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课与传统文化结合教学实践研究*
2021-12-25陈鹏
陈 鹏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国的传统文化覆盖的范畴相当多元,比方说书法、戏剧、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传统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比如我国的春节合家团聚吃饺子,贴春联;男女老少正月十五逛花灯、吃元宵、扭秧歌;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等。我国的传统节日与诸多的民风民俗活动主要将美食、舞蹈、音乐等诸多表现方式视为不容或缺的依附载体,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刻底蕴,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容或缺的构成部分。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我国表演艺术的形成与演变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戏曲没有形成之前,其本质是展现技艺。在戏曲产生后至文明戏的传入,形成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第二阶段,其本质为表现程式。第三阶段为舞台话剧表演阶段,本质是人表现人。电影时代的来临,形成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第四阶段,本质为人演人。但是通常而言,对我国的传统戏剧进行探讨与分析的时候,如果不做严苛的区分,那么传统戏曲也可被列入到戏剧分类里来。
二、表演课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策略
高台教化,与民同乐。这是戏剧的职能,也是戏剧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教师若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表演课结合,就会提高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一)剧目的选择与主题的深度挖掘
表演课的教学大体分为三部分,表演基础教学——表演片段教学——毕业大戏。在这“三部曲”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作品的主题立意和思想内涵。注重排演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使排演作品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直接或间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经典戏剧片段教学阶段,应多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片段作为排演内容。
表演课最重要的一阶段是毕业大戏的排练和演出,这是检验学生专业掌握程度的最好体现。剧本为一剧之本,剧本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成败。毕业大戏的内容十分广泛,现代戏、影视剧改编的舞台剧、中外著名戏剧等都可以作为毕业大戏的剧目。为使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选择剧本上,要选择能够向表演者提出有意义的创作任务的剧本。学生会通过向角色的不断靠近,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内涵的人物形象,剧中的主题立意也会显露出来。
对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历史的天空》进行学术指导的时候,让人真正地意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已经根深蒂固,逐渐内化成人们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形成了归属华夏儿女所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话剧《历史的天空》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原创并首演。编剧为赵晶晶老师,改编自第六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话剧《历史的天空》讲述了草莽英雄梁大牙成长为我军将领的传奇革命故事,从人性角度出发,展现了战争年代青年们的理想与信念,以剧中人物热烈且朴实的情感,反映了战火中的年轻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在选材上,考虑到参演学生正值青春、朝气蓬勃、充满理想与热情的特点,因而选择截取原著前半段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梁大牙、韩秋云、朱一刀、陈默涵、东方闻音等主要人物在以战争为背景的芳华岁月,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与成长转变。
(二)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戏曲中的美学更让世界叹为观止。戏曲作为中国的舞台艺术样式,它是综合的。戏曲的艺术呈现形式主要以“唱、念、做、打”为主,它让多种艺术形式拥有统一的标准,在具有共同性质中却又表现出个性。戏曲表现手法中,“大写意”的手法是一大亮点。借鉴中国戏曲和曲艺的“写意”与“象征”表现形式,巧妙和准确的与话剧表演艺术相结合,把这种美感融为一体,确保戏剧的节奏能够达到协调统一,真正彰显出多元化艺术呈现方式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真正的塑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戏曲艺术。
对于表演专业课而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办法,如经典作品朗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经典影片赏析、学生分组讨论等。但通过大量实践教学发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找到适合的载体,恰到好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表演片段或毕业大戏相融合,或者说借鉴载体体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艺术则是能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载体。因为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除“国粹”京剧外,中国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因地域不同,产生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中,如河北唐山的评剧、河南的豫剧、湖南的花鼓戏、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等等。这些地方剧种,如满天星斗,熠熠闪光,利用其独特风味,讲述人间的喜怒哀乐,唱尽世间的悲欢离合。其内容既有民间故事,又有历史典故;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可谓包罗万象。戏曲中所表现的主题大多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荣辱观、是非观,其思想多为惩恶扬善,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恰恰印证了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戏曲与话剧有机融合,能够使现代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培养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开拓视野、培养高尚情操的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需要。
之所以将戏曲表现手法与话剧表演艺术结合,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以演员本身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肢体与语言作为外化表现,展开故事情节,体现独特且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剧中人物的思想和充沛细腻的情感,都需要演员自然且真实的进行交流与判断。而戏曲对演员关于舞台信念感和规定情境投入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体现在“写意”二字。戏曲用简约的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典型性的舞台调度、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国美学独有的艺术韵味。中国话剧应有中国特色,中国话剧应有中国韵味。众所周知,话剧表演艺术是演员以接近生活的舞台语言和舞台行动为主要创作手段,当着观众扮演角色并化身成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展示角色形象去当场征服观众的表演艺术。从总体上看,话剧表演艺术没有程式约束,这与戏曲表演艺术形成鲜明对比。因其接近生活,所以比较注重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节奏的掌握全凭演员自我的感觉。而戏曲中歌舞的运用,要求演员配合锣鼓、音乐、唱腔、身段等综合体现,这必然在表现形式上更加高于生活。如已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老师,在饰演评剧《茶瓶计》丫鬟春红时,有一段家喻户晓的名段“春红带路走慌忙”,花淑兰老师把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上既没有“藤萝”,也没有“养鱼缸”,通过手与眼的巧妙配合使观众真的“看到”了实物,感受到了藤萝密布,春红拨开藤萝的力度;通过提罗裙、脚步的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了春红带着小姐偷偷地相看单公子的紧张、兴奋、急切的心情。可见,写意在戏曲中的重要性,通过虚拟的场景、动作的虚拟,打破空间的局限和时间是束缚,营造出具有意境美的舞台艺术世界,使观众相信。
