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聚焦“大概念”: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1-12-24李林芸

音乐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概念

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学生获得高质量美育的机会较少,且大都停留在单一知识灌输的低水平学习状态。农村学校美育不应局限在“单纯追求某一学科知识和技艺”以及 “音乐工艺模式”教育轨道上发展。从“大概念”视角出发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可作为提升农村学校美育的落脚点;创设多学科紧密相连的融合性课程,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路径,单元内由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统摄多种艺术形式,共同指向对人文主题的体验感知与文化理解。在跨界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中,引发学生追求美与崇高,升华人文精神,完成对人的整体塑造,是面向农村小学艺术美育课程开发的逻辑归旨与行动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美育;艺术课程;“大概念”;大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3 - 0137 - 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3.013

引 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应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①;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历史新跨越阶段,短短几年,接连出台3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教育文件,足以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村美育不仅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涉及国家教育振兴、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推进社会进步的重任。

为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支持以“乡村振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特点的农村学校美育事业发展,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美育课程现状与问题,课题组①分别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眉山市崇礼镇等辖区内的4所农村小学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面向艺术课程师资、学校管理者共计发放了53份问卷调查;回收31份,共有11名音乐教师、10名美术教师、10名校长完成了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 对现有的音乐课程、美术课程对学生起到的美育作用是否滿意;2. 是否尝试过进行综合艺术课程开发,面临哪些问题;3.美育课程在农村未来可能如何发展,等。从回收的31份有效问卷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农村小学生获得高质量美育的机会少,大都停留在单一知识灌输的低水平学习状态;学校美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针对农村的系统规划;综合性艺术课程方向很好,但需要给予可实施的操作路径和课例展示。由此,课题组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从价值论、认识论与实践论3个向度出发,面向农村小学美育进行了综合性艺术课程开发,设计以“家国情怀”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以爱之名” “成长的历程” “走进博物馆”为主题的5个大单元艺术课。每个大单元下设一至多个大概念,以此为主线统领3 ~ 4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课题组在成都市与眉山市随机选取的4所农村小学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实践与反思中进一步凝练了课程价值与行动路径。

一、农村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开发的时代内涵

随着国家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立德树人的美育育人导向更加凸显。同时,学校美育也着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的第四条“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明确学科融合是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要求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综合性艺术课程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开发的创新型课程,可以被视为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路径之一。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②,采用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情趣中快乐地学习,在多种艺术的交织和沟通中增长艺术能力,在不断创造与发现活动中学习艺术,在艺术与人类生活、情感、文化、科技的联系中感受、理解和创造艺术。

“传统艺术教育的第一大弊病是舍弃艺术的情感的人文成分,单纯追求某一些学科之知识和技艺(一种纯学科或纯技术倾向)。”③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时代的今天,不同学科领域和素养之间存在多重交叉相连的关系,单一学科很难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世界各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在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价值追求。

在农村基础教育音乐、美术师资均较为短缺的形势下,综合性艺术课程尝试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多媒体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课程资源以生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叉、渗透、连续展开,实现一课融多课,则既对缓解农村艺术师资问题起到现实作用,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使农村儿童生成多样性的艺术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缩短城乡美育教育差距。艺术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在价值取向上强化整体育人,在实施逻辑上强调以大单元整体教学,面向人人,形成育人“生态链”。

(一)价值取向

农村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其课程价值取向首先是学生人格塑造,强调发挥综合艺术的整体育人功能。课程将艺术素养作为一种整体概念,涵盖艺术知识、艺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跨学科探究学习和融通式思维训练,理解各艺术学科知识,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艺术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二,培养爱我家乡的价值取向,使孩子了解家乡美、接受家乡美,为美丽家乡骄傲,进而有能力创造家乡美;其三,促进艺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整合。 农村美育教育不应该在“单纯追求某一艺术学科之知识和技艺”以及 “音乐工艺模式”教育轨道上与城市“龟兔赛跑”。“教学情境的创设隐含新知识的基本要素”①,将其与农村小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谋求艺术知识与现实需求、社会价值有机整合,避免去情境化的知识宰治和技术异化。要在一个较为宽广的综合语境中,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艺术学习和整体人格塑造的协调发展。

