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国际MOOC研究趋势分析

2021-12-24简婕马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趋势

简婕 马萍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6—2019年国际MOOC文献的系统回顾,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际MOOC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将研究前沿归纳为“技术及资源的建设”“学习者特征分析”“MOOC课程优化”和“学习社区的构建”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国际MOOC研究前沿的结论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后疫情时代教育新生态的特点展望了国际MOOC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MOOC;历时态研究;研究前沿;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4-0085-04

●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数据合集作为文献来源,将检索主题设置为“MOOC”或其他形式的表述。为了研究样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献类型选择论文、会议论文和期刊评论,学科范围限定为“教育学”,时间跨度为“2016—2019年”。按以上条件筛选后共得到870篇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文献样本。Boyack和Klavan认为共被引分析可以用来反映某个领域的研究前沿,这是因为对文献共被引进行聚类,可以挖掘相似文献的共同主题。[1]故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生成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呈现国际MOOC研究的前沿。

● 研究结果

将研究的时间区间设置为“1年”,分析项目为“Reference”,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50”,裁剪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聚类时选择“关键词聚类”,运用对数似然率(LLR)算法提取聚类标签词,得到共被引知识图谱,其中包括141个节点、246条连线,Mod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的值均大于0.5,表明聚类是合理的。

共被引知识图谱中每个聚类的标签是用其所包含的关键词中对数似然率最大的关键词来命名的,而没有将其他关键词考虑进去。为了更全面地概括该聚类所标识的研究内容,笔者将每个聚类的前四个高频术语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如下表)。

结合共被引知识图谱中每个聚类所包含的高频术语,对相关施引文献进行阅读,笔者将国际MOOC研究前沿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及资源的建设(#0、#6、#8)

此项主要包括MOOC技术支持、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知识地图的构建等方面。Fini以CCK08课程为例构建了MOOC的技术支持框架,并从三个视角进行论述:终身学习与开放教育的关系、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与方法、网络学习工具的有用性。[2]Chunwijitra提出了一个框架,能有效地将开放教育资源(OER)和MOOC连接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终身电子学习平台。[3]Deng分析了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图谱,采用知识库和机器学习的组合描述课程的逻辑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基于MOOC的高等教育知识地图,并将其应用于大学图书馆。[4]

2.学习者特征分析(#2、#4)

此项主要是对学生参与MOOC的动机、课程学习中的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Littlejohn通过对788名MOOC参与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定量调查以及对32名学习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学习者的动机和目标会影响他们概念化MOOC的目的,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过程的看法。[5]Watson使用了顺序说明性混合方法,评估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对12名参与者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MOOC学习者对探索性或指导性教学策略的偏好有所不同。[6]Deshpande分析了MOOC学习者的动机因素,结果表明,内容、可访问性和交互性显著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导航和学习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很小。[7]

3.MOOC课程优化(#1、#5、#7)

此項主要包括对MOOC成功因素、学习者参与意愿、学习者感知能力等因素的分析优化MOOC的课程设计,使其可持续发展。Aparicio提出了游戏化的作用,并建议将游戏化与信息系统理论联系起来证明其对MOOC的成功至关重要。[8]Alraimi提出了一种研究模型,并使用大规模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测试,解释了继续使用MOOC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受感知声誉、感知开放性、感知有用性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9]Hew通过案例研究,了解一些MOOC受欢迎的背后因素,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可达性和热情、主动学习、同伴互动、使用有用的课程资源。[10]

4.学习社区的构建(#3)

此项主要包括对社会学习社区、MOOC中的社交互动、社区讨论的影响因素等研究。De Lima M根据社会学习方法分析学生在MOOC中的承诺、参与和贡献程度方面的行为,其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课程开放以及教师参与的过程中,社会学习社区才能建立并继续发展。[11]Fang Jiaming通过使用来自318门MOOC的学习者的调查数据表明,沉浸式体验以及能力、亲和力和自主性需求充分主导了互动对MOOC学习者参与的影响。[12]Zhang Liping采用社会心理学说服理论,发现教师在MOOC社区讨论中的回答对学生的讨论活动及其知识建构具有重要影响。[13]

● 不同时期MOOC研究前沿的变化

2008—2012年是MOOC这一术语出现并缓慢发展的阶段。Liyanagunawardena等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系统回顾此时期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主要关注课程案例的经验证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与MOOC有关的教育理论。[14]他将MOOC研究文献分为八种不同的兴趣领域,即导论、概念、案例研究、教育理论、技术、关注参与者、关注提供者和其他。这些研究领域与该时代背景是吻合的,因为该时期MOOC刚被人们所认识,对其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对定义、实施的案例、教学理论以及参与者等的初步研究上。

