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探析

2021-12-24袁玥蒋丹妮

音乐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歌黔东南黔东南州

袁玥 蒋丹妮

摘 要:我国黔东南地区是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区。长期以来,各民族的生活和劳作造就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多种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出现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提供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苗族;侗族;少数民族音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3 - 0093 - 11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3.008

引 言

少數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形色各异的音乐文化展示闪耀着每个民族自身特有的光芒,绽放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绚烂光彩。时代更迭,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出现、快速变化,让音乐文化传播得更快更广。“从音乐文化历史传播媒介范畴来看,无论是最原始的口耳相传音乐传播媒介,印刷术发明产生后的乐谱媒介,还是电子时代音乐唱片、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等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不仅是人类音乐能够传承、发展、延续的关键,同时,也推动了音乐在传播形式与内容上的不断革新。”①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的进步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在当下媒体技术快速更迭,同时世界音乐大融合、大碰撞的背景下,笔者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为对象,试探析在新媒体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境况。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方面。例如,朱媛媛《利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策略》认为:“新媒体具有传播广泛性与高效性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传播方式的引进,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创作者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加入新的音乐素材,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改编了原有的传统音乐,或在其民族音乐的调式基础上,用新的音乐元素创作原创歌曲。”①付鹏在《新媒体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中提道:“新兴媒体如今已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种新媒体环境为少数民族音乐创设了发展的良好条件,甚至推动它更深层次地走向国际音乐艺术舞台。”②李阳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求存之道》中提出:“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传承模式被打破,少数民族音乐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媒体和各种手机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全面快速地传播。”③然而,具体分析新媒体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关系的文献却不多见。

黔东南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人口居多,占比分别为42.7%和29.9%。④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孕育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基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研究苗族、侗族音乐主要类型和代表性乐器的基础上,分析其传播现状和问题,提出创新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建设性意见,推进传统文化建设。

一、苗族音乐和侗族音乐的主要类型

(一)苗族音乐

1.苗族民歌

黔东南州苗族民歌根据歌曲形式大致分为飞歌、古歌、游方歌、酒歌、礼俗歌和儿歌等。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所有苗族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记录苗族人民生活史的载体。苗族民歌因演唱场合不同,调式特征与演唱方式也有所差异。下文以飞歌和古歌为例作简要说明。

(1)飞歌

在所有苗族歌谣中,最具苗族民歌特色的非飞歌莫属,被称为苗歌中的精品。飞歌音调高亢,豪迈奔放,嘹亮明快,有很强的感染力;一般在喜庆场合演唱,通常是现场即兴,现编现唱。苗族飞歌的特点可以用3个词形容——装饰性、游移性、多样性。“装饰性是在游移性的基础上,每个音都具有头、身、尾三个表现部分。音头可能是音的本身,也可能是音身上方的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纯四度,在达到音身以后都习惯有一个大小二度的翘音。”⑤飞歌风格自由活泼,演唱形式千变万化,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以及简单的多声部形式,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以它特殊的魅力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热情,用歌曲讲述着生活、表达着内心。大量创作人以飞歌为素材,再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如《苗岭的早晨》《可爱的苗岭》。苗族飞歌内容丰富多彩,既能真实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工作、欢迎、送行等日常活动,又能为节气、季节、节日礼仪等增添气氛,是苗族声乐系统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2)古歌

古歌就像是一部口述的苗族历史,歌曲表达的内容从苗族开天辟地、种族演进到苗族的农耕畜牧、红白喜事、生活习俗等等。“据贵州省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于2002年所提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江《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的申报书中定义:苗族古歌和‘古歌文化’是指‘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以全体民族为传承载体, 以盘问对唱为媒介的集苗族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伦理观、价值观、法制观、审美观和编年史为一体的大百科全书’。”①苗族古歌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蝴蝶妈妈”“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5个部分共1.5万行,篇幅非常长。为传承古歌,当地会经常举行一些古歌比赛,比赛的不是谁唱得好,而是谁记住的古歌内容多。看一个歌师是否唱得好,也是从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旋律调子的转换等方面来评判的。

