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媒介生态视角下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2021-12-24王茜张丽敏赵景辉
王茜 张丽敏 赵景辉
[摘 要] 良好的睡眠不仅利于幼儿健康体格发展,而且对其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的影响,本研究对26381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与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幼儿的睡眠可以分为规范独立、拖延少眠、焦虑抗拒三种类型,分别占33.68%、22.74%、43.58%,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拖延少眠组和焦虑抗拒组的低龄幼儿较多;焦虑抗拒组的男童较多;幼儿电子产品使用的屏幕时间越长,玩电子游戏和观看节目视频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识不当,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的无效陪伴或陪伴缺失均会导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家长应理性认识电子产品的教育意义,高度重视家庭媒介生态与幼儿睡眠质量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合理控制屏幕时间、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加强有效陪伴等塑造良好家庭媒介环境,改善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准确判断幼儿睡眠类别,实施差异化干预,以此提高并保障幼儿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 幼儿睡眠;电子产品使用;家庭媒介生态
一、问题提出
睡眠质量是衡量个体睡眠过程和效果的综合指标,通常分为睡眠持续时长、睡眠过程干扰、睡眠效果以及主观睡眠感受四方面。[1]入睡困难、多梦浅眠等导致的睡眠持续困难、睡醒依旧疲惫等均属睡眠质量差的表现,[2]而低睡眠质量往往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个体焦虑和抑郁情绪产生、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下降及免疫功能下降。[3]对于3~6岁幼儿而言,情绪化、行为控制能力低等因素导致该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目前幼儿睡眠质量已经成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研究均发现有30%左右的幼儿存在睡眠问题;[4][5]我国3~4岁幼儿尤其容易出现睡眠持续时间不足等问题;[6][7]且与西方同辈相比,我国幼儿睡眠质量更低。[8]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睡眠对幼儿的大脑发育、生长激素分泌、健康体格、精神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影响着幼儿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与未来我国的国民素质也有着密切联系。低睡眠质量可能导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给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幼儿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9]3岁幼儿睡眠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其4岁时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10]幼儿睡眠问题还会导致母亲产生抑郁情绪,出现消极的亲子关系,对亲子依恋产生不良影响。[11]可见幼儿睡眠质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差异、电子产品使用、家庭因素、睡眠环境及人口学变量等方面对幼儿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光线、噪音、温度、性别、年龄、是否与他人合床、电子产品使用、家长睡眠习惯、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均会对幼儿睡眠质量产生重要影响。[12][13]20世纪以来儿童的睡眠时长一直在逐年减少,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导致幼儿的睡眠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因素。[14]
媒介生态理论(media ecology theory)由波兹曼(Postman)在196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应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强调媒介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种新的生态,进而对人们的态度、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15]家庭媒介生态(family media ecology)由家庭媒介环境和家长媒介养育行为两部分构成,家庭媒介环境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所接触和使用的电子产品,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则是指家长关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倾向和行为取向。就幼儿而言,巴尔(Barr)于2017年指出家庭是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场所,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主要由家长决定,且家庭媒介生态会对幼儿语言、认知、情绪等多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16][17]
家庭媒介环境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各类电子产品高度融入了家庭环境之中,幼儿与各类电子产品的实际接触会对其睡眠产生影响。[18]过去幼儿电子产品主要使用途径是用电视机等传统电子产品观看节目视频,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可触摸、可移动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度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教育类”应用程序的推陈出新,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进行语音通信、玩电子游戏、阅读、听音乐等活动的频率也不断上升。幼儿日常活动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导致其屏幕时间增加;[19]而屏幕时间过长和屏幕内容不恰當是影响幼儿睡眠的直接因素。[20]在屏幕时间时长方面,睡眠置换双阶段理论将个体入睡前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个体从使用电子产品到上床睡觉为第一阶段,从闭眼入睡到真正进入睡眠为第二阶段,幼儿在睡眠双阶段用的时间越长,睡眠持续时间就越短,进而睡眠质量越差。[21]屏幕光理论和电磁辐射理论均认为电子产品会导致幼儿出现生物节律紊乱。屏幕光理论认为长时间的屏幕光照射会显著延迟个体褪黑素分泌的时间和个体入睡时间,扰乱生物节律,影响睡眠质量;电磁辐射理论认为电磁辐射也会改变个体睡眠结构,延迟褪黑素分泌的时间,导致个体出现睡眠不足等问题。[22][23]在屏幕内容方面,研究发现,与语音通信相比,使用电子产品玩电子游戏对睡眠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进行阅读、听音乐等活动则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24][25][26]另外,唤醒理论指出,情绪是影响个体睡眠的重要因素,如果屏幕内容的吸引力较强且经常出现暴力格斗情节,幼儿可能模仿不良行为,进而使其认知、情绪的攻击性增强,生理与心理唤醒水平升高,出现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27]导致其入睡时难以放松,出现入睡时间延迟等问题。
