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支架”,启思维

2021-12-24韩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变量编程支架

韩杰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通常用任务做线索,驱动课堂推进,任务的达成是整节课的目标。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点、达成任务,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建构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架”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将大任务分解,给予学生“脚手架”式的支点,启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需要将本课的知识点像框架一样搭建起来,而学生的每一个小任务就类似于框架上的一个节点,学生借助这些支架向上攀登。下面,笔者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可视化编程板块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 合理用,促理解

1.半成品学件

编程初识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界面的介绍为主,学生背下各菜单的名字后再尝试打开和关闭,一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生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笔者认为,初识课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面对对可视化编程一无所知的学生,如何避开画舞台、设计角色等“拦路虎”,让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呢?笔者决定以“玩”促“学”。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以“开心转盘”为主题,笔者提前用可视化编程软件制作了转盘,课上演示了转盘的玩法后,分发已经画好背景的舞台以及完成了大部分程序的脚本。此时,学生借助半成品学件支架,在完成最终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尝试软件界面中的各控件功能,便可以完成认识界面以及了解可视化编程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的教学目标。

除了初识课,后期的《穿越迷宫》《赛车游戏》《克隆飞机大战》等需要布置复杂背景的动画任务,教师可以提前把布置好舞台的半成品分发给学生,学生则可集中精力研究当节课的重难点任务。

2.图表

图表适用于归纳规律。在《画正多边形》一课中,在画正多边形之前需要引导学生探究“重复次数”“边数”(或“角数”)和每次旋转角度之间的规律。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会混淆旋转的角度和多边形内角的度数。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用动画课件演示了画笔的运动轨迹,同时借用图表把多边形的边数与每次旋转的度数一一罗列,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概括出每次旋转度数实则为“360/边数”。

3.流程图

在可视化编程教学中,程序是实现整个板块教学的重心。顺序结构较好理解,但是遇到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学生的思路就不那么顺畅了,将流程图作为支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如下页图所示,《小猫出题》一课中出现了条件判断语句,相较于以往的直线形程序,出现了分支。因此,笔者在设计此课时,借助流程图,化抽象为具体,给予学生理解的“脚手架”,学生在编写脚本的时候则顺畅许多。

● 分任务,易攀登

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支架”教学策略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小线索,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攀登,逐步收获知识。

例如,在《小猫出题》一课中第一次出现了变量,较前期基础编程模块,难度大大提升,更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为了让授课条理更清晰,笔者采用搭建“支架”,分解“变量”这个难点为三个小任务,引导学生层层消化,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第一个任务:出题时刻。教师发给学生学件,学件中的舞台界面上布置好两个变量——加数以及一些角色(如加号、等于号和小猫)。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小游戏渗透了“变量”的含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变量仍旧是停留在文字表层而又模糊的概念。接下来,教师提醒学生多次点击绿旗后,两个加数在不停地变化,基于此,教师进一步强调像这种“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数值的量就叫做变量”。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对“变量”的概念进一步清晰。

第二个任务:有问有答。此任务是对第一个任务的进阶,学生有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教师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实现知识的建构。此时,教师提供控件区选项的提示,引导学生寻找与“回答”有关的控件。完善“回答”之后,整个舞台布置完工。也正因为是分步操作,学生区分了“回答”和两个加数的性质是不同的——两个加数是变量,而回答不是变量,只是一个脚本控件,从而为下一步辅助学生理清判断条件埋下伏笔。

第三个任务:验算神器。这个任务是对学生“回答”的验算,学生利用支架再一次向上进级。书本上呈现了第三个变量——和。如果不是上一级任务的分解,学生很容易将这个“和”放在等于号之后。但是,这个“和”显然与学生数学课上学习的“和”的用法不一样,它是用来承载计算机进行加法运算之后的结果,而非学生运算的答案。这就是编程的思维方式与普通运算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不讲清楚,学生会很模糊。在这里,笔者提供了表格式幻灯片作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回答和计算机计算出的用于判断正误的标准答案(课本上的“和”)之间的差异。

在一步步地分解任务中,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充分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真正实现“主人”的地位,教师作为引领者,帮助他们形成探究思维,提升思维发展能力。

● 巧设计,优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分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但是,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教师还应结合具体任务,合理使用“支架”,使课堂结构最优化。笔者认为,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应用于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一开始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但随着学生学习的推进,教师应渐渐弱化自己的角色,提倡学生独立探索。例如,在《小猫出题》一课中,学生通过“支架”,探索出自己的回答和系统里计算出的“和”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方法,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策略除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还需要关注评价的使用。评价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反馈,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或者他人的评价,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为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做好心理准备。任何缺少评价的教学策略都是不完整的。

3.不应滥用

支架式教學策略能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必每节课都使用。该策略在应用于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重的时候,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当然,无论选用何种教学策略,都要因课制宜,只有合适的、有效的,才能成为最优的。

猜你喜欢

变量编程支架
玩游戏学编程,Blockly Games上手玩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编程屋完成数百元万天使轮融资
学编程,先画画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