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情感培养探析*
2021-12-25赖晓芬
赖晓芬 周 炫
(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07)
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说,能感动人心的,莫过于出自内心的情感。音乐属于情感艺术,其灵魂就在于音乐的情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歌唱情感的培养,做到以情施教。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做到内心充满情感,演唱时才能以情激情,才能打动人心。反之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声乐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呢?这是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歌唱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在声乐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更多的是以训练演唱技巧为主,对学生情感表达及情感运用,关注的则较少。在多数人看来,只要有好的声音条件,能掌握高超的演唱技术,就可以唱出动听的音乐。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声乐教学中,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的演唱技巧都掌握的很娴熟,声音也非常地流畅,但是演唱出来的效果却令人失望,没有吸引力,不能动人心弦。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还不擅长歌唱情感的表达,所以演唱的效果也就显得平淡无奇,更不用说要实现情景交融。可见,演唱者个人的声音条件只是唱好歌的前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即使掌握地再好,如果在演唱中不能投入真情实感,没有激情,那么演唱者口中所唱地与他心中所想的就会让人感觉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声音就会显得空洞乏味,缺乏表现力,会让听众觉得只是按音符唱词,却不知表达情意,这样就无法把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表现出来,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内心也无法受到冲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要让学生懂得,歌唱艺术的精髓就是用情感来衬托声音,有情才能演唱好,提高演唱技巧也就是为了表达情感服务;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只有漂亮的嗓音是远远不够的。演唱者还必须要充满热情,只有在歌唱中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做到“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才能充分地将作品的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展现歌唱艺术的真正魅力,这样才能感染和吸引听众。反之,如果不注重或者是忽视歌唱情感的培养,即使掌握了再高超再精妙的音乐技巧,也就无法表达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和演唱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歌唱情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高校在歌唱情感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难以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尽管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有的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声乐教师多多少少受到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沿袭过去的教法,教学模式单一,不愿创新教法等问题。因此对学生来说,这种稍显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也无法激发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这样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显得不是很活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就更难培养出。还有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天赋、条件及音乐技巧的掌握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在面对这些差异性时,如果缺乏了解,没有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也就不知道学生的水平到底如何,也就会忽略学生实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而在教学中也就缺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结合情感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没有养成情感表达的意识,也就无法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课堂效果也就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只注重演唱技巧的教学,不重视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和训练,这就容易导致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感培养相脱节,也导致学生在演唱中情感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从而难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2.学生声乐认知片面化,无法激发学生内在思想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处于被动盲目。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声乐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而是根据自身专业以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兴趣偏好进行授课,课程教学具有主观性,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导致教学内容混杂无序,知识碎片化,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片面化的教学理念,也使得学生对声乐教育的缺乏准确的认知,出现了片面化、碎片化,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声乐教学中思想情感的追求,从而导致声乐课的情感教学逐渐走向极端化,影响了他们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阻碍了他们个性化特征与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歌唱情感培养的路径
一个真正好的演唱者,必须能把歌曲中的情绪和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一曲唱完仍然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分析声乐作品,理解情感内涵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都是词曲作家们经过反复锤炼打磨创作出来的,作品中都凝聚着他们深深的情感。词曲作家在受到生活的触动后,经历了情动于中后,才会用音乐的形式对其进行表现和记录,最后创作出声乐作品。可以说声乐作品中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音符都凝聚了词曲作家的心血,蕴含着词曲作家的某种情感,所以声乐作品本身也是饱含情感的。因此在教学中,面对新的声乐作品,教师并不是立马去分析该如何演唱作品,而是要能够全面地去诠释和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具体来说,就要要求教师要通过解读声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让学生能够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词曲作家的生平,对声乐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掌握,明白词曲作家各方面的情况和他们的创作意图,了解声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家创作该声乐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其次,要做到以意逆志。也就是要以追求词曲作家的情志为依归,要让学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词曲作家的本意和创作意图,明白词曲作家用心所在。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声乐作品时,要平心静气地对声乐作品反复解读,仔细体味,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及情感波动,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求得词曲作家用心用情所在。