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家庭媒介生态的塑造起着动态的影响,形成有差异的幼儿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进而影响幼儿睡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已经成了塑造家庭媒介生态的关键因素,但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屏幕时间和屏幕内容方面,较少将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幼儿电子产品使用的影响纳入考虑。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会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塑造不同的家庭媒介生态。[28]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高表明家长会更重视电子产品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越可能创造环境让幼儿在闲暇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而当电子产品被家长当作幼儿的“临时保姆”时,可能导致幼儿屏幕时间过长,[29]可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也是塑造家庭媒介生态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教养与幼儿睡眠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30]家长媒介养育行为体现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行为,因此可能对幼儿的睡眠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许多研究都发现电子产品是影响幼儿睡眠的重要因素,但大部分都只关注到了家庭媒介环境对幼儿睡眠的影响,关于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幼儿睡眠的具体影响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从家庭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考察家庭媒介环境和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幼儿睡眠的影响,以期更系统和完整地分析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的影响路径。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大部分都选择因子分析方法对幼儿睡眠进行连续潜变量的特征化探索,容易忽略各维度在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组合,无法对幼儿睡眠的真实发展情况进行探索。[31]实际上,在一些被广泛分析的社会科学数据中,超过半数的变量都为类别变量。[32]由于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使睡眠的发展因人而异,不同个体、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长、生物节律等都是有所变化的。[33]因此,本研究采用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exploratory latent class analysis)对幼儿睡眠进行潜在特征分类,之后通过多项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索电子产品使用的各指标对幼儿睡眠潜在类别的影响机制,为改善幼儿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2019年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对我国60000多名青少年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广东、广西地区青少年儿童睡眠质量较高,而河南、湖北省等地区青少年儿童睡眠质量较低。我国目前缺乏3~6岁幼儿睡眠质量的大规模调查,但个体的睡眠模式与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睡眠文化是密切关联的,相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儿童睡眠现状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龄前幼儿的睡眠状况。[34]基于此,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以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四省为主要调查区域,对3~6岁幼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变量、幼儿电子产品使用以及幼儿睡眠,问卷均通过网络由家长填写。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381份,其中男童14085人(53.39%)、女童12296人(46.61%),3岁幼儿2947人(11.17%)、4岁幼儿7181人(27.22%)、5岁幼儿8908人(33.77%)、6岁幼儿7345人(27.84%),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均匀。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 人口学变量及幼儿电子产品使用。
本研究收集的人口学变量有:幼儿性别、年龄2项指标。
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本研究从家庭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考察家庭媒介环境和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幼儿睡眠的影响。[35][36]家庭媒介环境方面:屏幕时间时长2题——传统电子产品(如电视机等不可触屏的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长以及智能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等可触屏的电子产品)屏幕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填写);电子产品使用途径1题——通话语音视频、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学习、节目视频、电子游戏、阅读、听音乐(多选题,会=1,不会=0)。家长媒介养育行为方面: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2题——传统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和智能电子产品促進幼儿发展的认可度(单选题,5点计分,从“非常小=1”到“非常大=5”);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1题——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单选题,5点计分,从“从不=1”到“总是=5”)。以上指标均要求家长根据近一周内的具体情况报告。