2.苗族乐器

(1)古瓢琴

古瓢琴是苗族特有的传统乐器,声音低沉厚重,具有抒情韵味。苗族人在演奏该乐器时会手舞足蹈,伴随古瓢琴琴声的舞蹈叫古瓢琴舞。古瓢琴结构简单但制作精良,它的外形像瓢,声音与芦笙相似,苗语中叫“格哈”,汉语又可译为“笙瓢”。现今最原始的古瓢琴和古瓢琴舞保存在黔东南州丹寨县的送陇苗寨。每年农历九月是苗族的“吃新节”,苗寨里家家户户都会穿着盛装,聚在一起奏响美妙的古瓢琴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同样,正月期间大家也会欢聚一堂,用古瓢琴的音乐舞蹈庆祝美好的新年。

(2)芦笙

芦笙也是苗族特色乐器之一,有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4个重要部分。苗族芦笙在演奏时把词、曲、舞融为一体,形式活泼多样,形成了苗族的特色舞蹈芦笙舞。各个地区的芦笙音色会有所不同,黔东南一带的高亢粗犷,黔西地区的稍轻柔抒情,黔南的更雄浑明朗。芦笙除了担任特色民族乐器这个角色以外,还是年轻男女之间传递彼此情感的重要工具。笔者有幸观赏过在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寨表演的高排芦笙舞。高排芦笙舞是艺人一边吹奏芦笙一边随着音乐起舞的表演形式,所用芦笙的长度从几十厘米到一两米不等,越长的芦笙乐声越低沉。表演时十几個人站成一横排,表演过程中的队形始终不变,音乐非常震撼。高排芦笙舞一般只在苗族过苗年及苗族大型庆典活动时才会吹奏表演。

(3)芒筒

芒筒是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为地筒、芦笙筒,由一根竹管制作而成。依据竹管大小制作出的芒筒有大、中、小之分。中小芒筒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提筒,右手执簧管吹奏;大芒筒则需要把筒斜放地上,左手扶着筒身右手演奏。芒筒上部的管口为吹口,底部开个长方形小孔里面有一枚铜质簧片,没有按音孔;吹奏可发出一个单音,声音饱满,音域宽广。

(二)侗族音乐

1.侗族民歌

(1)侗族大歌

2006年、2008年侗族大歌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贵州省,侗族大歌流行于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侗族大歌的曲式架构严谨细腻,各声部节奏变化多样,音符的高低差别很大,各部分纵横交织,以其复调和无伴奏指挥为特点的合唱形式闻名于世。侗族大歌的表演通常出现在迎宾、节日等重大场合。百人组成的合唱团场面宏大,男女老少都可成为其中一员,在无伴奏的过程里凭借彼此间的默契及平日的严格训练,一气呵成。侗族大歌传唱度较高的曲目有《布谷催春》  《蝉之歌》  《知了》等。

按照歌曲的风格、旋律、内容和演唱方式,侗族大歌可分为四大类:嘎所、嘎嘛、嘎想、嘎吉。“嘎”是侗族的语言,汉语表达为“歌”的意思。“嘎所”——声音大歌,以旋律优美唱词简洁为特点,拉腔时的高音由几位歌手依次演唱,形成连续的效果;低音声部旋律持续,衬托高声部,使这两部分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嘎嘛”——柔声大歌,是传递男女之间美好爱情的大歌,舒缓而极具感染力。“嘎想”——伦理大歌,旋律起伏不大,通过歌曲劝教安定侗族人民。“嘎吉”——叙事大歌,讲述侗族人民故事及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音乐旋律变化不大,安稳祥和。

侗族大歌以"羽宫商角徵"五声音阶作为其主要曲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偏高或偏低的徵音。“独特的徵音使调式音产生向内收拢的效果、也有制约多声部的和声结合及调式扩展的特殊功能,其和声更是与现代的音乐体系有着不同之处,现代的歌曲讲究的是和声的协和,但侗族大歌是普遍的运用大二度等不协和音程, 并且能完美地运用与结合。”①侗族大歌区别于其他复调歌曲和民族歌曲的正是经常出现的不协和音。从唱词结构来看主要是一首多词,也有一词一歌或一词多歌。侗族大歌的曲式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结构,由歌首、歌身和歌尾组成。歌首是引言,歌身呈现出歌曲的主体部分,并以多段的形式展现出来,歌曲的结尾将整首歌凝聚在一起。

