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2-24沈建国

中国商论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就业人才培养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无人控制技术、物联网、生物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推动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人与物、物与物紧密相联,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纽带的智能化时代,“智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育应该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智能人才,为“智能+”时代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智能+

本文索引:沈建国.<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3):-173.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a)--04

1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最早是由约翰·麦卡锡等科学家于1956年提出的,并在此之后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所谓人工智能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作为高端智能科学的代表,人工智能诞生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涉及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不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人工智能,而且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产业,推动着产业的变革,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着科技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人工智能被纳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2018年,政府出台了《人工智能标准白皮书》,为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顶端设计,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1]。据报道,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的技术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人工智能的自主操控、人机协同、群智开发等技术特点将更成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未来中国制造将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2]。

继人工智能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在2019年的人大会议上,政府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拓展“智能+”,提高生产效率。自此,“智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从2015年政府提出“互联网+”,到2019年政府提出“智能+”,是新技术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升级迭代的结果[3]。从宏观层面来看,“智能+”取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主要是为传统创业赋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强化我国的工业基础,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微观层面来看,“智能+”取代“互联网+”,体现了数字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将促使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等领域深入发展,也必将催生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智能+”时代引发的人才需求分析

2.1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新业态、新模式, 对岗位需求的人才特质、就业结构、教育理念等产生重大冲击。

2.1.1 传统就业岗位的减少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完成从基础层到技术层,再到应用层的深入发展。无人汽车、医疗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的应用将愈加普遍,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取代人工的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那些具有标准化、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工业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安全的生产环境、更高的产品质量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原来需要几个工人辛苦从事的工作,现在仅一个机器人就可以完成,而且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领域,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等职位可能都会取消。服务领域,餐厅服务员、超市售货员、送货员等岗位可能也会取消。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22年,機器完成的工作时长将达到总时长的40%,每年增长6%。业界知名的 Garner公司预估:未来几年内,超过85%的服务型岗位都将由人工智能完成,很多日常性、事务性的行政工作也将由人工智能完成[4]。麦肯锡公司预测:未来全世界将有超过3.5亿人失业,其中中国占1亿之多。可见,在“智能+”时代,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失业率增加将是不争的事实。以色列著名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未来简史》中也提到,未来的经济学最应该关心那些被机器取代的人怎么办,那些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阶层会不会制造更大的不平等?

2.1.2 新就业岗位的增加

“智能+”时代,传统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却不断增加。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500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未来几年,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2017年《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的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的2倍,人才需求快速增加。以山东省为例,2018年山东被列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原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统计发现,在这些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比重仅为1.38%,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实施[5]。2019年,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缺口高达500万。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供需比例大致为1∶10,比例严重失调,折射出专业人才巨大的缺口[6]。为了解决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缺口,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的专业,包括智能建造、智能医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但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2 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智能+”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只有通过对“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了解“智能+”时代专业人才胜任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

2.2.1 具有人工智能思维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相比,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渡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万物交流的问题,这不仅是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变革。人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机器人同事。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与机器人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百度总裁李彦宏曾经说过:“与‘互联网+’时代相比,人工智能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更高量级的”。每个人都要适应这个时代,要对传统的人与物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都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智能+”时代,未来的企业要向智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过渡,未来最好的企业一定是掌握智能技术,同时又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企业。以上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更要具有人工智能思维。

2.2.2 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

“智能+”时代的人才必定是掌握智能化技术的人才,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智能+”时代属于创新型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业态。从产业特点出发,到智能化操作流程的实施,整个过程充满了智慧因子,因此这个时代的技术必定是多维智慧因子集成的智慧化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都在智能化领域大量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且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新时期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要对产业发展模式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向智能化过渡。因此,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将非常抢手。

2.2.3 跨界复合型人才

“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各种新算法、新数据被嵌入传统产业,带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智能化改造。这一过程中,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种产业之间的边界被打破,行业之间不断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为一体,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智能+”时代的人才既可能是产品设计者,也可能是产业的管理和销售者。可见,“智能+”时代的人才要了解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宽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除此之外,“智能+”时代的人才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当下,只有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在创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驱动力的当下,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3 “智能+”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缺乏智能型人才是我国“智能+”时代发展最大的桎梏。2019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全世界的代表公共探讨人工智能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问题,可见,“智能+”时代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际共同专注的课题[7]。面对智能型人才稀缺的现状,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着重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智能+”时代带来的巨大人才需求,高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勇挑重担,加强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在智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深思。

