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泥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25陈飞请
陈飞请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民间泥塑是一种由悠久历史和广泛分布的民间艺术形式,尽管产生不了大型雕塑的震撼,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质朴的艺术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示着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近些年来,民间泥塑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也逐渐走进了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堂。但是,目前此类的课程在高校基本上还是零星的、自发的,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有人才的优势,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使命。探索民间泥塑课程在高校的实践之路,是责无旁贷的,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任重而道远。
一、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高等学校的课程种类繁多,因此要想打造一门合格课、精品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就民间泥塑来说,首先要明确它是美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还是公共的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还有技能课与理论课之分。不同性质的课程,他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专业技能课(必修):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课程性质为必修,以技能训练为主。
2.专业技能课(选修):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课程性质为选修,以技能训练为主。
3.专业理论、欣赏课(必修):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课程性质为必修,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
4.专业理论、欣赏课(选修):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课程性质为选修,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
5.公共课(欣赏):授课对象为非美术类学生,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
6.公共课(技能):授课对象为非美术类学生,以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
不难看出课程定位不同,其课程内容相差是很远的。甚至同样是专业技能课,必修和选修的要求也相去甚远。必修课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确定的,凡本专业学生均需学习,学习内容一般倾向于基础性。而选修,一般是有这方面基础和兴趣的,因此难度会稍高一些。如果仅仅考虑技能课,不考虑必修和选修的差异,会导致教学内容不合适,难易程度不合适。因此,要想上好一门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否则后面的内容将无从谈起。
二、要精选教学内容
这里强调的是精选,不是随意“拿来”,精选的依据仍是前文所说的定位。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首要的依据是课程的性质与定位。以专业技能必修课为例,要精选教学内容的话,大致是三个方面:基础理论、基本技法、经典作品图例,其中基本技法是主要部分。基础理论方面也有很多内容,不可能完全搬到课堂上,所以要分出哪一些是必须的,哪一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必须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是必须讲完,并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的。可有可无的,要根据教学时间、学生的兴趣而确定是否进行。而那些不必要的,一定不能出现在课堂上。基本技法也一样,泥塑可能有几十种,甚至更多的技法。哪些是常用的、必需的,哪些是辅助性的,哪些是很少用到的。必需的技法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辅助性的视情况而定。那些很少用到的技法,只能一带而过,点到为止。作品图例是为启发学生准备的,之所以强调经典,也是出于精选的目的,要精选出某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另一种是,它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或者采用了某一种方法。譬如说,某一件泥塑作品,可能它整体不够经典,但在某一种技法的使用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就针对这一特定的技法而言,这一件作品是有代表性的。
那么,如何精选,还要有两个方面的支撑。一是大量的资料,所谓“去粗取精”,首先得有大量的“粗”,才可能选出其中的“精”。这和美术创作是同样的道理,外出写生画大量的速写、拍大量的照片,最终创作出一幅精品画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说一本书就不是精品,也不是说一里路里就没有美景,而是说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对比之下才更容易发现精品。二是要有欣赏鉴别能力,直白地说就是要有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伏尔泰说过:“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当然这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里不再赘述。还有,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各自孤立。有了大量的素材,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仍然不能选出精品。同样,只有一双慧眼,眼前只有可怜的一点东西,那也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
因此,要精选民间泥塑的教学内容,就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搜集整理大量的民间泥塑的资料。在从中精选出常用的技法、经典的作品,以此作为上好民间泥塑课的基础。
三、做好教研与科研
1.教研
教研即教学研究,这里仅指针对民间泥塑课程的教学研究,更倾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技能课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欣赏课有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混合使用,却不能够相互替代。仍以民间泥塑技能课为例,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手段,但是它和教师现场示范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民间泥塑课要做好教学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研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等等。这是前提条件,没有明确的目标,后面的问题将无从谈起。如同走路,教学目标相当于目的地,方法相当于导航提供的多条备选线路,没有目的地或者目的地不明确,再精密的导航也毫无用途。
第二,研究授课对象。授课对象自然是学生,但学生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作为任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里特指对民间泥塑的了解程度和兴趣情况。研究授课对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这就是教学里面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什么样的学生为中心,因什么材施教才是问题的核心。
第三,研究教学方法。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先天不足。观摩他人的教学方法,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但照搬万不可取。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合适,要看教学内容、要看教学目标,也要看授课对象。仅以讲授法为例,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但是,传统方法不等于过时、不等于落后,时至今日讲授法仍是最常用的、适应性最广的方法。泥塑课中,基础理论部分、教学中的难点部分,还是要依靠讲授来阐述清楚的。即便使用播放视频的方法,视频里面的老师,他采用的可能也是讲授法,这是相对的概念。
2.科研
对高等学校来说,科研既可以是专业的工作,也可以是促进教学的手段。对于民间泥塑来说,高校教师可以把它作为研究的方向,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反过来,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扩充教学内容。民间泥塑的研究,既可以是技法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从历史、艺术价值、文化层面去入手,还可以从创新的角度、传承的角度去研究。
