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
2021-12-25管艳民
管艳民 丁 绮
(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 黄骅 061100)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包括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雄安新区常住人口为120.544万人,其中,15-59岁,占比59.96%,约为72.28万人,60-64岁,占比18.07%,约为21.78万人。由此推算,雄安新区本地适龄劳动力人口总数约为94.06万人。
一、劳动力概念界定
传统的劳动力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一般指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现代的劳动力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是指全部人口,而狭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力的经济学含义是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区域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劳动投入,离不开劳动力。所以区域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劳动力人口中,15-59岁比重较大的话,对区域的发展起到有利影响,说明区域发展处于“人口红利”阶段。
二、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以抽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调查对象是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15-59岁,60-64岁两个年龄段的本地劳动力。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回收4498份,回收率99.9%,有效问卷4498份,有效率100%。
(一)本地劳动力概况
主要从性别、年龄和学历三方面调查。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占比为53.3%,女性劳动力占比为46.7%;年龄方面:16-30岁年龄段占11.1%,30-45岁年龄段占48.9%,45-60岁年龄段占24.4%,60-64岁年龄段占15.6%;学历方面:小学及以下占15.6%,初中或高中占28.9%,中专或大专占40%,本科占15.5%。
(二)就业情况和收入来源
当前,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公司工作的占35.5%,自由职业的占40%,其他灵活就业的占11.1%,务农的占6.7%,失业的占6.7%。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主要的收入来源:工资收入的占42.2%,房屋出租的占17.8%,依靠经营收入的占26.7%,依靠集体补助的占8.9%,依靠最低生活保障的占4.4%。
(三)寻找工作的途径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寻找工作的途径:自谋职业的占13.3%,政府安置就业的占31.1%,自己创业的占17.8%,依靠熟人介绍工作的占26.7%,通过劳动力市场和职介所找工作的占11.1%。
(四)就业培训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情况: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82.2%,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17.8%。雄安新区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情况:企业上岗培训的占6.7%,经商能力培训的占8.9%,服务业和简单技能培训的占71.1%,英语、计算机等教育类培训占2.2%,其他培训的占2.2%,认为没有提供培训的占8.9%。
(五)就业保障
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保障情况:三险一金的占31.1%,工伤保险的占51.1%,没有提供任何就业保障的占17.8%。
三、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产业升级转型不匹配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学历比重较大的是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具备本科学历的仅占15.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为0。可见,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较低。然而,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会出现暂时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问题。这是因为,本地劳动力缺乏相匹配的就业能力,无法满足转型升级后的新型企业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本地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均衡
目前,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人口总量达94.06万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个体经营、制衣制鞋、养殖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技术含量低、劳动相对密集的传统型中小企业。但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企业的植入和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会出现低学历、低技能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困境。就业调查数据显示,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中40%是自由职业,这也说明了,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
(三)就业途径狭窄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途径调查数据显示,依靠政府安置就业的占比达31.1%,其次是依靠熟人介绍占比达26.7%。这说明,雄安新区成立后,原来依靠传统型企业或者务农的本地劳动力,在就业时出现被动状态,主要依靠政府安置就业。再者,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途径比较单一,多数人通过熟人介绍工作,而通过劳动力市场或职介所的仅占11.1%。
(四)就业培训缺乏针对性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培训方面。大部分本地劳动力参加过就业培训,但具体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集中在服务业和简单技能培训上,企业上岗培训仅占6.7%。其次,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培训中,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的培训也很少。比如:英语和计算机等教育类培训仅占2.2%。最后,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培训服务存在局限性,没有针对本地劳动力的需求进行精准性培训,所以导致就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8.9%的人没有提供培训。
(五)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保障调查中,用人单位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工伤保险的占51.1%,没有提供任何就业保障的占比达17.8%。这说明雄安新区的企业为本地劳动力提供的就业保障缺乏、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失业原因调查,33.3%的人认为失业的原因是工作累、工资低,28.9%的人认为福利待遇不好。
四、促进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2018年4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指出,雄安新区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以产业的升级转换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内容。如何助推产业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呢?那就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素质。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由于传统企业和教育观念等影响,本地劳动力学历低、技能低,这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匹配。因此,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等,为本地提供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着力应对本地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基数较大,一定时期内,本地劳动力就业会出现“就业难”与 “用工荒”的困境,所以要着力应对结构性矛盾。比如:设立再就业基金,做好雄安新区存量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三)加快建立劳动就业平台,拓宽就业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地劳动力就业,雄安新区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服务就业平台,这样既可以让本地失业人群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也方便用人单位快速发布用工信息。其次,持续性进行就业政策宣传,让本地劳动力及时掌握就业动态。最后,着力推进大众创业。雄安新区就业途径调查数据显示,自己创业的占17.8%,可见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创业意识需增强,加强创业培训和支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
(四)就业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中,企业逐渐增多,用人单位也就不断增加。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雄安新区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与用人单位协同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明确用人数量、学历要求、技能要求等,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组织专业化和精准化培训。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保障调查,35.6%的人认为应提供就业培训。因此,对于雄安新区失业劳动力,根据他们的学历、经历、技能、年龄、工作需求不同等,分层分类组织系统化再就业培训。比如:高层次的专业能力培训、中层次的技能培训、低层次的实操服务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
(五)健全就业保障机制
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企业不能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工伤保险,甚至部分企业没有提供任何就业保障。针对此类情况,雄安新区劳动就业部门,应对企业加大监察力度,鼓励用人单位健全就业保障机制。比如:对于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作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费用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以促进企业完善就业保障。
(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根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数据,2020年12月,雄安新区城镇新增就业8250人,这得益于雄安新区出台的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特点是便民性,所以雄安新区就业指导部门应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根据雄安新区就业保障调查数据,仅6.7%人认为完善农民社会支持网络,这说明“互联网+政务服务”还没有完全普及,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微信平台等方式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受众范围,让更多的灵活就业劳动力了解和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
(七)建立失业登记、就业服务和保障的信息与部门联动机制
雄安新区成立后的就业变化调查,22.2%人尚未就业,也就是处于失业状态。随着雄安新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外来人才的引入,未来的一定时期内,部分本地劳动力失业是必然趋势。因此,雄安新区就业指导部门应严格执行失业监测和实名登记制度,并根据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其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参与者主要有政府、用人单位、灵活就业人员、公共服务就业机构。政府部门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和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将用人需求和失业人员信息上报给公共服务就业机构,这样有利于完善就业监管和就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