2. 幼儿睡眠。
本研究采用美国儿童睡眠医学专家欧文斯(Owens)编制的《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测量幼儿睡眠,[37]《儿童睡眠习惯问卷》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儿童睡眠障碍诊断和研究之中,且已被纳入我国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附录。该问卷共33题,分为八个维度,采用3级评分,0分为“不符合”,1分为“有点符合”,2分为“完全符合”。已有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睡眠发起和睡眠持续两方面,[38]我国幼儿的主要睡眠问题是睡眠抵抗、睡眠焦虑,[39]且电子产品使用会对幼儿睡眠持续、入睡潜伏等方面产生影响。[40]因此本次调查选用了睡眠抵抗、睡眠焦虑、睡眠持续、入睡潜伏四维度的12题进行调查,主要包含的条目为睡眠抵抗(拒绝自己的床、要在父母祖辈或兄弟姐妹床上睡觉等)、睡眠焦虑(要在父母房间睡觉、害怕在黑暗中睡觉等)、入睡潜伏(上床后在20分钟后入睡)、睡眠持续(孩子睡得太少、不适量等);以上指标均要求家长根据近一周内的具体情况报告。由于本研究中睡眠抵抗的条目1与另5题呈负相关,考虑将其剔除,剔除后睡眠抵抗Cronbach’s α系数由0.60提升至为0.66;睡眠焦虑Cronbach’s α系数为0.67;睡眠持续Cronbach’s α系数为0.60;各维度Cronbach’s α≥0.6,符合吴明隆提出的内部一致性标准;[41]且与欧文斯(Owens1997年)[42]、李生慧(2007年)[43]、刘志军(2016年)[44]等人研究中报告的信度基本一致。另外,由于入睡潜伏维度仅一题故不报告Cronbach’s α系数。
(三)研究过程
滚雪球抽样法是指将问卷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个体目标后,经过这些个体进行同伴推荐和再推荐来收取数据的方法,该抽样方法具有精确度高、针对性强等优势,有重要应用价值。[45]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通过滚雪球抽样法扩大研究范围,将电子问卷发放给符合目标条件的教师、园长,再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发放给家长。在电子问卷中我们通过指导语向家长讲解填写要求,请家长根据孩子一星期内的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和睡眠表现如实填写,问卷在一周内回收完毕。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首先使用Mplus 8.0对幼儿睡眠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之后通过SPSS 22.0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口学变量和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不同睡眠潜在类别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睡眠的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
为探究幼儿睡眠的类型特征,本研究首先根据答题条目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从潜在类别数目为1的基准模型开始,逐步增加潜在类别数目,逐一检验每一个模型的适配性,选出最佳模型。[46]类别个数筛选的模型适配指标主要包含AIC指数、BIC指数、aBIC指数、LMR指数、BLRT指数及Entropy指数,其中,AIC、BIC、aBIC值越小表明模型拟合越好;LMR、BLRT的P值显著表明k类别模型的拟合要显著优于k-1类别;Entropy指数越接近1则表明分类越精确。[47]抽取1—5个类别的拟合指数进行模型比较,各类别模型参数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随着分类数目的增多,信息指数AIC、BIC以及aBIC均出现单调递增,此时参考BIC值拐点进行模型选择。可见BIC值在3~5类别间变化较小,表明3类别为BIC值下降拐点;[48]且3类别时的Entropy值最高,LMR、BLRT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综合考虑后,选择3类别为最优模型。另外,3类别中的儿童(行)归属于每个潜在类别的平均概率(列)从86.9%到89.9%(见表3);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获得3个潜在类别在11个条目上的应答概率图(见图1)。
可见类别一(C1)除“睡眠不适量”“睡眠时间不均”外,其他条目的条件概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类,根据其得分特征可以定义为“规范独立组”,这类幼儿占总样本数量的33.68%。类别二(C2)在“入睡潜伏”和“睡眠太少”上的条件概率高于其他两类,根据其得分特征可以定义为“拖延少眠组”,这类幼儿占总样本数量的22.74%。类别三(C3)在“拒绝自己的床”“要在父母祖辈或同辈床上睡觉”“要在父母房间睡觉”“害怕独自睡觉”“害怕在黑暗中睡觉”等条目上均处于条件概率最高值,根据其得分特征可以定义为“焦虑抗拒组”,这类幼儿占总样本数量的43.58%。
(二)性别、年龄对幼儿睡眠潜在类别的影响
为在潜在类别分析的结果上进一步探讨幼儿睡眠的人口学特性,接下来以睡眠潜在类别为因变量,性别(女孩为对照组)、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规范独立组”为参考类别,分析得出Odd Ratio系数(结果见表4),可见性别是“焦虑抗拒组”幼儿睡眠问题的预测变量,年龄是“拖延少眠组”和“焦虑抗拒组”幼儿睡眠问题的预测变量。具体而言,在性别上,“焦虑抗拒组”与“规范独立组”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OR系数表明“焦虑抗拒组”的男童数量是女童数量的1.079倍,可见男童是“焦虑抗拒组”的主要群体。在年龄上,“拖延少眠组”和“焦虑抗拒组”均与“规范独立组”的幼儿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OR系数表明幼儿年龄每增长一岁,属于“拖延少眠组”的比例就下降17.9%,属于“焦虑抗拒组”的比例就下降28.7%,可见低龄幼儿是“焦虑抗拒组”和“拖延少眠组”的主要群体。
(三)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潜在类别的影响
1. 幼儿睡眠潜在类别在电子产品使用上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对幼儿睡眠潜在类别与屏幕时间时长、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以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在家庭媒介环境方面,“拖延少眠组”的传統及智能电子产品屏幕时长最长,平均时长分别为2.522小时、1.957小时,且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观看节目视频和玩电子游戏的频率最高,平均得分分别为0.802、0.371。而“规范独立组”使用电子产品进行语音视频、知识学习、阅读和听音乐的频率最高。在家长媒介养育行为方面,“拖延少眠组”家长对传统、智能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最高,平均得分为2.810与2.979,“焦虑抗拒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最高,平均得分为2.868。
2. 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对睡眠潜在类别的影响。
