民生观念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的灵魂、先声和引导。观念具有前瞻性,民生观念来源于民生实践又高于民生实践,是对中国现代性进程的理性凝视、抽象概括。
民生观念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二者构筑起百年中国民生建设的“双翼”。革命化的民生观、工业化的民生观、“两个文明”的民生观、“三位一体”的民生观、“四位一体”的民生观、“五位一体”的民生观,每种民生观念都是其所在时期和阶段的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引。民生观念出现偏差,中国的革命、建设就会发生偏差,遭遇挫折。百年中国的民生观念与百年中国的民生建设相生相长,民生观念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这是主导中国民生建设百年变迁的核心逻辑之一。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逻辑的当代意义
回溯百年,从民生觉醒、民生自觉到民生自强,中国民生观念引领中国民生建设谱写了一幅辉煌的百年历史画卷。总结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的逻辑,对于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和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新阶段民生建设要立足中国现实。从国际格局看,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各种挑战,疫情之下国际局势变化扑朔迷离,党和政府唯有立足于民生利益,充分发挥我国的民生优势,才能敏锐地抓住复杂国际格局中的发展机遇,巧妙地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挑战。从国内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我国处在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阶段,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民生需求。对此,我们既要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民生现实,又要立足于变化中的复杂民生需求这一现实基础,积极调研、敏锐研判、准确把握最真实的民生需求和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阶段民生建设的效率。
2.新时代新阶段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高质量民生建设,是党百年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的根本启示,是民生实践进程推进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从历史和理论上穿透百年中国民生发展历程的基本启迪。“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新时代进行高水平民生建设,需要积极深入准确地把握人民最真实的需要并主动回应人民在各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充分激发人民主体的内生力量,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健全人民参与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机制和人民参与对民生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的机制;需要完善共享发展机制,提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质量;需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协调处理好“五位”之间的关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人民为中心”的贯彻落实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4]。
3.新时代新阶段民生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传统民生思想的“现代化”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保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才能使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主导的民生观念始终立于时代前沿和实践前沿,始终发挥引领我国民生建设的作用,始终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标;只有始终坚持传统民生思想“现代化”,才能把传统民生思想转化为中国民生理论的资源,才能与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进行对接、融合。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5]。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生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16],新时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传统民生思想“现代化”的立场,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