(2)琵琶歌

侗族的单声部民歌,侗语叫“贝巴”,因演唱时用琵琶伴奏所以称为琵琶歌,一般由男子自弹自唱或男子伴奏女子演唱。琵琶歌按地域可分为三宝琵琶歌、晚寨琵琶歌、洪州琵琶歌等;按歌曲内容情感大致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类。抒情琵琶歌主要是年轻男女在交往时即兴弹唱的,用精简的歌词旋律抒发当时情感;叙事琵琶歌是歌师在鼓楼或者受邀参加喜宴所唱的,就像在给族人讲述人生世事,一般用音色稍低沉的大琵琶伴奏。

三宝琵琶歌,又叫车江琵琶歌,是流行于榕江县三宝侗寨一带的抒情琵琶歌。其用定弦为“5663”的中型四弦琵琶弹奏,节奏轻快,流动性强;一般为男子自弹自唱,也可以男子弹女子唱或男子真声女子假声演唱。晚寨琵琶歌,在当地也叫尚重琵琶歌,流行于榕江县和黎平县交界处的四十八寨侗族地区,所以又称四十八寨琵琶。晚寨琵琶歌既有抒情琵琶歌也有叙事琵琶歌,悠扬婉转,稍稍带有一些哀愁的歌调。其主要运用三弦或五弦的琵琶,男子女子都可以自弹自唱,而且只有四十八寨地区的女子自弹自唱琵琶歌。洪州琵琶歌又称平架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其用定弦“566”的三弦小琵琶伴奏,男女都用假声演唱,同样由男子演奏琵琶。洪州琵琶歌的曲调跳跃、轻松、欢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2.侗戏

以侗语作为台词的侗戏生动形象,配乐紧随剧情发展,明快上口。侗戏主要的曲调有平板、哀腔等等;伴奏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等属于管弦乐器,打击乐器包括小鼓、小锣、小钹等;以二人表演为主要形式,着重唱腔,不过多讲究手、眼、口、身、步五法;角色划分边界也不是特别明显,会根据剧目的需要调整演员角色,只有小丑会有些独特的表演,台词也主要是唱词为主。

侗戏有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3个发展阶段。萌芽期的侗戏是从吴文彩先生翻译改编汉族书籍《朱砂记》和《二度梅》开始的,这个时候的侗戏各个方面都是很简单甚至粗糙的。在吴文彩歌师的启发下,很多歌师都开始慢慢摸索、模仿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创作了大量以汉族文学书籍故事为原型的侗戏作品。但是,这样的剧目其实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侗戏作品,并没有特别高的艺术性。后来,侗戏师张泓干创作了取材于侗族民间叙事歌的侗戏作品《金汉列美》,成为第一位用侗族民间叙事歌创作改编侗戏的戏师,这部作品的成功创作也标志着侗戏从只讲汉族传奇故事的时期进入用侗戏来展示侗族人民生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时期。在之后的发展中,侗戏师们逐渐认识到不能只靠单纯的借鉴更要创新形式、探索新作品。这一深刻的认识使侗戏走入了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阶段,发展空间变得自由广阔。

3.侗族乐器

(1)侗笛

侗笛,又称“各笛”“草笛”,是独特的民间吹奏乐器。侗笛的外形和洞箫比较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向吹奏;其音色清透悠扬,既能表现柔美的旋律也能展示热烈欢腾的旋律;演奏时,常常会运用一些特别的颤音、滑音技巧。因为音域较窄,侗笛通常只用于声乐伴奏及简单的独奏,非常具有感染力。早期,侗笛的音域狭窄,音量小;后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的吴申刚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共同努力下,研制出新式侗笛克服了传统侗笛的不足,展现出了更多的演奏形式,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

(2)琵琶

黔东南州各地的琵琶大小不一,按形状大致分为大琵琶、中琵琶和小琵琶。大琵琶音色沉郁,中琵琶音色圆润,小琵琶音色清亮。侗族琵琶最常出现在演奏琵琶歌时,也会为侗族舞蹈伴奏。侗族琵琶与汉族琵琶大相径庭,汉族琵琶演奏时是竖向,侗族琵琶演奏时是横向;音色区别也很大。侗族琵琶由音箱、琴杆、琴头组成,琴杆的长度大约是音箱长度的两倍,所以演奏时采用坐姿横向弹拨。