这与滕守尧、管建华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念异曲同工。他们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完整、综合的育人‘生态链’和‘生态整体’”②。

大单元课“家国情怀”,就是从以上价值观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地理、文学、音乐、影视等素材,引导学生探讨近现代中华复兴在文化、教育、经济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两个大概念为主题,将家国情怀以艺术方式呈现,在提升学生审美视野与审美感知的同时,使其对祖国、家乡的大好河山产生由衷的热爱与自傲,并理解何为“家国情怀”。

(二)实施逻辑

面向农村学校美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开发,实施逻辑首先是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课程。有专家指出,由于学校美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处于学校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因而一直未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许多学生并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美育权利。艺术课程将美育视如大自然一般的有机生态整体,将艺术教育与生活、情感、科学、文化以及大自然更广泛地联结,课堂理应是开放的、包容的、不设置技术门槛的、与学生生活亲近的,有利于面向农村全体小学生,进行人人普及、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

其二,实施逻辑以多学科紧密相连的融合性课程内容作为载体,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为实施路径,单元内由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统摄多种艺术形式,共同指向对人文主题的体验感知与文化理解。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广泛组织和深入探究,而非囿于单一学科领域或学科内单一内容板块来运作的教学模式。其表现的基本特征是用高度凝练的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用深度学习的理念及生态的多元互动方式来展开艺术学习,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并产生社会意义。

比如大单元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草原生活的蒙古族人民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以歌舞的方式尽情地自我表达是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教师在单元课中引导学生体验、模仿,在“歌中草原” “诗中草原” “画中草原”的综合教育“生态链”中建构单元整体教学,保证诗、歌、舞、画等课堂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整体性。以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和谐、包容为大概念,各种异质要素在相互碰撞中不断闪现民族精神、构建民族艺术生命,以此深化学生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的理解,对其特有的少数民族综合艺术魅力有所感悟。

二、“大概念”思想的引入与应用

当前,各学科以及跨学科之间的创生、融合发展都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上寻找路径,普遍意识到“單元整体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素养落实到单元中,以何作为统合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目标”①。由于大单元中一定会包含着一个或少量的几个大概念,能统整碎片知识,且能将多种知识有意义地联结起来,于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大概念”这一主题之上,认为“大概念”是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

(一)“大概念”内涵理解

“大概念”,英文表达是“ Big Idea”,威金斯等人认为“大概念是对个别的事实和技能赋予意义与联结之概念、主题、问题”②,因此概念、主题、问题等就成为“大概念”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知识。由此,“大概念”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短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哈伦等人认为,“根据学习科学的原理,人们对新概念的学习都是‘从已有的概念出发的’,将原有概念连接到新经验从而形成更大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发展模型”③。这一模型不仅使可以理解的概念和现象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理解概念的深度上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威金斯等还把“大概念”比作为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否则只能散落一地、毫无用处。换言之,“大概念”可以清楚地解释某一学科现象以及所辐射的跨学科原理与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以综合的方式理解课程中的各种知识、概念,进而成为课程设计的立足点,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课程设计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的诸多弊端。