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一定的台词、表演动作、唱腔、神情都代表一定的形式,都有一定的程式。比如,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身体向前微倾,把两手合并在一起,就是关门,一只手横向握空,代表着上了门闩;演员通过踏步翻身等一系列组合动作,展现翻身上马,挥一挥鞭子就相当于骑行了数千里远,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配合锣鼓节奏,展现或悠闲自在,信马由缰,或紧张慌乱,骏马飞驰。程式是精准且凝练的语言,在戏曲中这种无实物的表演要用程式去写意,而且在使用程式的时候要与戏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结合起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虚拟化的表演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有大量的积累,多去观察和体会,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进而能从复杂多样的生活中选取和提炼,寻求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原型,使观众信服,并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营造良好的观演关系。无论是话剧表演还是戏曲表演,突出演员的表演尤为重要,因为都需要以演员为载体,展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戏曲经常运用脸谱来直观展现人物的善恶忠奸,如曹操的白色脸谱,包拯的黑色脸谱,关云长的红色脸谱等;利用髯口的颜色表现人物的年龄、性格和职业等,如刘唐的红髯。演员出场,观众对其性格、职业等便有了直观的判断。话剧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展现上,则是要通过行动来表现。
国戏之美,可以用“空灵”两个字形容。以虚代实,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戏曲舞台的布景,为剧中人物创造生活的典型环境。“一桌二椅”的理念,就是这种审美的高度体现。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几乎可以代表一切空间。无须其他繁杂的布景,只摆上一桌二椅,通过不同的摆法和桌围椅帔颜色的差别,可以是书房、绣阁、驿站、宫殿、衙门等,观众看到了戏曲的至美。
从影视剧《红楼梦》《西游记》到话剧舞台上的《桃花扇》《蔡文姬》《风雪夜归人》,具有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剧目层出不穷。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都有共同之处,即以戏剧为载体,戏曲元素加以融入,审美性与观赏性并存。这让中国戏曲元素与当代戏剧有机相融,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戏曲表现手法对中国现当代话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话剧《青蛇》是田沁鑫导演的以现实主义为依据,融入中国戏曲的“大写意”手法,进而具有“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作品。在戏剧片段教学中节选话剧《青蛇》最为精彩的“水漫金山”,运用了青色绸缎的晃动,象征呼啸而来的滚滚湖水,整个舞台呈现蓝色调,此起彼伏地抖动绸缎,增添了观赏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视觉冲击力极强。形体上借鉴了中国戏曲身段,培养学生注重戏曲的造型意识。青白二蛇或人形或蛇相,手臂忽呈纤纤玉指,忽现愤怒蛇信子,演员通过戏曲身段与现代舞的融合,利用肢体语汇把水漫金山的过程用表现出来,表达了白素贞与小青的复杂心情。一把油纸伞,成就姻缘。分析其深刻含意,预示着悲剧的开端。因“伞”与“散”谐音,预示着这段姻缘终会“曲终人散”。可见在《青蛇》中许仙的雨伞是剧中重要的道具,以雨伞为载体,利用舞蹈化的方式象征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服饰上借鉴水袖的运用,运用形体展现白素贞与小青幻化为蛇形,扭动身体,轻盈的体态,如飘在水面。在行动中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段的柔美,似风摆荷叶,亭亭玉立。从白素贞和小青幻化人形、与许仙断桥借伞、喜结连理、再到祸起端阳,剧情的发展大部分是运用形体来展现,既提升了美感,又给予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观众的注意力不再单单地放在台词上,而是要通过演员形体上的身体律动与内心世界的对话来呈现故事情节。以圆场、水袖、剑指、山膀、顺风旗、二龙出水等戏曲元素的形体表演为支撑点,展开剧情所要表现的时空。在人物造型上也借鉴了戏曲,头饰上使用水鬓,水钻头面等,使白素贞和小青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带有戏曲元素的话剧重点在于构建传统艺术文化的手法、美学、意境、虚拟的基础上的整体性。呈现出的话剧区别于戏曲,但是可以在作品当中找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所在,整体都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三)传承与发展
实践是对真理进行验证仅有的一项标准,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如何让学生能在走出校园时更好地与就业剧团,与剧组配合,教师该如何结合演艺市场对表演专业从事人员的需求以及按照新出台的国家教学改革方向,作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讨的首要问题。
话剧的要素是包括演员、导演、舞台、剧本、道具、灯光、音响、服装、化妆等所有方面,还包括观演关系。戏曲则更注重程式化的表演,演员做的不是现实的动作,而是舞蹈化和程式化的动作,相对于现实生活动作更加夸张、省略、美化。话剧艺术是构成体验基础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应该对角色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无论是本色演出还是性格化的表演,都应该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出发,寻找创作的根据,创造出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如果将话剧变得程式化就缺少了演员的灵动性,反之如果将戏曲的程式化减弱就缺少了其真正的美感。话剧演员塑造人物更加要求的是从行动、语言出发,来体现人物性格,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中国曲艺、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属于中国特有的戏剧表演方法,大胆融入实践教学和演出中。这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诸多因素,形成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把表演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逐渐融为一体。在内容方面,主要对学生的真实状况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育,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同时立足于培育学生不容或缺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一导向,本着提升学生表演水准的原则标准,培养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品德高尚、专业能力过硬、专业素养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三、总结
整体而言,利用表演教学这一过程,有利于促使学生对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认同感,促使学生强化爱国意识,学习先进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朗诵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句,讲好中国故事,并运用到戏剧作品中,结合中国戏曲、中国民间舞、中国民族音乐等诸多传统文化要素,形成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戏剧艺术作品。让学生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体验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充分把握戏剧作品的核心内涵。使学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并且能从文化艺术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并运用到表演中。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掌握如何维系好和他人、和社会等主体关系的技巧。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帮助其拥有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