(3)牛腿琴

牛腿琴有两根空弦,音色细柔,其演奏方法与小提琴有异曲同工之妙。牛腿琴的琴身放在左手腕,琴弓拉动发出旋律;琴手可以自拉自唱,也可以男生伴奏女生演唱。牛腿琴通常用于弹唱表演爱情歌曲,当侗家小伙看上哪家姑娘,就会将心中的情感通过牛腿琴抒发出来。出自黎平民间艺人之手的两支珍贵的牛腿琴被珍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琴体都是用一整块杉木制成,琴的形状也完全相同。

二、苗族音乐、侗族音乐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现状

新媒體传播主要包括网站、移动客户端音乐App和移动客户端视频App。各渠道发展现状不一。根据这几个传播渠道中呈现的信息,笔者整理分析黔东南州苗族音乐和侗族音乐新媒体传播现状如下。

(一)主要音乐网站

在网上搜索与苗族音乐、侗族音乐相关的网站,笔者筛选出5个主要网站(见表1)。

“原生态黔东南”网站是黔东南州的民宗委民族文化云平台数据库。网站划分为“村寨”“民族”“文化”“产品”“美食”“路线”“文献”“地图”及“论坛”板块,每一个板块中又有细致的划分。其中的“音乐栏目”以介绍歌舞为主,器乐的信息较少;“文献”板块有较多关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的资料。总体来说,网站的内容丰富全面,是受众了解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比较好的综合性网站。

“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官网以图片及视频的方式在首页展示黔东南州的音乐。网友进入网站能迅速直接地了解黔东南音乐。以官网推广的形式能很好地增加线下观众流量,从而起到扩大传播范围的效果。黔东南州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是传承保护发展苗族侗族少数民族艺术的国有专业艺术团。

“贵州苗岭音乐网”是一个以贵州省民族音乐为主的音乐歌曲网站,按照民族类别分类,主要收集苗族侗族民歌,保存上传网络使之得以传播并留存下来。网站创办于2013年,非营利性。网站新建时名为“苗岭音频网”,在2014年与“三苗网”“多彩贵州网”“黔东南人民网”等40多个网站合作,推广贵州省少数民族音乐。

“三苗网”是目前最大的苗族门户网站,自2000年开始运营。本着联通苗族与世界的宗旨,“三苗网”积极推广苗族文化,从苗族的经济、政治、民俗、文学、工艺等各个方面介绍苗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三苗网”衍生出了很多新的传播方式,如官方QQ号、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论坛和PC版论坛等。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对传播苗族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苗族民歌”这个分类中,置顶的前3篇文章都有15000左右的阅读量,访问量在以上列举网站中居前列。

“侗族”网是以介绍侗族为主要内容的个人运营网站,创立于2004年。网站设有“侗族人文”“侗族三宝”“侗族旅游”“专题介绍”及“侗族资讯论坛”等板块。“侗族人文”介绍侗族基本情况和风俗风采,“侗族三宝”介绍侗族建筑和侗族大歌,“专题”中关于音乐的信息只有一个“大戊梁歌会”。网站中对于侗族音乐的介绍只有“侗族三宝”里的侗族大歌,搜索侗族民族乐器只能找到1篇关于乐器的文章。笔者通过与网站负责人电话交谈了解到:网站运营的所有工作都由网站创始人李岳松个人负责;网站虽有投稿窗口,但投稿者很少,以收集整理网络中比较零散的、与侗族相关的文章为主;网站访问量一般。①

从以上研究可见,各网站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网民关注度并不高,传播较为被动;政府或社会机构建设的网站能起到一点影响作用,但是整体来说网站还有待发展;虽然搜索的结果内容比较丰富,但有关内容都是零散地分布于大小网站及个人用户的文章中,没有集中介绍宣传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网站。

(二)移动客户端音乐App

移动客户端中音乐播放器的种类繁多,且发行的黔东南州苗族、侗族音乐曲目在各大平台中大同小异。以下,笔者选取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播放器的数据信息做相关分析。

首先,整理发现了一些黔东南原生态音乐的专辑,在所选取的音乐播放器中,均能找到表2中的专辑信息,其中《飘荡的鬼火:苗族音声散辑》只在网易云音乐有播放权限。除所列举的专辑,还有大量当地民族歌手发行的个人音乐专辑,其中多数歌曲为含有黔东南苗族侗族元素的创作歌曲。