(二)应用原理

在综合性艺术课程中引入“大概念”思想,首先是因为其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艺术课程可通过“大概念”整合各艺术学科内乃至学科间的许多重要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形成有网络生态链的概念关系。利用“大概念”打破各艺术种类的学科壁垒,找到艺术的共性规律,在各种艺术感官和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多种艺术现象的记忆、理解与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综合艺术发展认知技能和整体思维模式,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其次,“大概念既为学习者提供认知框架,也被视为重要的课程线索,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指向”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成为艺术课程开发的抓手。围绕“大概念”设计,综合课程逐渐成为课程设计的趋势。再者,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设计等本身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长期性和生态性。因此,聚焦“大概念”的艺术课程超越了对某单一技能和知识的追求,力求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建构”的教学, 从“技术至上”的教学转向“素养生成”的教学,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艺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知识机械记忆、技能机械训练的浅层学习指向美感与艺术创造能力养成的深度学习。因此,本次面向农村小学美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开发借助大概念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大单元课“走进博物馆”下设3个主题——“活的雕塑”“轻歌曼舞”“金声玉振”。以主题“活的雕塑”为例,通过“什么是活的雕塑”这一大概念,各种艺术知识围绕主题大概念依次展开,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理解博物馆里的雕塑、绘画等展品都是蕴含生命张力的,很多时候博物馆展品展现的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或艺术活动形式。孩子们可以用诗歌语言描述秦始皇兵马俑的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可以用舞蹈表现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的矫健俊美、昂首嘶鸣;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模仿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俑,并且进一步了解、学习说唱俑所表现的说唱艺术,比如四川清音、四川扬琴,伴奏乐器金钱板等。由此可见,一个大概念可以统摄诸多知识点,并且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相关的艺术知识,体验各种艺术表演形态。学生在“走进博物馆”大单元课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美、科技美、艺术美,将其融会贯通方能达成从“知识为本”“技术至上”的学习到“观念建构”“素养生成”的学习,在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中的美术这样的深度学习空间中构建起自己通达的艺术视野。

三、实施情况

(一)实施方法与过程

为了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本课题组借鉴陈向明课题组的八步法实施课程开发:“ (1)教师小组对学生实施前测,确定学习目标;(2)设计课,形成教案;(3)设计对课进行研究的方案和工具;(4)一位教师授课,其他教师观课,撰寫课堂观察记录表;(5)教师集体分析资料;(6)对上次课进行修改,形成新的教案;(7)再次上课;(8)实施后测,分析结果,写报告,开分享会。”②

以单元课“成长的历程”为例。课题组选取眉山市崇礼镇L小学六年级三班为课堂教学对象,共有学生53人。第一步,课题组对该班53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艺术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前测。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你们知道蝴蝶是怎么变成的吗?”“你们知道什么是琶音吗?”“你们看过无实物表演吗?”“你们知道作曲家们是如何用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情绪的吗?”……艺术能力则通过播放音乐后让学生进行绘画、舞蹈表演以及语言描述来测试。在前测中发现:1)53人中有35名学生在自然、科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晓生活常识,且在音乐聆听、歌唱、绘画、表演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艺术学习潜能;2)48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有独立思考能力,情感体验相对丰富;但其在相关艺术知识延伸、拓展中缺乏后劲,艺术表现力欠佳且不自信。

第二步,基于学生情况,教师围绕“苏醒”“成长”“梦想”几个关键词筛选单元课的人文主题,确定以“成长的历程”作为大概念统领以上3个关键词,以此设计初步的教案,拟定教学目标,包含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两个方面,共同指向美育。前者的目标是通过短视频欣赏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人类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其成长的生命规律蕴含美与崇高、奋斗与尊严,鼓励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不忘初心;后者的目标是学生能将音乐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联,并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将成长中有意义的故事表现出来,增强艺术体验与表现力。

第三步,设计课堂观察表,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观察指标、评价方式等,并予以实施。观察维度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文化、总体评价五方面。学生学习维度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艺术课的状态”与“学生参与艺术课的表现”两大指标;教师教学维度焦点在于“单元设计是否有大概念统领;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正确、合理;教师教态是否自然”三大指标;教学设计维度在于跟踪观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大指标;课堂文化维度主要观察“教学氛围是否轻松、是否适宜艺术教学、师生关系是否民主”等。评价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参照观察维度与观察指标进行开放式评价;

第四步,推选一位教师进行试讲,课题组其余教师集体观摩并撰写课堂观察记录表。

第五步,教师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导入部分、主体部分、课后小结以及课后作业,另在主体部分设有“趣味互动”“创意表达”“知识链接”等拓展环节,并对每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逐一梳理。