以幼儿睡眠潜在类别为因变量,屏幕时间时长、电子产品使用途径(“不会使用该途径”为对照组)、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以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将性别(女孩为参照组)、年龄(6岁为参照组)作为控制变量纳入该模型之中,以“规范独立组”为参考类别,分析得出Odd Ratio系数。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就“拖延少眠组”而言,屏幕时间时长与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是该组幼儿睡眠问题的预测变量,OR系数显示“拖延少眠组”与“规范独立组”在屏幕时间时长、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方面差异显著。幼儿传统、智能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过长以及电子游戏、节目视频活动频率过高会导致该组幼儿出现睡眠问题,且该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过低也容易导致该组幼儿出现睡眠问题。
就“焦虑抗拒组”而言,屏幕时间时长、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以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是“焦虑抗拒组”幼儿睡眠问题的预测变量,OR系数显示“焦虑抗拒组”与“规范独立组”在屏幕时间时长、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以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方面差异显著。幼儿的传统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越长、玩电子游戏和观看节目视频频率越高越容易导致该组幼儿出现睡眠问题,家长对传统电子产品认可度越低、对智能电子产品认可度越高以及该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越高越容易导致该组幼儿出现睡眠问题。
四、讨论
近十年左右,我国幼儿睡眠质量显著下降,[49]可见我国幼儿睡眠质量问题存在已久,且有变得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我国家庭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化有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功能和种类快速增加的电子产品侵袭家庭空间,与家庭生活高度融合,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大幅增加,且多种类、可移动智能电子产品使得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更加不可控制,此时不健康的家庭媒介环境会使得幼儿屏幕时间过长,形成不良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进而导致睡眠抵抗、入睡潜伏、睡眠焦虑等睡眠问题出现;另外,各种“教育类”应用程序或“教育类”电子产品的出现改变着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和亲子互动形式,不良的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如对电子产品的教育意义的认识不当或缺少亲子陪伴都会引发幼儿恐惧、焦虑情绪,导致幼儿出现睡眠抵抗与睡眠焦虑等睡眠问题。
(一)幼儿睡眠的潜在类别及年龄、性别的影响
通过对幼儿睡眠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发现幼儿在睡眠问题各条目的表现上存在明显的类别特征,“焦虑抗拒组”的幼儿存在较严重的睡眠焦虑与睡眠抵抗问题及中度的入睡潜伏、睡眠持续问题。“拖延少眠组”的幼儿存在较严重的入睡潜伏、睡眠持续问题以及中度睡眠焦虑、睡眠抵抗问题。“规范独立组”的幼儿在“睡眠不适量”“睡眠时间不均”条目上有较高的条件概率,但“睡得太少”条目上条件概率最低,说明该组幼儿整体睡眠处于较健康的状态。具体而言,“焦虑抗拒组”占总样本量比重较高,为43.58%,“规范独立组”占33.68%,“拖延少眠组”占22.74%,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超半数幼儿存在睡眠焦虑、睡眠持续等问题,与我国近年相关研究中报告的比例基本一致。[50]
结合人口学变量分析发现,在年龄方面,属于“拖延少眠组”和“焦虑抗拒组”的低龄幼儿数量均显著高于“规范独立组”,低龄幼儿是“拖延少眠组”和“焦虑抗拒组”的主要群体。这说明年龄偏低的幼儿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与以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1]这可能与低龄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睡眠节律尚未稳定等因素有关,睡眠过程中肢体抽动等问题使低龄幼儿容易出现轻微觉醒,也更难完成重新进入浅睡眠的过渡,从而引发睡眠问题。[52]
在性别方面,“焦虑抗拒组”与“规范独立组”幼儿之间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童是“焦虑抗拒组”的主要群体,这说明男童更容易出现睡眠焦虑和不良就寝习惯等问题,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3]这可能与男童、女童间的气质差异有关,研究发现,与女童相比,男童自我调节和顺从水平更低,外化行为如多动水平更高,更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且活泼好动、喜好刺激性游戏等,都可能引发睡眠焦虑和睡眠抵抗等问题。[54]
(二)家庭媒介环境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家庭媒介环境是影响幼儿睡眠的重要因素,合理控制屏幕时间时长和科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有利于减少蓝光和电子辐射对幼儿睡眠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就寝习惯,提升幼儿的睡眠质量。
1. 屏幕时间时长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在屏幕时间时长方面,本研究发现幼儿使用传统电子产品与智能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睡眠问题。“焦虑抗拒组”和“拖延少眠组”幼儿均存在传统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较长的现象,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5]智能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间过长会导致“拖延少眠组”幼儿出现入睡潜伏和睡眠时长过短问题;该发现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6]另外,“规范独立组”的电子产品屏幕时间时长均值处于三组最低,可见屏幕时间越短的幼儿越能够拥有健康的睡眠,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7]
首先,“焦虑抗拒组”和“拖延少眠组”幼儿均存在传统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过长的现象,这可能是我国特有的集体主义文化环境导致的。合睡是我国3~6岁幼儿睡床的主要方式,且共同看电视成为大部分家庭睡前的传统休闲活动,这些因素不仅会延长幼儿传统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还可能导致幼儿难以养成固定的就寝习惯。[58]另外电子产品的高普及率也可能使家庭媒介环境发生改变,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增加,进而使屏幕时间延长。