2013—2015年是MOOC快速發展并暴露问题的阶段。石小岑等将此时期的MOOC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学习过程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研究、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MOOC背景下新技术研究以及系统性政策研究五大方面。[18]这五个方面展现了学者们从学习过程、教学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便提高学生的课程完成率以及解决MOOC带来的社会问题。

2016—2019年是MOOC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与之前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前所述,笔者发现此时期的研究前沿主要包括技术及资源的建设、学习者特征分析、MOOC课程优化以及学习社区的构建等。随着MOOC教学模式优势的凸显,研究者们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MOOC的教育效果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与其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的结合,弥补MOOC教学中情感缺失、学习动机不足等缺陷,以期提升学习者MOOC学习的品质。

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MOOC研究前沿的历时态分析可以看出,初期时人们往往探究入门概念、典型案例等“是什么”的问题,发展期则关注个性化、完成率等“怎么做”的问题,成熟期开始注重课程品质、学习体验等“怎么完善”的问题。MOOC研究从“是什么”到“怎么做”的转变时期(2013年前后)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大,而从“怎么做”到“怎么完善”的时期(2016年前后)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等。

● 后疫情时代国际MOOC研究趋势分析

1.MOOC开放资源建设研究

首先,就“包容”而言,MOOC开放资源以其便于存储、编辑和观看的优势,将在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的多元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关注,且MOOC开放资源的灵活性能够迅速适应包括从个人到群体、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次,就“合作”而言,随着教育内外部系统的联通性不断增强,MOOC的设计、制作和传播都将迎来更为广泛的空间,MOOC开放资源建设的主体间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最后,就“赋能”而言,MOOC开放资源建设将迎来师生共同管理的新局面。一线教师使用得多自然经验积累就越多,其拥有的教学反馈信息是提升开放资源质量的根本动力。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素养也将因为网络学习经历的充实而迅速得到提升。由此可以预见,MOOC开放资源建设将迎来新的契机,将经历从适应单一模式到多元模式、从依托独立机构开发到多方合作开发、从自上而下的管理到自下而上的管理的新过程。

2.MOOC学习交互体验研究

随着MOOC参与者数量的增多,后疫情时代必将更加注重MOOC学习者的交互体验。第一,当MOOC需要面向更广泛的受教群体,学习者的体验理应得到关注,其体验将对MOOC课程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体现着MOOC强大的包容性。第二,当前MOOC学习者已经能够借助科技获得较为良好的交互体验,而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协同的合作学习模式将在MOOC中大放异彩。第三,教育新生态所强调的“赋能”,可视为对师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尊重。对于学习者而言,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被重视是其人格得到尊重的前提。

3.MO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当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得到重视后,MOOC课程内容设计自然会呈现群体细分和层级划分的需求。“所给的就是所需的”,这将是MOOC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也与教育新生态的理念不谋而合。对MOOC课程的内容设计而言,“包容—合作—赋能”说的正是要充分考虑更广泛的受教群体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之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高品质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Boyack K W, Klavans R. Co-citation analysi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d direct citation: Which citation approach represents the research front most accurately?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61(12):2389-2404.

[2]Fini A. The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of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The case of the CCK08 course tool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09,10(05).

[3]Chunwijitra S, Junlouchai C, Laokok S. A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for sustainable e-learning platform[J].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2016,99(08): 2140-2150.

[4]Deng 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map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MOOC[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9.

[5]Littlejohn A, Hood N, Milligan C. Learning in MOOCs: Motivation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OOCs[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6(29):40-48.

[6]Watson S L, Watson W R, Yu J H. Learner profiles of attitudinal learning in a MOOC: An explanatory sequential mixed methods study[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7(114):274-285.

[7]Deshpande A, Chukhlomin V. What makes a good MOOC: A field study of factors impacting student motivation to learn[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7,31(04):275-293.

[8]Aparicio M, Oliveira T, Bacao F. Gamification: A key determinant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succes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9,56(01):39-54.

[9]Alraimi K M, Zo H, Ciganek A P. Understanding the MOOCs continuance: 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reput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0):28-38.

[10]Hew K F. Promoting engagement in online courses: What strategies can we learn from three highly rated MOOC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47(02):320-341.

[11]De Lima M, Zorrilla M 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building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social MOOC[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7,18(01):40-64.

[12]Fang J, Tang L, Yang J.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OC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9(39):75-91.

[13]Zhang L.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Answers on MOOC Community Discussion and Teaching Effect[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2018,18(06).

[14]Liyanagunawardena T R, Adams A A, Williams S A. MOOC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3,14(03):202-227.

[15]石小岑,李曼麗.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1):90-99.

作者简介:简婕(1985—),女,湖北鄂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和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马萍(1997—),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建设与运行的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452097)。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国经理人领域28年研究趋势演变的纵向研究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
微放电检测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