第六步,修改教案。因发现原有设计中的弦乐三重奏等音乐素材难度较大、离学生生活较远,用作导入不合适,后改为观看纪录片《蝴蝶的成长》(动画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毛毛虫破茧成蝶、美丽蜕变的过程。在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带领学生聆听、赏析由德国作曲家默克尔创作的钢琴曲《蝴蝶》,通过感知音乐要素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随后进行“创意表达”环节,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乐曲中蝴蝶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在“趣味互动”环节,教师隐退,将“舞台”留给学生,进行“你演我猜”的无实物表演。学生逐一上台抽取卡片,获得关键词。关键词围绕“成长中的那些事”展开,如: “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夏令营”“我们篮球队出线啦!”“第一次拿到不理想的成绩单而不敢回家”……以成长中诸多难忘的事件为题,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创编,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无实物小短剧表演。

第七步,再次上课。在确定新版教案后进行正式授课。

第八步,在教师上完三课时的单元课后,实施后测。老师针对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自身变化进行总结与分享。85%以上的同学表示在“成长的历程”单元课中开展的“创意表达”与“趣味互动”环节中,突破了自身平时羞于表现的心理障碍,表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较为愉快的艺术体验,感悟到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意义,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宝贵财富。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后评价与反思,课堂观察组认为蝴蝶的蜕变历程和钢琴曲《蝴蝶》的直接联系不够明确,钢琴曲中表现的蝴蝶生命状态过于抽象,对于农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导致导入部分(讲述了毛毛虫到蝴蝶蜕变的过程)与教学主体部分(赏析钢琴曲《蝴蝶》)的连接稍显生硬。可尝试将“导入部分——破茧成蝶”“主体部分——蝴蝶飞舞”的环节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使整个教学环节更为流畅。在“你演我猜”环节,介绍游戏规则时语言过于冗长,教师应精炼语言,直入主题,使学生在准确理解教师用意后迅速进入表演状态。

(二)实施效果

课题组分别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眉山市崇礼镇、眉山市丹棱县等辖区内的4所农村小学实施课程开发。其中,四年级2个班共计97人、五年级1个班共计55人、六年级2个班共计93人,涉及上课学生总人数245人。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情况和前测、后测的结果对比分析,5个大单元课程均获得了较好的反馈。

在价值观方面,95%的学生对5个单元所传递的价值观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诸如单元课“家国情怀”紧扣“家国情怀”这一大概念,学生观看视频《我和我的家乡》《黄河》(纪录片选段)、聆听《黄河船夫曲》交响乐片段,并随之律动体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后续的创意表达环节,从学生富有情感地朗诵《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朗诵词部分,可以观察到学生所体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在单元课“成长的历程”中,学生理解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中的昆虫或者种子一样,有一个正常发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破茧成蝶。在单元课“以爱之名”中,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母爱的崇高,思考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大爱传递。单元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导学生以“小家”见“大家”,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体验蒙古族诗、歌、乐、舞特有的艺术魅力,感受蒙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由此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认识论方面,75%的学生认为这是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历史课、语文课等多种课程的结合。他们不排斥综合的价值取向,相反,这种内容丰富的课程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90%以上的孩子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表现为主动参与回答问题或者积极跟随教师进行艺术表演或艺术创作,愿意打开心胸探索奥秘,对美的艺术充满渴望。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為例,同学们表示相较于常规的音乐课而言,综合艺术课的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对人文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大会上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开展了赛马、射箭、摔跤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了蒙古族舞蹈中的碎抖肩、柔臂等代表性动作,感受到草原人民在马背上驰骋以及像鸟儿在天空翱翔般的恣意洒脱的民族性格;分角色扮演与演唱歌曲《吉祥三宝》,体会蒙古族人民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吟诵诗歌《敕勒川》表达对草原的深深眷念……丰富的艺术体验让学生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发现草原美、感受草原美,进一步了解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明。

