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策略研究

2021-12-25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定市新区区域

(河北金融学院教务处 河北 保定 071000)

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方向和保障能力,而教育则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与提升。作为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之一,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肩负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加显著。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发动机”“动力源”,为区域经济提供着不竭的理论指导、动力支持和人才、科技支撑。

一、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未来的雄安新区将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保定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各类高校有16所之多,其中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有6所,这在省内乃至国内同级别的行政区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与政府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有利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建设,既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破解高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就业“双瓶颈”难题的迫切需要。既是破解生源竞争,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和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是保定市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促进保定市经济社会转型的有力举措,更是深化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时期保定市战略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升级的步伐不一致,社会急需的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仍供不应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智库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作为文化高地,高校文化传承引领作用对经济社会影响力尚需提升。在雄安新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抢抓机遇,与雄安新区建设同频共振,促进经济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是保定市地方高校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二、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表现形式

保定市地方高校不断深入研究雄安新区规划定位,紧盯新区建设进度,将本校资源、学科、人才优势对标雄安新区建设任务,瞄准与新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金融支持、农业生态、历史文化、教育培训等研究领域,进一步提高服务新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布局学科专业,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着力打造两大学科群:一是“燕赵文化学科群”,旨在服务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二是“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目标为加强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河北金融学院瞄准雄安新区“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和高端高新产业等布局需要,推动学科专业向深度科技化、高度智能化、交叉融合化方向演进。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优化经管学科群,重点突出新兴专业建设,打造新兴专业集群,提升专业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以互联网金融、保险精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区块链工程、人工智能、智能会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类专业,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奠定基础。

(二)设立专家智库,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高校智慧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驻保高校陆续成立与雄安新区有关的研究机构,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将建设目标定位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型综合性智库、高新技术转移平台和协同创新研究开发机构”,以创新科技园为依托,进行对雄安新区在历史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河北农业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借助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派出专家多次走访调研,在生态建设、绿化造林、土地规划等方面深度参与新区建设,河北金融学院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通过举办 “环雄安论坛”“保险创新与雄安发展论坛”“雄安新区投融资发展论坛” “雄安大讲堂”活动等一系列高端会议及论坛活动,积极为雄安新区建设献计献策。

(三)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助推剂

为更好地服务新区建设,河北大学整合校内创新资源,将传承雄安新区的历史文脉成为其主要的着力点之一,设立了“雄安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点实施了 “传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开发”等十大工程项目。

河北金融学院聚焦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及金融领域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智慧金融等领域进行开创性、前瞻性研究,涌现出一批包括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内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河北农业大学针对需要,依托“逆九河流域生态研究”项目组研究新区生态环境,在雄安新区绿色农产品和生态休闲农业供给领域,开展休闲生态农业观光、绿色果蔬培育及加工等研究。

保定学院聚焦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发挥教师教育传统特色,对接雄安新区教育发展。通过举办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城市化论坛,加强与雄安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四)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河北金融学院选派优秀专家参加雄安新区建设咨询决策委员会,服务雄安新区管理决策。同时在“2017年雄安新区现场工作营”和“2018年雄安新区创新模拟推演工作营”中贡献出金院智慧和力量。此外,各高校以各种形式组织师生开展在雄安新区志愿活动,如暑期专项调研、在各类高级别论坛、会议中进行志愿服务、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一线进行技能培训等。

三、保定市地方高校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策略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须在供给端发力,紧盯区域经济建设在人才、科技、服务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度

地方高校应建立全新的区域教育体系,它有别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位、以学校为本位、以课堂为本位的做法,力求贴近实践,注重应用,服务经济社会。现阶段雄安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较少,亟需一支供需匹配、梯次互补、结构合理的优质人才队伍。保定市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性人才供给主体,应以新区各产业领域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为出发点,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人才精准供给。首先应找准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及雄安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侧,设定高校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其次,面向雄安新区产业和区域发展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新兴产业构建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再次,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充分把握雄安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二)对接产业发展,提升科研供给的有效性

保定市地方高校应面向雄安新区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蓄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规格科技创新平台,产出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转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一流课程,推动雄安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创新创业项目,全方位为雄安新区科技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三)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供给的引领性

保定市地方高校应密切与雄安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把自身发展融入到雄安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如将智库咨政建言服务重大决策,发挥好服务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作用。面向地方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信息传播等。同时针对雄安新区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在溯源地方历史、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更好发挥高校价值创造和文化引领作用。

(四)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服务质量

以人为本,科学构建服务雄安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整合资源,全面凸显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品牌;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体系的合力;强化引导,建立健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评价和考核;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各项促进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

(五)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指出,将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当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已经或将要对接雄安新区。在名校林立的环境下,保定市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依据发展历程和学科特色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理清思路,不盲从,不好高骛远,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与雄安新区对口行业和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瞄准新区发展需求,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

结束语:

保定地方高校应紧跟雄安新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高度重视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适恰性和精准度,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体系,使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基础上,实现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保定市新区区域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分割区域
游圆明园有感
If I were a mayor
Advantages of reading
Reading and Life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区域发展篇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