其次,传统电子产品屏幕时间较长会导致多种睡眠问题的出现,依据唤醒理论,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屏幕内容易使幼儿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幼儿出现睡眠抗拒,入睡时间不断延迟,进而导致真正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置换双阶段理论指出屏幕时间延长使幼儿的睡眠时间被剥夺,不仅推迟了幼儿上床睡觉的时间,幼儿闭眼后到真正入睡的潜伏时间也不断增加,幼儿可能因睡眠置换双阶段时长增加而出现入睡潜伏以及睡眠持续问题。[59]
最后,依据屏幕光理论可知电子产品的蓝光和电子辐射也可能是导致“拖延少眠组”幼儿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性不断增加,幼儿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间越长,暴露在屏幕蓝光和电子辐射前的频率也越高,而电子屏幕的蓝光会使大脑的褪黑素分泌减少,造成幼儿入睡时间推迟。[60]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与睡前阅读纸质书相比,用平板电脑阅读电子书会导致大脑的慢波活动峰值推迟30分钟,进而推迟个体入睡时间。[61]
2. 电子产品使用途径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在电子产品使用途径方面,本研究发现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和观看节目视频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焦虑抗拒组”和“拖延少眠组”的幼儿均存在高频率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游戏和观看节目视频的现象,该发现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2]相比之下,“规范独立组”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进行语音视频、知识学习、阅读和听音乐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组,观看节目视频和玩游戏的频率低于其他两组。
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与电子游戏及节目视频的屏幕内容特征有关。随着家庭媒介环境中电子产品数量增加,幼儿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途径也更加丰富,尤其是电子游戏及节目视频这类活动因娱乐性强而广受幼儿喜爱。电子游戏及节目视频中具有较强刺激性和吸引力的屏幕内容会导致幼儿情绪卷入程度过高,睡意减少,睡眠REM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缩短,进而导致幼儿睡眠过程中易觉醒、睡眠持续时间短。[63]另外,节目视频、电子游戏中出现的暴力格斗内容可能被幼儿模仿,增加幼儿就寝时的对立与抵抗,[64]而且暴力内容还可能引發幼儿的恐惧、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幼儿睡眠焦虑水平增加和害怕独自就寝。
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及节目视频这类活动的特点也可能是导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缺乏规则、非结构化、不规律性是节目视频与电子游戏这类休闲娱乐活动的典型特征。长时间进行该类娱乐活动容易导致幼儿因缺乏明确的结束时间点而形成不良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不断延长屏幕时间与入睡潜伏时间进而导致幼儿睡眠时长缩短。[65]而与之相比,学习、阅读与听音乐这类活动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比较规律可控,且幼儿情绪卷入的频度和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幼儿入睡时间能得到基本保障。这也说明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对幼儿睡眠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甚至可能产生辅助睡眠的作用,如有研究发现睡前听音乐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入睡并维持更长的睡眠时间。[66][67]
(三)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影响着幼儿的睡眠质量,家长客观认识电子产品具有的教育意义和加强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有效陪伴均有利于良好家庭媒介生态的形成,可对幼儿睡眠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 家长关于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在家长对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认可度方面,本研究发现,家长对传统电子产品的认可度越低、对智能电子产品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本研究中“拖延少眠组”和“规范独立组”的家长关于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基本一致。与之相比,“焦虑抗拒组”的家长对智能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更高,且对传统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更低。
家长对不同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是影响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和幼儿睡眠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焦虑抗拒组”家长对智能电子产品的认可度高,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和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机会可能增加。尽管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的交互性强,能为幼儿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多通道信息,但幼儿接触智能电子产品的频率与时长不断增加也易使幼儿的注意力更难集中。[68][69]且智能电子产品屏幕小、便携性和移动性强等特点不仅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出现沉迷节目视频和电子游戏的问题;恐怖、暴力等屏幕内容还可能引发幼儿的恐惧、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幼儿睡眠焦虑水平增加,害怕独自就寝。与智能电子产品相比,电视机等传统电子产品不仅有利于家长筛选屏幕内容,减少幼儿与不良屏幕内容的接触,还有利于控制幼儿的屏幕时间时长。