在课程开设必要性方面,在观课过程中,21名农村小学老师中的16名表示很有必要开展综合艺术课。他们认为,综合艺术课与常规音乐、美术课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多学科交叉相连更容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时落地美育对学生创造力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的内在诉求;其中5名教师认为分科教学更好,能将一门学科学好、学精;12名教师表示综合艺术课方向很好、亟须培训,但也担心这样会加重她们的学习负担和工作负担。而从10位校长的调查问卷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出发,综合性艺术课程对于农村小学实施美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消除了由于办学条件、学校原有师资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等问题所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封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与想象空间,丰富了艺术体验,加深了人文理解,同时也促进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后续可在学校内部整合师资力量,在此方面进行探索。

(三)结论与启示

农村基础教育美育工作肩负着促进国家教育振兴、乡村振兴的重任。总体来看,从“大概念”的视角出发探索综合性艺术课程对农村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正如综合所具有的创新、生成等内涵,综合性艺术课程在各艺术门类融合的基础之上将产生新的创意、新的感受和新的形态,这些新形态还同时以“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相互支持和配合”①, 使学生有可能在跨界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中,通过美育教育的内部结构、外部视域以相关的人文叙事、环境、生态、伦理,获得整体文化意识与创新能力。

但综合性艺术课程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可行性与困难性并存、独特性与复杂性兼具的矛盾局面。本研究在行动之初,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单个教师能力不够,不足以应对艺术课程的多样性要求;其二是观念提升不足,要想打破教师原有知识结构的内在“惰性”,摆脱传统学科本位思维约束,由单线性思维拓宽为发散性思维难度极大。

后期研究过程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原因主要在于团队教师成员之间成功组建了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教师跨界学习的理想场所和主要载体。”②本课题由艺术院校两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领衔,团队成员中有1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具有声乐、钢琴、古筝、琵琶、舞蹈、绘画等艺术才能。两人一组,一共5组,“通过构建信息分享机制、组织学习流程提升教师知识获取能力;通过学习行为激励、价值观引导激发教师学习动机;通过创建多样有效的学习渠道、营造创新且具接纳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互信互助的学习关系为教师提供参与学习的环境和机会。”③拥有不同艺术特长的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与伙伴关系模式中,加速了跨界学习反应,不断互动、分享、反思和总结经验并试验新想法,共同完成了综合性艺术课程的大单元开发设计与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研发质量,也促进了每位教师的成长与反思,同时也为今后美育工作要面临的课程与教学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 语

农村基础教育美育课程如何落地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艺术教育工作者亟须关注的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艺术美育发展不可能脱离教育学的基础,因此其课程范式的发展也不可能回避教育课程范式发展的大背景。随着当下教育学领域大批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课程整合”等热点词进行的全方位理论研究与深度解读,我们有了艺术美育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支点与新的教育评估视野。面向农村的综合性艺术美育课程的设计蓝图、逻辑归旨与行动路径也在随之清晰,开始以一种新的课程范式为基础,构建农村美育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21-02-27

基金项目:202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面向农村小学的跨学科艺术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202010654016)。

作者简介:李林芸(1983— ),女,硕士,音乐教育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教师(四川成都 610021)。

①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访问日期:2021年2月17日。

②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访问日期:2021年2月17日。

① 该课题为笔者主持研究的202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面向农村小学的跨学科艺术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第2页。

③ 管建华:《对以音乐为基础的中学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思考》,《中国音乐》2002年第3期,第21页。

① 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实施》,《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第60页。

② 李力:《略论“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光明日报》,2002年5月31日。

①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第69页。

② 李学书:《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概念:课程意蕴及其价值》,《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年第4期,第70页。

③ 同上。

① 张燕,李松林,刘莉等:《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笔谈)》,《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年第5期,第125页。

② 陈向明:《跨界课例研究中的教师学习》,《教育学报》2020年第2期,第4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6页。

② 何霞:《共同体视角下教师跨界学习行动——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中国远程教育》2020年第8期,第69页。

③ 同上书,第74页。

猜你喜欢

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
用大概念教育促进高中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微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聚焦于大概念的教学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