其次,收集整理出两个音乐播放软件中黔东南州苗族、侗族音乐播放量排名靠前的制作专辑。歌单中收藏了表2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歌单为网友制作,共享在播放器中,供广大网友聆听收藏。(见图1)、

《感受贵州侗族大歌的气势磅礴》专辑收录了黔东南侗族民歌,《侗族民歌——与众不同的侗族琵琶》收录了黔东南侗族不同区域的琵琶歌,《贵州黔东南民歌》收录了黔东南苗族民歌,这3张专辑为QQ音乐歌单。《黔东南苗族飞歌欣赏》以黔东南苗族飞歌为主,《原生态侗族大歌》以黔东南各类侗族大歌为主,《天籁侗族之声》包含106首侗族原生态歌曲,歌曲内容十分丰富。由播放量数据可知,侗族大歌在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两个播放器中播放次数较多,苗族民歌与其他侗族民歌的播放极少。

(三)移动客户端视频App

近几年,手机App种类繁多,笔者以bilibili(下文简称“B站”)和微博作为分析对象。(见图2)

B站平台的3个视频都是个人用户上传的视频资料。其中,《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夏蝉之歌》为用户收集整理的黔东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MV合集,包括3首侗族歌、2首苗族歌曲和1首彝族歌曲。《朗德苗寨苗族舞蹈》  《这个寨子不一般——西江千户苗寨》是用户个人以游记视频的形式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图2中6个用户的视频播放量都在1000以上,对传播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影响更大。

其他短视频App中也有不少对推广苗族侗族音乐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号。如抖音用户“阿三”,播放作品内容是少数民族的山歌,获赞5.4万次,获得8796个粉丝关注;“八寨苗歌爱好者——陆陆”的作品为苗族各类原生态歌曲,获赞5881次,获得1074个粉丝关注;“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以记录艺术团演出排练侗族各类歌曲舞蹈为内容,该艺术团是群众文化的基层文艺院团,多次参加侗族音乐的大型展演,在抖音平台发布的作品也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关注。①

在繁多的传播途径中,新媒体以全面直观便捷,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对传播黔东南侗族苗族音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媒体中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1.网站音乐信息无序

黔东南州位于我国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缓慢。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这个区域的少数民族音乐网络传播意识较薄弱,起步較晚,因而出现网络信息万千却难以找到获取苗族侗族音乐信息合适途径的窘境。首先,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网络传播中至今没有权威专业的官方宣传网站,政府机构成立的网站,如“原生态黔东南”网,多以社会新闻内容为主,当地文化内容为辅,访问量较低,对于传播当地音乐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在一些企业或个人建设的网站中也有相关音乐资料,但是内容不够详尽,分类也不够明确,而且往往因人力和资金所限得不到即时更新和维护,吸引和留住读者的能力极其有限,如“侗族”网;再者,已建立的网站没有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内容大多雷同且缺乏深度,低质量重复信息令网站很难在信息浪潮中谋得一席之地,遑论壮大自身,传播民族音乐;最后,人们对音乐的关注度与其曝光率是相辅相成的,长期的有效信息缺失可能导致民众对苗族侗族音乐的关注度日渐降低,直至其淡出人们视线而被遗忘。

2.民族音乐认知缺失

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新兴方式,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在利用新媒体向外推广方面有积极有效的举措,但是始终没有最大限度地拓展网络的传播面积。首先,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传播发展方式是乐师亲传下一代子女,其传承人往往是族内人群,“音乐传承人实际传承的效果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①。长此以往,发展传播范围的限制自然会影响到大多数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其次,少数民族音乐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语言。历史上苗族侗族的方言没有通用的文字,一切语言活动只能通过口头传播进行。这样的传播导致流传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带有不确定性;人声的传播范围有限,加之语言种类和时间范围的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本民族人群缺失对该民族音乐的认知。再者,当下的音乐类型非常丰富,大众的选择面更广。互联网、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新颖的音乐元素。年轻人往往倾向于选择新潮极具个性的音乐。因此,如若缺少传统民族音乐认知的局面持续下去,最后其必然走入资源日益枯竭、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局面。