另外,结合“焦虑抗拒组”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途径来看,尽管该组家长对传统电子产品促进幼儿发展的认可度低,但该组幼儿传统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间时长显著高于“规范独立组”,且屏幕时间使用主要是观看节目视频与玩电子游戏。这可能与较少有幼儿拥有独立手机,但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独立操作家中的电视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焦虑抗拒组”家长尽管不认同传统电子产品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意义,但依旧会选择通过传统电子产品让幼儿观看节目视频来度过闲暇时间,此时家长忽视了屏幕时间时长的控制和屏幕内容的筛选,不良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和暴力格斗类屏幕内容均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睡眠抵抗与睡眠焦虑。
2. 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对幼儿睡眠的影响。
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是其养育态度的一种表现,此时家长无效陪伴或陪伴缺失都会对幼儿情绪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70]本研究发现家长的陪伴会对幼儿的睡眠产生复杂的影响,家长的有效陪伴是影响幼儿睡眠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焦虑抗拒组”的家长陪伴频率最高,“规范独立组”的家长陪伴频率处于中等水平,而“拖延少眠组”的家长陪伴频率最低。
尽管“焦虑抗拒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最高,但结合前文可知该组幼儿主要的电子产品使用途径为玩电子游戏和看节目视频。此类高娱乐性、强吸引力的活动容易使家长的注意力被屏幕内容吸引,回应幼儿互动需求的敏感性下降,亲子互动的频率减少,此时的家长陪伴为无效陪伴。家长的分心和反应迟钝也不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导致幼儿焦虑情绪和社会交往退缩行为出现,引起睡眠抵抗与睡眠焦虑等问题。[71]与“焦虑抗拒组”家长相反的是,“拖延少眠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处于最低水平,且该组幼儿的屏幕时间时长均值居三组最高,这表明该组幼儿存在长时间单独使用电子产品玩电子游戏或看节目视频的现象。在家长陪伴缺失的情况下,幼儿可能更容易沉迷在电子游戏与视频节目之中,屏幕时间时长也更难控制,进而导致幼儿睡眠时长缩短。由此可见,家长的无效陪伴和缺失陪伴均不利于提升幼儿睡眠质量。
与其他两组相比,尽管“规范独立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家长陪伴频率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有限的屏幕时间内该组家长会有意识地对幼儿的屏幕内容进行选择,不仅含有互动交流,且注重幼儿艺术、阅读、学习等多方面的培养,可见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不会造成较大损害。
五、教育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与发现,家长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媒介生态与幼儿睡眠质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优化家庭媒介环境,改善家长媒介养育行为,塑造健康家庭媒介生态以提升幼儿睡眠质量,本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自评幼儿睡眠类别,实施差异化干预,养成健康规律的睡眠习惯
目前我国幼儿存在较普遍的睡眠质量问题,且存在显著类別特征,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因此幼儿睡眠问题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家长可使用我国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附录中的“3~5岁儿童睡眠评估问卷”自行对幼儿的睡眠进行评估,针对幼儿睡眠表现出的特点判断其所属类别,并实施差异化干预。对于“拖延少眠组”幼儿,家长可尝试与幼儿设计执行睡前与起床活动程序,如刷牙、阅读、听音乐等,当幼儿按程序完成活动后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幼儿及时就寝的行为,引导幼儿养成规律作息。对于“焦虑抗拒组”幼儿,家长应鼓励幼儿学会在安静的环境下自我安抚入睡,适度减少对幼儿就寝的关注,不采用抱、拍等哄睡方式,逐渐消退其就寝阻抗行为和强化其自主入睡行为。
(二)合理控制屏幕时间,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塑造良好家庭媒介环境
本研究发现我国幼儿日均屏幕时间时长普遍高于2 h,超出澳大利亚《身体活动与久坐指南》(0~5岁)、美国儿科协会《儿童媒介使用指导建议》以及我国《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提出的幼儿日均屏幕时间应在1h以内的标准。屏幕时间过长和过于娱乐化的屏幕内容都是导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的重要因素,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产生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对幼儿的屏幕时间时长及电子产品使用途径进行合理控制。在屏幕时间时长方面,家长应与幼儿共同制定执行个性化的电子产品使用计划,养成健康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保证幼儿每天拥有充足睡眠;家长还可通过游戏、户外运动等方式转移幼儿对节目视频、电子游戏的注意;另外家长应尽量避免电子产品进入卧室,减少幼儿睡前与电子产品的接触,减少睡眠环境中的屏幕蓝光和电子辐射,为幼儿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在电子产品使用途径方面,家长应认识到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活动容易导致幼儿养成不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家长应引导幼儿减少使用电子产品观看节目视频和玩电子游戏的频率,增加阅读与听音乐等活动的频率。
(三)认识电子产品的教育意义,加强有效陪伴,改善家长媒介养育行为
首先,家长应理性甄别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的意义,树立健康的电子产品使用观念,改善家长媒介养育行为,使电子产品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尽管智能电子产品能通过线上教育多方面、多通道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幼儿艺术、阅读、学习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其便携性和移动性强等特点可能导致家长难对屏幕内容把关;而传统电子产品的使用区域、时间可控性更高,家长能选择健康益智、有教育意义的优质屏幕内容。其次,家长应该意识到有效亲子陪伴是促进电子产品实现教育意义的必要措施。使用电子产品时,幼儿与家长及时互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屏幕教育内容,促进其语言、认知的发展,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幼儿电子产品使用中,适当地就屏幕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幼儿思考,并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对不良屏幕内容进行批判性评价来提升幼儿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参考文献:
[1]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等.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37-1547.
