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场也是一场文旅
2021-12-24何菲
何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市情感作家,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一早睡眼惺忪地奔向离家3千米外的菜场,这让人有点小兴奋。我特地戴了顶帽子,遮一下前一晚被睡扁的头发。那天,我应某上海本土官媒邀约,在临时换装“Prada”的“乌中市集”做一场直播。那是“Prada菜场”快闪活动的最后一天。
在“Prada菜场”对面下车时,一股久违的菜场气味扑面而来,正好缓缓开来一辆洒水车,为防止溅一身水,我立刻逃到旁边的弄堂里。弄堂是有年头的,短短二三十米,相对三两个门洞,气息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上午9点多,“Prada菜场”里已人头攒动,一半买菜的,一半拍照打卡的,据说这个时间段,买菜的人占比最高,10点以后,就是打卡者的天下,因为那时将有“Prada”纸袋发放。菜场里穿长衫的大叔、穿旗袍的大姐,还有各种造型的潮人们早已占据了拍照热门位。这让人有点恍惚,仿佛来的不是菜场,而是影视剧取景地。
直播持续了45分钟左右,是当天主流官媒的唯一一场直播。待我们离开时,源源不断的时尚男女涌进菜场。他们看上去兴奋非常。据了解,平时日均交易量800~1 000笔的“乌中市集”在此次活动开始之后,每天交易量达到3 000笔,国庆期间最高达到3 500笔。
友人肖俊感慨,作为一个从事副食品行业的管理者,这一生亲历了上海副食品行业改革、开放、发展全过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会过告别短缺经济引起的社会阵痛,同时也经历了1999年“马路菜场”拆违入室工程,又到了1.0版标准化菜场变化,再到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场的改造,支付方式的多渠道,在发展中将传统的管理提升至标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菜市场的管理能级。
小菜场,大时代,菜篮子里看形势。“乌中市集”我之前时常经过,但从来没想过要进去逛逛。在我感觉里,它是十分古早和传统的,没有风格是它最大的风格。况且离我家有3千米,没有在这里买菜的理由。不知不觉中,这座过去脏、乱、差的菜场蝶变成有调性的氛围地,成为都市人的休闲打卡地,既是质变,也是一种美好业态的升级迭代和悄然回归。
那次逛菜场的动因是“Prada”,但近距离接触后我发现,哪怕没有这次联名快闪活动,经过改造后的“乌中市集”如今的可逛度也可圈可点。第一,它是有历史、有气味、有温度的;第二,它做成了贴近当下人们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的一种业态,有浓郁的
海派市井情调的呈现,既复古又新派。它坐落于市中心矜贵区域,菜价却平实有良心,这就不是一场秀,而是成为让眼光比生活高一点点的平凡人的情趣。这也提醒了我,不仅建筑可阅读,菜场也能阅读。逛菜场或许也能成为一场小小的文旅。
菜場是上海的里子,最烟火气的所在,勾连着过去和当下,在相当长时期内常常是蓬头垢面、修饰很少甚至不加修饰的,却是一个能够窥探一座城市软实力和故事感的窗口。如果城市是一件衣服,它就是针脚、滚边,不起眼,却是品质和价值的明证。
“Prada菜场”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也说明那些乍一看反差强烈,仔细想想又有内在逻辑自洽的东西,往往会引发极大的关注。它此番并未与商超和高端业态合作,而是与菜场这种最接地气的业态去联手;它选择的位置不是在陆家嘴、北外滩、大虹桥这类门面地段,而选择在“最上海”的乌鲁木齐路,如此碰撞出的反差性、异质感和新闻力度不失为一种行为艺术。它给菜场增添了风情。
走出这个喧闹路口,一个转弯,气氛又恢复到宁谧舒泰。是的,这里是衡复风貌区,昔日的法租界核心,今日亦是最顶流的街区之一,毗邻淮海中路和美国领事馆。这一带高墙浓荫,庭院深深又语焉不详,不是富在外,而是贵在内。
