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川县高海拔水稻“剑粳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21-12-25颜庆珍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稻区秧田大田

颜庆珍

(剑川县种子管理站,云南剑川 671800)

0 引言

剑川县属于典型的高拔冷凉稻作区,两头低温,冷害突出,中间积温不足,外来水稻品种在剑川由干高海拔的原因表现不佳,其产量不高且不稳定。为选育适宣剑川具高海拔栽培的水稻品种,剑川县种子管理站从原先选育的“剑梗3号”中系统选育出“剑粳5号“剑粳6号”适宜在大理州海按200以上地区推广种植。通过对“剑粳6号”在剑川2 200 m区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剑粳6号”在剑川高海拔区域栽培的高产集成技术。

1 剑川县水稻栽培基本情况

剑川县地处大理州北部,位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属南温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类型,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剑川县坝区所辖的沙溪、甸南、金华三镇,海拔2 100~2 200 m,年平均气温13.0℃,是剑川县主要水稻种植区。海拔高、气温低、两季积温不足、大小春茬口矛盾大、8月低温冷害突出是该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水稻生产难度大,产量水平低。特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特殊的品种选育目标和稻作栽培技术,选择推广适宜品种集成配套综合栽培技术是该类区水稻生产的根本出路。

水稻是剑川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5 333.33 hm2,总产2 224.8万kg左右,其面积占大春农作物面积的23.6%,产量占全年总产的27%以上。所以水稻生产不仅是全县粮食生产的关键,而且是解决我县农民温饱问题和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县对水稻种植区十分重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

多年来,我县的粳稻生产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不懈努力下,良种选育工作有了很大突破,逐渐选育出适宜地方栽种的剑粳系列品种。其中剑粳6号经200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特别突出的是易栽培、广适性,耐寒抗逆性、耐肥抗病性、高产稳产性、早熟抗倒性等优势较好地协调解决了不利气候和障碍因素。为了将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剑川县农业部门从2011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剑粳6号。为了进一步加大剑粳6号推广力度,拟在我县坝区稻作区推广高原粳稻剑粳6号4 666.67 hm2,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我县坝区发挥良种基础性作用,有力地挖掘冷凉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潜能。面对我县栽培实际,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栽培技术,发展高原优质粳稻,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2 产量表现

2018年在剑川县的金华镇、甸南镇和沙溪镇(海拔2 200 m)开展“剑粳6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研究,结果示范区平均单产9 496.5 g/hm2,非示范区平均单产 8 532.3 kg/hm2,增幅11.3%。2019年,继续示范“剑粳6号”和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结果平均单产9 523.5 kg/hm2,非示范区平均单产8 818.1 kg/hm2,增幅8%。两年增产都极显著。

3 品种特征特性

“剑粳6号”属粳型常规水稻。全生育期186天左右。剑叶窄长直立内卷,株型紧凑,叶色常绿,株高90 cm左右,最高茎蘖数40万左右,有效穗30万左右。穗长18~20 cm,每穗总粒数120~150粒,实粒数80~100粒,谷粒卵圆形呈淡黄色,千粒重24.5 g左右。米粒半透明,米饭松软,适口性好。米质检测,糙米率为82.6%,精米率74.2%,整精米率66.6%,粒长5.2 mm,长宽比1.8,垩白率27%,垩白度2.8,透明度1级,碱消值7,胶稠度 60 mm,直链淀粉17.1%,蛋白质8.3%,质量指数79,等级3。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6级,抗性综合评价:中。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肥床旱育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

4.1.1 秧田苗床准备。大力推广旱育秧技术,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平整、土壤肥力好的地块作秧田(苗床),秧厢长10~15 m,秧板宽1.5 m,沟宽和沟深均30 cm。秧田苗床要重视培肥,建立高标准肥床,秧田(苗床)施用腐熟的细农家肥500~750 kg/667m2作底肥,可加复合肥40~60 kg/667m2。播种前7天左右苗床施壮秧剂125 g/m2,施肥后翻挖苗床土,将所施肥料与10~15 cm厚的床土充分混匀。

4.1.2 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正规种子企业生产的“剑粳6号”种子。种子处理在浸种前晒种1~2天,用泥水选种,除去不饱满的种子,将清选的种子进行药剂浸种,用10%浸种灵(施保克)2 mL兑水10 kg搅拌均匀,浸泡净谷种6~8 kg,浸泡时间72 h,预防恶苗病。捞出后进行催芽,破胸落白后播种。

4.1.3 播种育秧。播种量的计划按大田用种量“剑粳号6号”4 kg/667m2,苗床面积50 m2。播种育秧时苗床经两次浇水(间隔15 min)使10~15 cm厚的床土水分达饱和状态后播种,播种要称种到墒,均匀撒播后轻镇压一次,使种子三面入土,然后覆盖0.5~1 cm厚盖种土,再用旱秧灵100~125 mL/667m2兑水60 kg喷雾进行化除,最后覆盖薄膜。