3.民族音乐传播内容单一

黔东南地区民族的多样性体现在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上。目前看来,侗族大歌的传播范围比较广泛:1986年,首次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在巴黎夏乐宫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8年,贵州侗族大歌合唱团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专场荣获全国铜奖;2018年,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表演了侗族大歌《尽情欢歌》。苗族飞歌的传播多以改编创作的声乐曲为主,在民族歌曲中的创作中融入苗族飞歌最具特色的旋律音调,例如声乐曲《苗岭的早晨》取自凯里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但是,与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相比,芦笙乐、侗族琵琶歌、侗戏以及其他苗族侗族音乐形式的传播内容比较少,传播的范围也相对较小。虽然有地区会举行相关比赛表演,如“三月三芦笙比赛”“肇兴芦笙比赛”,但是演出比赛的场地仅限于各村各寨,比较隆重的赛事活动由县城或省市内承办,能够参与活动观看活动的人群范围也因此被限定。传播内容的单一可能使受众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审美疲劳,导致本就缺乏传播机会的民族音乐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二)建议

1.建设完善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云数据

(1)建立音乐数据库

许多少数民族都存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历史的音乐作品也就往往无迹可寻。整合存档少数民族音乐资料,以数据的方式将之留存下来,使后人在研究当地文化时有迹可寻,同时也有利于编写民族音乐教材,为专业学者再创作提供素材。黔东南州的民宗委民族文化云平台数据库是综合性的黔东南州文化数据库,点击相应词条会显示各村各寨的背景文化知识,音乐文化在相应文献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可以参照该数据库建立苗族侗族少数民族音乐云数据库,将收集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歌谱、乐谱、表演视频材料及相关研究文献整理到云数据库。可以考虑在首页设置“黔东南地区民族介绍”“音乐清单”“影音资源”“学术资源”等板块。“民族介绍”中设置侗族、苗族、布依族、瑶族等条目;“音乐清单”设置乐器,民歌,戏剧3个词条;“影音资源”设置展览图集、音乐视频、作品曲谱3个词条;“学术资源”设置论坛、采风调研、访谈3个词条。建立分类完善的音乐数据库能为目前无法找到传承人的歌师留存音乐作品资料,便于为社会各界研究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提供音视频材料,也便于社会大众感知这个区域的音乐形态。

运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更方便地保存音响素材,还能增强数据的可编辑性,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提供新的转换方式与活力。在采风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录音技术,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少数民族音乐音源采录工作。数字化绘谱技术能让原生态音乐转变成可视化产物,便于音乐数据库的建立,保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数据。“数字化录音技术及数字化绘谱技术的介入, 无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起着助推的作用,录制和编配环节上使用数字音频设备和音乐软件等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音乐作品由创作到诞生的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手段。相对于不能进行音色、调性以及速度再加工的模拟音乐,数字音乐能够通过处理系统、解码系统、音色库等设备在不损坏音质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编辑和修改,提供了模拟音乐无法媲美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优势。”①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在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时代音乐元素,可极大拓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受众面,从而积极推进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2)建立少数民族音乐网站并丰富新媒体传播方式

社会媒体的巨大传播力及其影响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提供动力元素。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联合专业的传媒公司建立突出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网站,唯有质量高、内容新的网站才能引起更多关注。同时,发展微博、微信、QQ等官方公众号,开展线上直播展演活动,拉动与群众的互动,提升影响力。在微博、微信、QQ的官方公众号中规律地更新推送黔东南各少数民族音乐活动的视频、报道文字及图,也可增加推送对乐师的采访视频,各类相关纪录片或微电影。网站和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扶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网站的工作,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加强少数民族区域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一起推动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在互联网中的发展。

2.增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只有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繁荣和社会稳定,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联通、民族交融的时代,必须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让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传播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做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工作。政府作为传播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中坚力量,通过设立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等馆藏形式来保存展示民族音乐文化,例如凯里市万博博物馆,民族风情园,凯里学院苗侗特藏书库。其次,通过教育,在青少年儿童心中种下民族传统音乐的种子。目前已有在大学校园开设民族传承班的做法,如“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专门开设了‘民族传承班’来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人才进行培养。”①实际的接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一代又一代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看法。有了民族认同感,才会更有动力去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足迹,为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丰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及传播方式