小时候有时周末我会和父亲去菜场买菜。我不大乐意去菜场,但爸爸却很乐于带着我,总是额外买些零食给我作为犒劳。买菜活动是我们爷俩的一次小小的出游。如今爸爸70多岁了,妈妈运用各种APP买一部分生鲜食物,爸爸依旧习惯于每日去家门口中等规模的超市和品牌生鲜店转转,买些蔬菜、鱼虾。我总觉得老年人脚头散(上海话,意为“东走西走,待不住”)是好事,锻炼身体,调节心情。但凡回娘家,我依然爱跟着爸爸去买菜,买鲜活的草虾、阳光玫瑰葡萄,那都是我爱吃的东西。从小区正门出,侧门进,短短的路线,却依旧是一次小小的出游。
说实话,我已经多年没正经去菜场买过菜了。大城市里人们能买菜的渠道和场所太多,有了多维度的细分。如今想来,混杂着各种气味的菜场人声嘈杂,剁肉宰鱼的市井声此起彼伏,修拉链、配钥匙的铺子永远是一种必需的存在。摊主在自己的方寸之地游刃有余,顾客左顾右盼,地面湿滑,环境逼仄,但是大包小包拎着食材往家里走的时候,没有星辰大海的浪漫,只有鸡鸭鱼肉的踏实,这种平实的幸福也是无从类比、无法言喻的。
我去过的最大的菜场是韩国济州岛的东门市场。它的出口就有十几个,停车场有好几层,面积之大,足以在里面逛上一整天。周围配套的小吃街、咖啡馆密密匝匝。东门市场里食物无所不有,主打海鲜,还有手伴、特产、海鲜烤肉现场加工堂吃店和“三无”品牌服装店等等。海鲜区域每个摊位前都有银光闪闪如大刀一般的带鱼,神气活现,新鲜无比,那种体量和光泽度,让人见识了何为大刀阔斧,何为大开大合。还有各种奇怪的鱼类、农副产品和药材。
日本的东京筑地市场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是著名的鱼市,有金枪鱼拍卖,场外市场则是各类美食聚集地。
在巴黎的菜市场,我看到许多方整的牛轧糖坯等待切块出售。牛轧糖是糖果门类中不得不提的重要分支,起源于法国,其特殊原料不是坚果,不是牛奶,而是卵蛋白。在那儿我有幸观赏了牛轧糖的制作。一连串复杂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最重要的手工就是搅拌,再搅拌。
对那些制糖匠人来说,当手艺不是长在手上,而是长在心里时,任何旁人眼里的艰苦都轻如鸿毛。
去过不少国内菜场。大连菜场普遍大而整洁,屋顶高阔,这与这座城市的历史习俗有关,菜场里也有卖南北货、小商品、服装鞋帽甚至秋裤的;浙江青田是著名的侨乡,它的菜场里可以用美元、欧元按当日牌价结算;广东的许多菜场是一楼卖海鲜,二楼卖烧腊,三楼卖熬制凉茶的中草药和鲜花;台北上引水产则是著名的鱼市场,可以直接买了鱼、虾、蟹、贝在此料理,现场大快朵颐;而全国海鲜界的天花板,则在我的祖籍地宁波的张斌桥菜市场,海鲜们的生猛灵动,直接把氛围拉到顶点。
曾与闺蜜去过她家附近、武夷路304号的原美加乐菜场。那个菜场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那里曾是上海第一泵厂,泵厂停业后厂房被改建成美加乐菜场,运营至2019年初,美加乐菜场歇业改建。与隔壁武夷路320弄(原江苏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一起升级改造,华丽转身,成为休闲娱乐市民街区,命名为“武夷MIX320”。项目保留了农贸市场的民生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厂房构造和街区格局。通过设计赋能,让潮流生活与日常烟火得以共生。买完菜,喝杯咖啡,带束玫瑰,再带本书,城市空间就活化了,成为有着沉浸式体验的城市里弄活动空间。
在菜场逛一圈,不仅能勾起口腹之欲,也能让人萌发出对生活的爱意。古龙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小菜场的最大价值不只是买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艰辛。它是大都市最传统的社区社交平台,滋养街坊邻里的温情,最抚凡人心。失恋了,郁闷了,无聊了,别忘了城市中还有一个质朴温暖又毫不起眼的所在: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