[2]FRANKEL B L, COURSEY R D, BUCHBINDER R, et al. Recorded and reported sleep in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6,33(5):615-623.
[3][38]JENNI O G, O’CONNOR B B. Children’s sleep: an interplay between culture and biology[J]. Pediatrics,2005(115):204-216.
[4]QUACH J, HISCOCK H, CANTERFORD L, et al. Outcomes of child sleep problems over the school-transition period: Australian population longitudinal study[J]. Pediatrics,2009,123(5):1287-1292.
[5]SADEH A V I, MINDELL J A, LUEDTKE K, et al. Sleep and sleep ecology in the first 3 years:a web-based study[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09,18(1):60-73.
[6][37][42]OWENS?鄄STIVELY J, FRANK N, SMITH A, et al. Child temperament, parenting discipline style and daytime behavior in childhood sleep disord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7,18(5):314-321.
[7]WILLIAMSON A A, MINDELL J A, HISCOCK H, et al. Child sleep behaviors and sleep problems from infancy to school?鄄age[J]. Sleep Medicine,2019(03):5-8.
[8][39][44] LIU Z, WANG G, GENG L, et al. Sleep pattern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Chinese urban kindergarten children[J].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2016,14(1):100-117.
[9]沈曉明.儿童睡眠与睡眠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2-37.
[10]TROXEL W M, TRENTACOSTA C J, FORBES E E, et al. Negative emotionality moderates associations among attachment, toddler sleep and later problem behavior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3,27(1):127.
[11]BATHORY E, TOMOPOULOS S. Sleep regulation, 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 sleep duration and patterns and sleep hygiene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鄄age children[J]. Current Problems in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ealth Care,2017,47(2):29-42.
[14]GARRISON M M, CHRISTAKIS D A. The impact of a healthy media use intervention on sleep in preschool children[J]. Pediatrics,2012,130(3):492-499.
[15]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18-21.
[16][28][36] BARR R. Growing up in the digital age: early learning and family media ecolog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9,28(4):341-346.
[17][70]BARR R, NICHOLS L D. Media exposure during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M]. Dordrecht: Springer,2016:1-24,173-226.
[18]劉丹凌,赵娟娟.对媒介化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4,37(04):101-105.
[19]张燕.北京市城市幼儿生活状态调查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2006(02):23-27.
[20][22]ORZECH K M, GRANDNER M A, ROANE B M, et al. Digital media use in the 2 h before bedtime is associated with sleep variabl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43-50.
[21][59]EXELMANS L, VAN D, BULCK J. Bedtime, shuteye time and electronic media:sleep displacement is a two?鄄step process[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17,26(3):364-370.
[23][27][40][60]陈庆伟,汝涛涛,罗雪,等.电子媒体使用对睡眠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1):70-82.
[24]DWORAK M, SCHIERL T, BRUNS T, et al. Impact of singular excessive computer game and television exposure on sleep patterns and memory performance of school?鄄aged children[J]. Pediatrics,2007,120(5):978-985.
[25][66]FIELD T. Music enhances sleep in preschool childre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999,150(1):65-68.
[26][67]BROWN S J, RHEE K E, GAHAGAN S. Reading at bedtime associated with longer nighttime sleep in Latino preschoolers[J]. Clinical Pediatrics,2016,55(6):525-531.
[29]陆姬秋.大众传媒挟裹下:儿童成长忧思录[J].社会观察,2009(06):37-39.
[30]王广海,吴冉,邓玉娇,等.重视家庭教养与婴儿睡眠的关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8,6(01):1-6.
