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立体构成创意思维训练初探

2021-12-25高秀艳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生

高秀艳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以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这是在新时代发展要求背景下,结合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教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导向,改变以往程序化、手段话、工具化的育人模式,将理想、价值、信念、情感、情怀、意志等人文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何把新文科的内涵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始终、如何在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建设、如何提高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是高校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将从培养课程认知格局、培养使命担当精神、培养连贯性思维习惯、促进个性与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阐述关于立体构成课创意思维训练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将现代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入训练,培养课程认知新格局

立体构成是时代化的课程,要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生产需要、新时代发展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如今我国现代技术与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站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要了解课程有怎样的时代优势、存在的劣势,及应该在学习和训练中怎样借力、寻找助力,提高对课程的把控。教师也应站在课程发展的历史高度结合目前我国设计的应用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建立课程自信力,培养课程认知新格局。

1.结合新媒体工具训练,提高课程认知

疫情之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习惯:数字传输、交流视频化、数字化加工。在训练中多运用新科技与新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认识,理清思路。这不但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字化的设计能力,为应用做好准备。例如鼓励学生用Rhino、3DMAX等软件进行建模设计,很多造型创意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也便于以后的设计创新。教师在训练中也要多结合我国的应用实际更新讲解案例。例如在柱式训练部分,结合北京丽泽SOHO的设计讲解,分析设计师是怎样运用立体思维结合UnrealEngine软件进行设计的。使学生们明白了数字化的设计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当下只有通过新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才能高效地完成设计目标。同时也认识到了本课的基础性作用,加深了课程认知。

2.借助新媒体平台更新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告诉学生可以到“小红书”查看某书的结构与内容纲要;到“B站”找学习视频;去“知乎”找答案。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了解了前沿科学、新设计思维方法。例如在上一轮课程里,就有部分同学根据教师建议自发地跟随B站站主进行Procreate软件的学习,并用其去板绘实践,完成了课堂训练。这样做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学习,既掌握了新工具,又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不仅较好地绘制出了设计手稿,同时对该软件产生了更多研究兴趣。又如在半立体训练阶段,部分同学对于纸媒折曲感兴趣,就到B站学习纸媒几何式折曲。这些都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提高了设计创作的兴趣。教师作为航标与推进器,并不需要对所有软件、工具都熟练掌握,而是需要实时地更新了解,常关注新媒体技术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建议和思考方向。

3.借力新媒体技术平台,增强训练效果

新的产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与制造模式,设计将引领制造,设计与制造并行,将这一认识融入教学尤为重要,反之也要多利用新媒体技术作用于教学,增强训练效果。在半立体训练阶段,设计手稿一般要通过纸媒制作为实物。这一阶段训练是为了建立从平面到半立体思维的转化,提高对纸媒类材料的控制与表达。若设计手稿有精细的网格坐标,就难以用手工制作表现。这时可借力于电子雕刻技术,只要将设计手稿存储为矢量图文件,即可用电子雕刻机快速加工,再根据需要进行折曲、粘接、插接就可以完成。如部分学生想制作参数化的立体稿,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如果少部分学生对微雕或金属制作感兴趣,就应该利用3D参数模型,结合现有的精微雕塑平台进行设计制作,这有利于学生进行立体构思的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尝试更多的材料与成型方法。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完成训练的同学,作品从美感上、完整度、完成质量上都呈现出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对专业更加自信。

二、结合国家需要,加强设计观察,增强使命担当

要“为民生而设计,为强国而设计”,不是口号,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被感知、人民的需要应该被看见,国家的设计需求我们必须清楚,把这种认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十分必要。我国哪些新兴产业急需设计人才?合格的设计人才具备哪些素质?你的立体构思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将会解决什么问题?将带来哪些便利或益处?这些问题经常被提及、思考、讨论时,学习动机就会更加纯粹、设计方向和思路就更具有“人情味儿”、学习的信念与使命感才可能被建立。因此在训练中结合我国生产、生活的实际加强设计观察是十分有效的。

1.关注亟待解决的设计问题

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不再强调自己的主人地位,迫切地与自然和解,恢复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上问题,分享、讲述有关设计的感人故事,树立高尚的理想,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设计情怀。例如,在本课综合构成训练部分,布置了对我国产品包装的设计观察任务。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得出:目前我国小商品包装设计仍存在包装过度、设计结构不合理、材料浪费、美感缺乏等不足。使学生明白了设计不是单纯追求外表美,要结合材料特点,反复推敲结构方式,甚至要学习结构力学。了解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将是实践中的常态,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也明白了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够影响设计能力,设计能力需要努力和积累,加强了对课程深度的认知。