《我和我的祖国》(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是一首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情礼赞的作品,全篇抒情与激情相结合。作曲家秦咏诚从小生长在海边,对大海的潮起潮落,碧浪清波,他是非常熟悉的。而大海的深广和绵长,也赋予了秦咏诚宽阔的情怀。秦咏诚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新中国对他的培养,他自然而然地将大海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和我的祖国》旋律上采用了6/8、9/8的三拍子形式,就像碧波荡漾的大海,舒展而流畅;同时,《我和我的祖国》曲调上不加任何装饰,而是让情感自然流淌,把个人与祖国之间的血肉联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谱曲完成之后的半年内,作词家张藜曾多次想提笔作词,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在一次偶然出差中,看到了祖国的壮美青山,秀丽绿水;感受到祖国到处是姹紫嫣红,一片莺歌燕舞,好一副祖国的盛世画卷。此情此景,瞬间触动了张藜的灵感,多年来激荡在心中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炽爱,一下子全都涌到了他眼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歌词一气呵成,犹如泉涌一样。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着重介绍此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同学们感受到词曲作家爱祖国,爱人民的炽热情感。
2.联系生活元素,激发情感体验
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任何一部声乐作品,也同样不能脱离生活,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声乐演唱属于二度创作,演唱者要想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就需要加强对生活的体验,通过阅历的积累,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这样才能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艺术化,才能把创作者的情感和演唱者的情感共同传递给观众,从而让歌唱的内容变得丰富、有内涵,最终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必须要与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拿到一首作品,不是先去试唱,而是要对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表现的主要内容、创作者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要弄清楚歌词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只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作品的情感体验也初步形成,从而为有感情的演唱奠定基础。其次,要开展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于演唱者来说,声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或事,或许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在演唱不同情感类型的作品时,演唱者就必须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及体会所累积起来的真情实感融入进去,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鲜明的画卷,合理运用内心的情感元素,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表现创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实现移情。
《我爱你,中国》(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通过形象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充分地展现出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情眷念和满腔热忱。这首歌一经推出,对于历经一次次磨难的祖国来说,她那“青松气质,红梅品格”鼓舞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特别是那些漂泊海外的游子们。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海外思乡的经历,也就无法体会出海外游子那样满腔炽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观赏电影《海外赤子》,熟悉了剧情,让自己沉浸在剧情当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以这种情感体验为基础,把自己想象成为“海外游子”,想象成“百灵鸟”,遨游祖国大地,看祖国的“蓬勃的秧苗”,“金黄的硕果”,爱祖国的“碧波滚滚的南海”,“白雪飘飘的北国”,由此再进一步联想到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思维,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画面,将自己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进行演唱,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也就应运而生,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听众才能在歌声中找到跟自己情感相契合的点,身心充满愉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3.训练演唱技巧,增强情感表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成功的演唱,还要求演唱者能让演唱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相互碰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演唱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好声乐作品内涵及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特别是要重视对歌唱气息的正确运用、共鸣腔体的灵活调配、声音色彩的巧妙处理、发声位置的准确把握,咬字方法的清晰明确等技巧的训练,通过演唱技巧的训练来增强歌曲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在处理音色的训练中,音色处理的方法不同,展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呈现出的情感氛围也是不一样的。如声带较紧的学生,声音会很苍白,如要唱情歌,很容易导致没有感情,就像在念歌词一样,此时可以利用气息和声带的控制进行配合。也就是在训练时,通过做叹气练习或者打哈欠的方式,做到声带放松,不要用力。此外,气息的练习也很重要,气息强弱的推动要做到可控,可以进行小跳音练习或力量平衡的练习或二者结合起来练习,以此来加强气息推动的训练,这样才能支撑住气声,做到不漏气,保持气压感。如通过练习发“hei”“hou”“hu”“ha”等音,然后再把气息延长,做长音的训练。按照这样的顺序,慢慢练习气声,就会发现音色变得柔软,声音饱满有情感。可见,演唱技巧掌握好了,学生在演唱时就不会受到技巧的羁绊,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才能把内心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完美地呈现音乐作品。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情感细腻,共有四段,每段的结构相同,采用变奏曲式,通过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层层递进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无限真挚的思乡之情。因此,在演唱该作品时,无论是声音,还是气息,都要进行适当地控制,要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这样要求不能只用一种音色来表现,而应该是温润、内敛或黯淡的。如在演唱每段的前两句时,因为这两句的旋律都是平和的,音域的跨度也不大,因此,演唱时不能用太大的气息,声音要弱起,要轻,这样音色才能显得柔和圆润,气息才会变得流畅平稳,声音才会贯通,才能把作品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在演唱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时,这时情感已经达到了高潮,气息运用的力度就要相应地增大,尤其是唱到最高音升F时,还要加入一些假声,音色中要能听出演唱者传递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
四、结语
总之,情感是增强艺术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只有那些饱含深厚情感的声乐作品,才能拨动心弦,打动人心,具有强烈地感染力。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只有重视了歌唱情感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的声乐能力和素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