丰富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本身,推陈出新,给少数民族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音乐人在创作或改编作品时,配器及曲谱的编写都可以根据其特点选择性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通过网络新媒体扩大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丰富受众群体接收信息的方式多样性。除了网站公众号的传播方式外,在创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电视剧时,其配乐也应多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例如,“电影《侗族大歌》,该片采集了1000多首传统侗族歌曲,录制了48首歌曲,几乎包括了侗族歌曲的所有种类,最后在电影中呈现了最具代表性和国际传播力的24首来串联剧情,歌曲均由侗族歌师主唱,结合服饰道具,体现了侗家人的纯朴与歌声的美妙。”②现下这样制作精美的作品还比较少,在之后的发展传播道路上都可以加以借鉴引用,以丰富苗族侗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式。

结 语

黔东南地区居住了我国1/2的侗族同胞和1/5的苗族同胞及其他30多个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虽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受众及传承人逐渐减少、音乐文化渐渐失去传承载体以及资金短缺束缚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瓶颈’问题,但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拥有理性精神和激情迸发的音乐活力,也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潜能。”③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为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州音乐文化提供了积极的交流渠道,有利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音乐走出发展困境。在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伟大征途上,我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积极探求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有识之士应抓住这次机遇,迎难而上,创新探索,为新媒体时代侗族苗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打开局面。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21-05-22

基金项目: 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志调查与地理分布研究”(20YJA760097)。

作者简介: 袁玥(1979— ),女,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4);

蒋丹妮(1996—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2016级本科生(湖北武汉 430074)。

① 范明磊:《新媒体时代意义传播的现状与转变》,《传媒》2016年第2期,第76页。

① 朱媛媛:《利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策略》,《青年记者》2017年第5期,第125页。

② 付鹏:《新媒体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戏剧之家》2018年第4期,第32页。

③ 李陽:《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求存之道》,《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第136页。

④ 百度百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1年3月28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4%E4%B8%9C%E5%8D%97%E8%8B%97%E6%97%8F%E4%BE%97%E6%97%8F%E8%87%AA%E6%B2%BB%E5%B7%9E/5955286

⑤ 黄玉翔:《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第114页。

① 单晓杰、王建朝:《论贵州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以雷山县西江苗寨古歌调查为个案》,《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页。

②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五项非遗项目编号均为Ⅱ-28。见360百科:《侗族大歌》,https://baike.so.com/doc/10042001-10534537.html。

① 李成龙、吴国峰:《黎平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研究》,《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第59页。

① 采访时间:2020年5月16日。

① 抖音用户阿三,抖音号711951773;八寨苗-陆陆,抖音号Mr.Lu89 ;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抖音号LPDZDGYST。

① QQ音乐:《感受贵州侗族大歌的气势磅礴》来自用户“笑里有雨滴”,《侗族民歌—与众不同的侗族琵琶》来自用户“滴答滴答”,《贵州黔东南民歌》来自用户“badboy”。网易云音乐:《黔东南苗族飞歌欣赏》来自用户“东eg”,《原生态侗族大歌》来自用户“AnitaZzz”,《天籁侗族之声》来自用户“果如其然”。

② bilibili: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夏蝉之歌》由“阿福俑”发布于2019年6月28日,《朗德苗寨苗族舞蹈》由“苏打Jasmine”发布于2019年2月17日,《这个寨子不一般——西江千户苗寨》由“泽就是vlog”发布于2019年5月17日。微博:《贵州礼物——肇兴侗寨》由“贵州身边事”发布于2019年9月25日,《这里是贵州——榕江县源自生活和劳作的音乐》由“这里是贵州”发布于2019年7月2日,《藏在深山里的音符》由“黔东南同城”发布于2019年11月8日。

①  范巧珍:《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分析》,《艺术评鉴》2021年第9期, 第 14页。

① 刘炫吟:《关于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数字化传承的几点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1期,第93页。

① 张祖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北方音乐》2016年第18期,第191页。

② 百度百科:《侗族大歌》,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97%E6%97%8F%E5%A4%A7%E6%AD%8C/2343830。

③ 張洁:《〈贵州民族研究〉四十年来所刊少数民族音乐类论文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2期,第169页。

猜你喜欢

大歌黔东南黔东南州
捕鱼节上捉鱼忙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遇见黔东南
补妆
诗书画苑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