[31][47]张洁婷,焦璨,张敏强.潜在类别分析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12):1991-1998.
[32][46]CLOGG C C. Some latent structure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likert?鄄type data[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79,8(4):287-301.
[33]法伯.法伯睡眠宝典:如何顺利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M].戴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3-17.
[34]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EB/OL].(2019-03-21)[2021-06-11].https://www.derucci.com/show/web/viewer.html?file=../../upload/file/201903/b8b6a99f-74c7-44b6-bcc3-a4541c957efd.pdf
[35]LAURICELLA A R, WARTELLA E, RIDEOUT V J. Young children’s screen time: The complex role of parent and child factor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36):11-17.
[4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43]李生慧,金星明,沈晓明,等.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制定及测量性能考核[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03):176-180.
[45]米子川,聂瑞华.大数据下非概率抽样方法的应用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6(04):11-12.
[48]王孟成.潜变量建模与Mplus应用(进阶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3-15.
[49]何宏灵,张大维,李芬,等.西安市3岁儿童行为问题11年前后变化情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2):379-382.
[50]金岚,樊路,彭美琳,等.合肥市856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分析[J].安徽医学,2020,41(03):346-349.
[51]GREGORY A M, O’CONNOR T G. Sleep problems in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2, 41(8):964-971.
[52]陈灏健,诸澎伟,谢娟娟.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06):489-490.
[53]CONWAY A, MILLER A L, MODREK A. Testing reciprocal links between trouble getting to sleep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nd bedtime resistance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toddlers[J].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17,48(4):678-689.
[54]O’BRIEN L M, IVANENKO A, CRABTREE V M L, et al. Sleep disturbance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 Pediatric research,2003,54(2):237-243.
[55]OWENS J, MAXIM R, MCGUINN M, et al. Television?鄄viewing habits and sleep disturbance in school children[J]. Pediatrics,1999,104(3):1-8.
[56]CHEUNG C H M, BEDFORD R, DE URABAIN I R S, et al. Daily touchscreen use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leep and delayed sleep onset[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7.
[57]CESPEDES E M, GILLMAN M W, KLEINMAN K, et al. Television viewing, bedroom television and sleep duration from infancy to mid?鄄childhood[J]. Pediatrics,2014,133(5):1163-1171.
[58]王廣海.我国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影响因素及行为干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14-46.
[61]GR?覫NIL J, BYRKJEDAL I K, BJORVATN B, et al. Reading from an iPad or from a book in bed: the impact on human sleep.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Sleep Medicine, 2016:86-92.
[62]VAN DEN BULCK J. Television viewing, computer game playing, and Internet use and self?鄄reported time to bed and time out of bed in secondary?鄄school children[J]. Sleep,2004,27(1):101-104.
[63]HIGUCHI S, MOTOHASHI Y, LIU Y, et al. Effects of playing a computer game using a bright display on presleep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sleep latency, slow wave sleep and REM sleep[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05,14(3):267-273.
[64]孙爱琴.儿童早期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及其关键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31-37.
[65]THOMPSON D A, CHRISTAKIS D A.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levision viewing and irregular sleep schedules among children less than 3 years of age[J]. Pediatrics, 2005, 116(4):851-856.
[68]ZIMMERMAN F J, CHRISTAKIS D A. Associations between content types of early media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attentional problems[J]. Pediatrics,2007,120(5):986-992.
[69]楊晓辉,王振宏,朱莉琪.促进低龄儿童发展的电子媒体使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6(11):24-37.
[71]KIRKORIAN H L, PEMPEK T A, MURPHY L A, et al. The impact of background television on parent?鄄child interac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09,80(5):1350-1359.
Effects of Electronic Devices Us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Media Ecology: Latent Class Analysis Based on 26381 Samples in China
Xi Wang,1 Limin Zhang,2 Jinghui Zhao2
(1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Sleep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brain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devices us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media ecology, 26381 pre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tandard independent group, delay insomnia group, anxiety resistance group. The proportions of the three groups are 33.68%, 22.74% and 43.58% respectively. There are more 3-5 years old children belonging to delay insomnia group and anxiety resistance group, and more boys belonging to anxiety resistance group. The longer the screen time,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and watching programs and videos, preschool children will be more likely to have sleep problems. Parents’ un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effective companionship or lack of companionship when preschool children use electronic devices will also lead to sleep problems. Based on the results, parents ne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dia ecology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quality, identify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category through scale and implement different intervention. Parents should create a good home media environment through reasonable control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creen time and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use electronic devices scientifically. Parents also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lectronic devices rationally and strengthen effective companionship to improve parental own media behavior.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s sleep, electronic devices use, family media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