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下的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25周文英
周文英,陈 宇
(1.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也关涉到体育教师主体性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系列问题[1]。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现状令人堪忧,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主动提升专业水平的意识不强、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专业发展的根基薄弱、缺乏专业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深度访谈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围绕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内涵关系和专业发展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寻求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重构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促进乡村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思路。
1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
1.1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所构成的连续体。社会认同是指群体的共同认同,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相识性以及群体成员认为自己具有的共性[5]。由于体育教师“污名化”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长期的污名化导致大众对体育教师群体的形象走低,使其长期游离在教师群体之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迷失。乡村体育教师又是一个非常特殊性群体,由于环境和资源因素,无论从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长期存在不稳定性,工作单位不够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归宿感逐渐疏离,职业的价值认同得不到实现,在界定自身的身份时陷入“认同”困惑之中,产生认同焦虑[2]。
由于乡村学校优质师资匮乏,很多体育教师需要兼任其它学科,无法对专业发展目标进行规划,从而对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使其前途感到迷惘。乡村体育教师所属环境,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无法更新。根据2017年全国性乡村教师调查的数据,乡村体育教师平均每天工作9.27小时,43%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表明乡村体育教师工作负担大,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经常被遗忘,造成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出现情绪枯竭,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主动提升专业水平意识不强。
1.2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分析
1.2.1 从文化角度分析
重文轻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明显特征,人们自古以来就对习武之人有所偏见,贴上了许多像“鲁莽”、“狂妄”、“冲动”、“武夫” 等标签。而武术又是现代体育中的一部分,由于文化基因的影响,体育教师被贴上了许多不雅的标签,许多家长都不愿意送小孩去学体育,他们大多认为“体育生”都是文化成绩差,不服从管教的学生。通过广东省乡村体育教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走访调研发现,在乡村学校,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师的偏见更为严重,长期将体育教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中,对其身份认同存在缺失感。
1.2.2 从学科发展角度分析
体育学科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基础理论较为薄弱,体育学的学科认同较低。主流学术观点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边缘化,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其原因在于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体育学科地位承认不足[4]。因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无法给体育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堂和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撑不够。
1.2.3 从专业发展角度分析
乡村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2],长期处于教师群体的边缘化,被视为教师的“二等公民”,由于不被社会和教师群人认可,使其对自我认同产生怀疑,专业发展目标模糊,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漠不关心,职业上没法进步,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工作情绪也逐渐开始枯竭,最后出现工作倦怠,成为教师群体的另类。
富察氏接过参汤,拿银匙慢慢搅着,神色稳如泰山:“如今进了宫,好歹也是一家人,你就不去看看景仁宫那位吗?”
2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内涵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乡村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不同需求,尊重需求就是社会认同,个人必须通过其专业发展来获得社会认同;个体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发展完善自己的能力,去获得自我实现需求。乡村体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通过各阶段迫切的需求能更好的激励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涉及到体育教师对“我是教师”这个身份的深刻理解。个人和个人所归宿的群体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才能更好发展个人的专业化,如果受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体育教师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就会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枯竭等现象。高规格、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水平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对实现自我成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
3 乡村体育教师“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乡村体育教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提出对政府、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以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名师工作室和乡村中小学校协同配合的“四位一体”专业发展路径。
图1 乡村体育教师“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框架
3.1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优化与整合专业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作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可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其中乡村体育教师队伍质量更是关乎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以及乡村地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问题[4]。在教育振兴的新时代,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行政力量建立专项小组,整合多方资源,制定项目管理与评价机制,推动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化。
3.1 .1 成立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小组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一个配合高校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联络名师工作室为乡村体育教师提供精准帮扶,指导乡村学校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项目小组,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就是集合各方资源,统一协调,所以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当好这个角色,积极为乡村体育教师赋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3.1 .2 建立项目管理与评价机制
通过行政手段,对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设置考核内容、阶段检查、评价权重向实践学校倾斜、组织举办师生竞赛等专项活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5]。将体育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跟专业发展项目挂钩,推动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良性发展,提高其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3.2 高等院校牵引,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培训
根据2017年全国性乡村教师调查数据,有2.5%的乡村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42.5%的乡村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参与培训不到5次,他们一致认为培训是能够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6]。目前乡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问题是培训资源匮乏、培训机会少和培训质量差,培训因素对乡村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职业倦怠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一定要加强乡村体育教师培训,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
职后培训是实现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乡村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同的阶段对培训的需求不一样,结合乡村体育教师现状特征及发展需求对乡村体育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将乡村体育教师分为五种层次,分别为乡村体育名师、乡村体育骨干教师、乡村中层体育教师、乡村新入职体育教师、乡村兼职(转岗)体育教师;将乡村体育教师划分六种类别,分别为师德修养类、专业运动技能发类、教学技能实施类、课外可以类、教研科研类、健康教育类。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每个类别和层次的教师培训内容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并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3.3 教学名师引领,定点精准帮扶
体育名师工作室是由体育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可以依托体育名师工作室,发挥体育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工作室划区域定向服务几所乡村学校,通过目标建设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驱力,通过为服务对象设定考核目标,用任务驱动乡村体育教师进行学习,充分的发挥名师的榜样作用,为乡村体育教师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外部的技能知识学习到内部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全面的提高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名师工作打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乡村体育教师由于环境问题,向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在课堂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很少得到他人的指导,名师工作室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体育教师聚集在一起,大家分享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创设学术交流环境,提高乡村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精准帮扶,培养和造就一批乡村体育名师培养对象,逐步的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
3.4 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开展学习共同体
乡村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由于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长期缺失,使其对个人的发展目标模糊,出现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建构的团队,他们在学习中共同探究、相互分享、注重实践,以此促进教师的身份认同[7]。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新时期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强调的是乡村体育教师群体目标明确、并主动的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不是靠外部力量驱动,非常适合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在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时身份要发生变化,从管理本位走向专业本位,打破传统以行政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共同体,深耕体育课堂为问题导向,围绕体育课堂进行探究,充分的发挥乡村体育教师在专业领域的领导角色,有利于融合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让他们参与进来,并产生体育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基于体育课堂,建立反思、平等、互助的体育教研机制,体育教研活动是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6]。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组织文化。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打破地域边界,实现跨区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专业学习,最终实现终身学习。
4 结语
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身份认同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出以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名师工作室和乡村中小学校协同配合的“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乡村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问题,本质上是其需求没有得到解决,通过个体专业化发展解决不同阶段身份认同水平的乡村体育教师需求问题,就能解决此危机,只有厘清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的推进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