3.1 教育理念滞后

意识是影响行为的重要条件。相比传统的工业时代,“智能+”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形态的变革,也是智能化思维的升华。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智能+”时代对教育思维、教育模式的影响,体会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意义,才能将其转化为教育改革的驱动力,主动去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规律,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全身心接受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智能+”时代对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不能将人工智能与教育充分融合起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2 学科建设不足

“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发展,智能化领域越来越宽泛,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涉及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呈现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性特点。例如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中,研发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自动化和系统控制技术,因此,“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跨界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宽泛、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逻辑和沟通能力。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囿于学科壁垒,缺乏跨界思维,学科建设滞后于智能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3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智能+”时代,整个社会分工被重新洗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部分岗位消失,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新岗位。例如传统的服务业、制造业等技能单一、重复性强的工作将消失,而智能化改造工程师等新岗位不断涌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以区域性人才服务为宗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紧密结合。但是,目前高职教育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不敏锐,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变化,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相脱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4 师资有待提高

“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在“智能+教育”的智能教育环境中,传统的标准化、定制化教育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育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熟悉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还要切实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智能化思维,人工智能与教师的融合将打造出新的教育生态。但目前,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比重不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高,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智能+”时代带来的是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迭,由于认识不到位和培训机会少等原因,教师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教师。

4 “智能+”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4.1 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

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要坚定发展智能科技产业的信息,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意义。教育从业人员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和智能化技术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20条中清楚地提出,我们的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技术人员,这也为“智能+”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8]。作为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调研,及时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充分掌握资料和动态数据的变化规律。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新时代的智能化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学习者为本、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的原则,着眼于行业、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 面向智能化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知识技术性特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4.2 复合专业模式建构

专业是连接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纽带。“智能+”时代专业之间的融合度非常高,重塑了社会分工和就业岗位,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面对不断消失的传统产业和新增的新型企业,智能化生产系统逐渐成为企业的主流生产方。高职教育要在专业设置上不断调整,改变单一、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复合型的专业模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适应“智能+”时代产业结构的变化,更要引领产业发展。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专业调整上要面向未来,根据未来5~10年智能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对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整合和创新,将部分专业进行融合、交叉。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科层面和专业层面研究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及其引发职业岗位的更迭,打造出一批具有强劲优势的智能化新专业,如智能授导系统理论与技术、机器人驾驭、人工智能与教育游戏开发、智慧物流园、智慧仓储管理系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4.3 课程建设智能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智能+”时代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智能化的特征,把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融合并渗透于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人工智能以算法、大数据、深度学习为基础,包含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脑科学、逻辑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再造和二次开发,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如“人工智能导论”。基于算法逻辑,把人工智能算法与相关数学思维进行对接,融入相关课程;基于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时把相关统计学理论、概率论等融入大数据理论,夯实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开启线上线下人机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形态和实施途径走向智能化、数字化、立体化,课程的整体结构以技术为媒介走向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的内容走向模塊化和碎片化,课程的实施走向移动化和泛在化。

4.4 师资队伍智能素养的提升

“智能+”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被重构,智能化知识结构和智能化技术技能将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行业工作的、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补齐高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短板,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师资队伍。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到智能化企业进行学习深造,让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熟悉工作流程,学习操作人工智能最前沿的设备,提高智能化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智能化领域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提高广大高职教师的智能化素养,增强教师对智能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加强智能化领域的科研工作,承担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课题,探究智能化领域的高端理论和技术,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5 结语

总之,“智能+”时代的到来体现了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给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满足“智能+”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促进我国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桑雷.“机器换人”现象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新影响[J].职教通讯,2020(11):101-103.

谢璐,韩文龙,陈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多重效应及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9(9):87.

崔志莉.人工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8):5-9.

邓满.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师职业价值变迁与角色重塑[J].职教论坛,2019(7):93-97.

刘晓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J].教育与职业,2021(5):89-92.

王佳.“智能+”时代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1(1):65-68.

何世松,贾颖莲.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路径——从产业需求侧反观教育供给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78-82.

崔志莉.人工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9):85-87.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Intelligence+" Era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SHEN Jianguo

Abstract: The world today is in an era of rapid change.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manned control techn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biotechnology, big data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are driv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losely linked people with things and things with things.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an intelligent era based on big data and linked by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lus"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is era. The coming of "intelligence plus" era not only bring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alent training mode. As the main posi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rasp the global development tre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ultivate high-end intellig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vide continuous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intelligence" era.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setting; talent training; employment; “intelligence plus”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就业人才培养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