以湛江为例,吴川被称为“泥塑之乡”,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传承史。对于吴川泥塑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即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泥塑艺术的演变,对于地方史、艺术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起源,据说和石湾陶瓷有密切关系,是因为石湾有部分掌握陶瓷技艺的居民迁居于此,也把技艺带到了这里。那么,它的渊源就找到了。但是,能在吴川这个地方开花结果,那还有很多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譬如合适的陶泥。有人为的因素,有人带动、有人喜欢等等。再往深刻处去挖掘,既然它起源于石湾在吴川发展了,那它就会既有石湾陶瓷的特点,也带有吴川的痕迹,而且吴川当地的特色会越来越明显。这中间,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我们可以从艺术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挖掘其艺术价值,使其成果直接为艺术繁荣服务。也可以从文化层面去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包含着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此方面的系统研究,其实就是地方那个文化研究。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遗产要保护,文化要传承,前提和基础是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
科研促教学,这也是一个实例。一个讲泥塑的教师,不了解泥塑的历史,不懂其艺术价值,不知其文化内涵,这个课该怎么上?不对家乡的文化有所了解,怎么能激发起学生兴趣?人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自然是学习、研究。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首先是他自己热爱。怎么热爱?因为对它有研究,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热爱。
四、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和实施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要达到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民间泥塑课程往往受到学时总数的限制,可能需要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尤显重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制定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所有老师都明白的道理。因此,这里强调的是可操作的,而不是虚头巴脑或者泛泛而谈的。比如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民间泥塑的基本技法。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需要弄明白,有多少种技法,多少个课时,难度有多大。这些问题不捋清楚,看似很明确的目标,也未必真的能够实现。
重点要说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虚化的地方。对于民间泥塑课,这方面的目标其实也很明确,不外乎关注民间艺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等等,也很容易制定。关键在于后续的工作,那就是授课内容里面有无相关的内容。也就说,这个目标能否达到?上了一节技能课,没有提道劳动人民的智慧,教案里却写了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那就是空话。反过来说,那就是目标太空洞、没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制定目标的时候,是要想清楚的,到底怎么做,在第几节课做。占多长时间。
2.把握重点,合理分配授课时间
时间是有限的,目标不止一个,内容有很多。合理分配时间,主要的依据还是教学目标。几个教学目标里,总有一个是重点,其他的可以点到为止。仍以民间泥塑课的情感教育为例,如果是技能课,情感的方面就是点到即可。在讲技法的时候,讲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讲到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就行。反过来,欣赏课的话,情感方面就要加强,技法方面就可以点到为止。其实,技法也是包含情感的。当初的那些能够巧匠为什么煞费苦心去研究这些技法,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为了表达这些感情,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有,这娴熟的技巧本身就包含着乐观精神、勤劳精神、创新精神等等。所以说,要讲起这一方面,可能一节课,甚至几节课都不够。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合理进行学时分配。
3.虚心接受课堂反馈
课堂效果好不好,并不一定要等学生提出意见,多数的学生可能根本不提什么意见。其实从上课时学生的状态就可以看得出来,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好不好就不言而喻了。这时就要主动分析原因了,是内容引不起大家兴趣,还是难度大听不懂,或是太简单不需要讲,还是讲得太枯燥,等等。分析原因,适当调整,从而保证最佳的课堂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今年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下一届的学生。或者说,教学反思是要经常进行的,教学安排是要不断调整的,不能一成不变。就教师个人成长而言,不断的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
五、探索过程化考核模式
过程化考核,是指将考核贯穿课程始终,而不是依据最后的作品或试卷。最后的作品或者期末的试卷可以反映一定的问题,但绝不是全部。我们以泥塑作业为例,看到一件不像样子的作品,不能一票否决,要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作品不满意,可能是没有掌握基本技法,但也可能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所以,要结合上课的情况,看他是否认真听讲、认真练习而定。反过来,一件像样的作品,或许是这个学生之前基础很好,并非课堂教学效果。试卷回答的话,或许只是他记忆力超人,靠死记硬背得到的分数。
欣赏课也一样,对于问题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要结合上课情况而定。回答不好,或许是这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差,不代表没有想法。对于听得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经常问问题的学生,如果卷面成绩差,那问题可能出在语言文学方面。要做好过程化考核,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二要任课教师切实做好过程记录。老师需要看到学生的成果,也要看到他的进步。九十分的学生勤学的精神很可贵,六十分的学生进步到了七十分,同样可贵,甚至更可贵。这也是学校、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体现,好要知道他为什么好,怎么做好了。不好,也应该帮他找到原因,让其从中受益。
首先是考核方案,明确过程考核中哪一个环节要列入考核、各个环节在考核中的比值,做到科学合理。过程很重要,不代表最后的作业或试卷可以不交。过程考核涉及哪几个方面,分别怎么考核?譬如课堂提问,不可能提问到每一个人,没有被问到的,怎么计算分数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可操作性,过程考核的设计,必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设置多个考核项目,任何一项得分均可计算成绩。还有最后作业和试卷主观题的打分问题,有很大可能因为评分人的主观喜好而影响最终评分,可采取多人打分求平均值的方法,以达到更加公平合理。
然后就是过程记录的问题了,既然是过程考核,那么任课教师就必须认认真真做好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等情况的记录,为过程考核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
还需要说明,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检测,也是对考核方案的检测。道理很简单,课堂提问,全班同学都答不上来,或许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表述有问题或者问题难度过大。作业效果都不理想,既说明学生没有掌握,也说明老师没有教好。同样,如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考核方案有失公允,那说明要不就是方案本身不合理,要不就是没有严格执行方案。
六、锻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现代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打造一门精品课程,离不开一支精品的教师队伍,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如前所述的大量工作,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
科学研究,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研究也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就民间泥塑来说,可能涉及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雕塑)、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知识。一个人的知识再全面,也只能局限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全面的研究需要的是科研团队。
课程一年年开设下去,也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师资力量。一个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七、小结
民间泥塑,是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为民众生活增添了无数的情趣。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密集的教育科研单位,传承弘扬民族艺术,是责无旁贷的。开设相关课程,是传承弘扬传统艺术的有效手段。如何上好相关课程,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在明确课程性质与定位的前提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做好教研和科研,使教学内容科学化、系统化、前沿化。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科学考核,还需要打造一支精品的教学科研团队。总而言之,目前的探索是有益的,未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