2.关注民生,加强对社会需求与生活的观察

学生要明白好的设计应该是充满智慧、有悲悯之心、怜爱之情、近水惜水且能够物尽其用的。要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要为生活而艺术。一个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才会去积极思考怎样创建美好的生活,才有更多的热情来研究怎样学设计、做设计。因此想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从关怀他人做起。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客观上也给设计以灵感启发,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例如:绕成一团的数据线、挤不空的牙膏、推不开的门、永远也找不到想要东西的背包与抽屉,这些日常困扰对于设计者来说都是潜在的设计时机,观察更能够培养我们的设计思维。关注民生需要就是“为人民而设计”的首要前提,会给我们以灵感启发,产生更多设计构思。例如,让学生思考类似的问题:什么样的衣柜能够快速找到我们想要的衣物?怎样标注图标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识别垃圾分类?有没有一种怎么装鸡蛋都不容易碎的兜子?这些关注与思考的过程不但能够更新学生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会让理性的思考与感性地创造结合得更紧密,也会更加主动去追求艺术美感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例如,在综合构成训练阶段加入了对垃圾分类的观察。从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内涵,到进行垃圾分类的行动观察。使学生知道了设计是可以改变人的心理体验的,进而映射到行动上,能够引导人的动作的方位、速度、操作顺序、准确性等。直接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率。因此观察中所有恰当的、奇怪的、别扭的行动反馈都能够对已经完成的设计提供改进信息。那么垃圾箱的造型,投入口的打开方法,高度、摆放方式、行动路径设计、整体的形态、标识的颜色、标识的形状、标注的方法等都将是设计思考中的重要因素。脱离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是难以提出有意义的设计想法的。

3.结合国家需要观察,加强使命认知

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设计兴国”的艰巨使命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文化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又一体现,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客观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设计的能力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思维特点与能力。在讲解课程的设计应用与综合构成训练阶段,融入国家对设计需求的分析与观察。如今我国新兴产业急需大批设计人才,例如: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当代设计不仅要结合我国发展需要,服务于国家新兴产业,而且要通过“设计强国”战略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有创新性的发展。想用中国理念引导世界设计,这就需要我们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就需要在训练中必须融入对东方精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毫无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永远站不住脚的。从国家对的创新性综合设计人才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使命,加强“为国家而设计”的使命担当。

设计实践不能盲目追随跟风,那样只会在丢失了民族气节中迷失自我,落到模仿和不伦不类的俗套之中。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优质设计为数还够多,没有形成明确的设计体系。中国风格初被建立,接受、尚在粗浅阶段,还未达到沁人心脾的境界。要引导学生既在保持国际视野,吸取优秀设计思想与经验的同时,又要兼顾到本土特色的传承与发扬。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勇于创新,要有适时代需要而设计的信心,更要有做好中国设计的决心。

三、培养连贯性设计思维习惯,提高创意思维能力

连贯性设计思维习惯是由一个形态、或颜色、或结构、或材质等引起兴趣,产生更多的设计联想,并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思维活动,是提高创意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注意启发学生兴趣,兴趣能够启发灵感,灵感有助于培养个性、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因为个性的培养与情感的抒发是在反复地被肯定、接受、被赏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应多从细节处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更理解、更熟悉、更熟练自己研究内容,热爱研究内容,增强自信力。

1.研习传统,启发灵感,提高认知

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熟悉传统,喜爱和景仰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多引入对传统文化的赏析。例如在硬质线条构成训练阶段,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元素——“斗拱”为例,以小组讨论与赏析,结合PPT陈述的方式,从斗拱的意义、造型、发展过程、结构、木材特性、装饰方法、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赏析。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的灵感启发,且增进对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了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增强了对聪慧的古建筑师的敬佩之情,加深了对中国意蕴,中国精神与大国情怀的景仰之感。

2.连贯性设计思维习惯运用

例如:学生对于斗拱单位形态十分感兴趣,教师就要由此进行保护式启发,结合硬质线条训练目标,运用形态,辅助学生进行重复、单焦点发射、多焦点发射、累积等尝试。发现该生偏好于累积形式,就要从累积形式启发,引导其进行多种形式累积的尝试,如统一平面的累积、多维累积、渐变韵律的累积等。当学生确定了最后几种累积形式后,继续鼓励学生进行累积应用的设想。例如,在包装上、在墙壁的装饰上、在房屋的隔断上等。继续鼓励学生将其进行形态、颜色、材质的创新设计,且要以遵循形式美法则与坚守斗拱美感特点为前提。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连贯性的设计思维习惯,易于进行造型、颜色、材质、空间的延展,产生一连串的设计想法,提高创意思维能力。

3.发挥个性创新,辅助情感表达

辅助学生懂得创新不是否定一切,斗拱结构的精妙、交叉错落的秩序之美、不用一根钉和一滴胶的严谨力学结构,是我们始终要珍视与坚守的设计之根,在这之上的创新才会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图案、造型、韵味、美感基础之上的创新,毫无文化底蕴,文化根基的“平地起高楼”是不可取的。创新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人们的设计需要,又彰显个性与设计特色,追求别具一格。结果虽仍显稚嫩,但也算迈出了宝贵的一小步,S相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在接下来的创新环节有更多好想法。

以上为新文科背景下对于设计基础训练教学部分的初步实践探索,虽有部分收获,但仍存在些许疑问和欠缺。例如在学科交叉与应用上、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培养上、更新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不足,还未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接下来会在相应的课程研究中积极思考、创新实践,研究更符合新文科内涵的教学与训练模式。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BUBA台灯设计
赶不走的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生写话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自行车的发明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