4.1.4 秧田管理。秧田的管理要切实加强秧田期以温度、水分和肥料为中主的秧苗管理,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为密封期,适温为22~30℃,如膜内温度超过35℃时要适当通风降温,秧苗转绿后便及时通风,使床温保持在25℃左右,随着自然温度的增加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到2.5叶期使床温与膜外自然温度相近时便可揭膜;水分管理上始终坚持“旱”,控上促下培育强壮根系,在底水浇足的情况下出苗前一般不浇水,1.5叶龄前保温促苗齐,1.5~2.5叶龄期控水,2.5叶龄期后当秧苗出现缺水反映时浇一次透水,移栽前两天傍晚浇一次透水;肥料管理上强调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用量为尿素 3 kg/667m2。秧苗长至5~5.5叶龄时开始移栽,秧苗矮壮墩实,带蘖率高,达壮秧标准。

4.2 大田栽培技术

4.2.1 大田准备及秧苗起运。为提高大田整地质量,尽量做到田平而泥不烂,为实现浅水插秧、插浅秧和湿润管理创造条件。大田施农家肥1 000 kg/667m2、尿素5 kg/667m2(沙溪坝稻区)、4.5 kg/667m2(金华坝稻区),普钙20 kg/667m2作底肥,采取农家肥-翻耕晒垡-化肥-干旋耕-进水-平田-栽秧的方式进行整地施肥。为确保旱秧移栽后的“爆发”效应,早生快发,拔秧和秧苗运送时要尽量减小秧苗的损伤,提倡铲秧,秧苗带土2~3 cm。

4.2.2 进行合理密植、适时早栽。首先进行基本苗定量及植株配置,基本苗是群体的起点,确定合理基本苗数是建立高光效群体,形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大穗的高质量群体的基础。根据“剑粳6号”品种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及单株成穗相应的其他条件,分别设计出剑川县不同海拔稻区的基本苗。在选用带蘖壮秧的前提下,根据冷凉地区水稻生产特点,以大基础群体、主茎穗夺高产。沙溪坝区株行距10 cm×22.3 cm,3 万丛/6 6 7 m2,每丛2 颗种子苗;金华坝区株行距 10 cm×20 cm,3.4万丛/667m2,每丛2颗种子苗。并要适时早栽,于小满节令内栽插完毕。

4.2.3 大田肥料管理技术。在施好有机肥和氮磷配合化肥作基肥的基础上,重点把好施肥量科学定量及氮素化肥的前肥后移这一关键环节。要求移栽后6天内结合化学除草施好分蘖肥,沙溪坝稻区施尿素5 kg/667m2,金华坝稻区施尿素4.5 kg/667m2;倒4叶时施好促花肥,尿素用量为:5 kg/667m2(沙溪坝稻区)、3 kg/667m2(金华坝稻区),硫酸钾用量为:10 kg/667m2;倒2叶时施好保花肥,尿素用量为5 kg/667m2(沙溪坝稻区)、3 kg/667m2(金华坝稻区)。

4.2.4 大田水分管理技术。水分管理的科学定量原则是:从移栽后到分蘖期,为维持水分平衡,减轻植伤,防止萎蔫,促进发根活棵以及土壤的铵化作用和稻苗分蘖生长,应以浅水层(2~3 cm)灌溉为主,并结合两次灌水之间的间隔短期落干通气;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时开始断水晒田,晒田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促进生长中心从叶蘖向茎穗的顺利转移,可以调整植株长相,促进根系发育,加速无效分蘖消亡,优化群体结构,增强抗倒伏能力,可在倒4叶、倒2叶期重施穗肥,为壮秆大穗创造条件;其余生育期均以湿润灌溉为佳。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晾田。

4.2.5 病虫害防治技术。“剑粳6号”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实施扣氮增磷补钾,严禁后期施用氮肥,实行浅水勤灌等科学管理栽培措施。全面开展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根据病虫害预测预报情况,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技术。剑川县水稻病虫害主要是稻温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粘虫。做到勤下田检查,根据苗情和病虫害预报及时抓好病虫害防治。

1)稻瘟病。叶片中心病团出现时,用40%硫环唑150~200 g/667m2或75%三环唑20~30 g/667m2等药剂,兑水50 kg喷雾。穗瘟防治对象田,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用40%硫环唑150~200 g/667m2或75%三环唑 20~30 g/667m2等药剂,兑水50 kg喷雾。

2)白叶枯病。在发病初期,用15%叶枯宁100 g/667m2喷雾,每7天/次,视病情发展,连续喷施2次。尤其在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之后,水稻叶片受到损伤,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病情暴发。

3)稻曲病。在水稻破肚期和始穗期,用20%井冈霉素40~50 g/667m2,兑水50 kg喷雾2次。

4)粘虫。虫量在5 000~8 000头/667m2时,于1~2龄期,用20%高氯•辛硫磷(虫移)40~50 mL/667m2,兑水50 kg喷雾。

5)杂草防除。大田杂草防除:移栽后3~7天,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如:稗杂草粉剂40~80 g/667m2),拌细潮土,进行均匀撒施,施药后保水10~15天。

4.2.6 适时收获。当穗粒有95%以上黄熟时,即可收获。

猜你喜欢

稻区秧田大田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感怀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稻区冬闲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