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视域下科普场馆集群化运营发展路径

2021-12-24王小明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6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

摘 要 科普场馆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更新升级,是当下的关键性问题。在跨界融合的时代潮流之下,科普场馆可以采用集群化运营的创新模式,通过学科、技术、地域、领域的全方位融合,以及与学校、企业、媒体、公众、科学共同体等主体的跨界,充分激发集群化运营的动力和活力,满足发展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为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科普场馆 集群化 跨界融合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创新要靠人才”,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而“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创新发展的两翼”。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也指出要“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而科普场馆正是进行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自21世纪以来,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建设,已从追求数量增长步入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但总体而言还面临着资源条件不平衡、生存发展遇瓶颈的问题。

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形成数字经济,科普场馆乘其“东风”实现数字化转型,不仅让展览、教育、研究等基本功能得到重塑,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社交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通过“数字文化资产”的开发与运营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社交媒体、通讯工具等发展使社会要素之间产生广泛联系,跨界融合成为时代潮流。该现象渗透至博物馆行业,带来了场馆之间、场馆与观众之间、场馆与其他机构之间前所未有的深度连接,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便以“超级连接(Hyperconnected)”一词概括这一全球趋势。近年来博物馆界被广泛关注的“文化IP授权”“让文物活起来”“文旅融合”“博物馆之夜”“智慧场馆”“虚拟博物馆”等热词,无不反映了场馆突破自身圈层、创新发展模式的理念与实践。跨界融合为科普场馆带来了创新机遇,打破某一场馆在主题、资源、能力等各方面的局限,实现多家场馆的集群化运营,形成内容和渠道上的跨界融合是新时期科普场馆实现创新发展的一剂良方。数字技术也“掀开”了场馆的屋顶,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全国已建成多种场馆集群,不仅有科普场馆与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聚集的以空间为核心的模式,还有总分馆等以合作为核心的集群模式,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管理不够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与规划;资源流动不够通畅,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资源互补与联动机制;跨界融合成效不彰,没有突破场馆自身边界实现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也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恢复”与“重塑”的挑战。因而需要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具有实效的,以集群化运营为框架、以跨界融合为空间的科普场馆发展路径。

1 场馆的集群化运营

“集群(cluster)”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被经济学者提出以后,形成了众多理论与分类标准,定义中的共同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企业与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发展的模式。对场馆来说,则可以通过集群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丰富博物馆文化消费内涵,巩固场馆与其消费者的情感关联,同时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1]。

总体而言,集群化运营从结合行政上的组织形态、体系构建方式、资源共享方式来看,可分为“后因性垂直管理模式”“先因性垂直管理模式”“服务型水平合作模式”与“共享型水平合作模式”[2]。它们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与多维度的合作,形成巨大合力,增加了辐射力,提升了本社区、本地区、甚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全球有许多场馆集群化运营的实践,包括诸多不同发展模式,如美国史密森学会通过独特的“公私合作”模式,由摄政理事会作为决策者,将旗下所有教育、研究与文化机构作为整体经营,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博物馆与研究集群;英国科技博物馆集团(Science Museum Group)、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盖蒂基金会(Getty Foundation)等机构采用“总分馆”模式,各分馆在同一个决策部门之下发展,有着共同的使命与愿景,但又彰显各自特色,也有分馆的管理与执行人员,保证场馆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更多服务、扩展影响力;古根海姆基金会则更进一步,其“连锁”模式向全球开放古根海姆品牌,招募“加盟商”,加盟城市需支付加盟费、建设与运营费用,古根海姆博物馆则负责把握艺术方向并出借藏品、帮助举办展览[3];休斯顿博物馆区(Houston Museum District)则是自愿结盟并设立机构统筹发展的模式,由同社区多家场馆设立休斯顿博物馆区协会,并与其他地区协会合作,将区域内的诸多场馆纳入专门机构的统筹之下,并不断吸引新的博物馆加入。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中,95%已形成某种博物馆群,表明集群中蕴藏着博物馆的未来和巨大而多重的潜力[4]。

也正是看到集群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潜在影响力,我国有许多城市规划已经建立了场馆集群,并打造各自的特色。大部分场馆集群是通过政府主导,既整合區域内已有的博物馆、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又在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内建设新的场馆,形成场馆集群,如浙江省杭州市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的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也有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资助手段,吸引社会力量或引入社会资本开办场馆,形成场馆集群,但场馆间相对独立发展,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编制规划、重点引导,形成了“一中心三聚落”格局的非国有场馆集群。此外,还有社会力量自发建设的非国有场馆集群,如建川博物馆聚落、观复博物馆等。在各大城市纷纷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热潮中诞生了众多博物馆集群,一方面推动了场馆运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发展困境,导致集群效应不显著。

上海科技馆正是国内较早开启集群化运营实践的场馆之一。2001年上海科技馆建成时便提出实体布局集群化的设想,直至2021年7月上海天文馆正式建成开放,上海科技馆及其分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三馆合一”的空间布局正式形成,包含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与天文馆三个不同的主题与场馆类型的集群化发展道路正式起步。基于规模体量大、业务范围广、区域空间散、社会关注高等现实挑战,如何构建适应超大场馆发展的治理体系是上海科技馆面临的艰巨任务。

为此,上海科技馆一方面实行一体化的“内部垂直、外部扩展”的管理模式,三馆由一套领导班子自上而下纵向拓展,并以三馆为核心与主导,与其他科普场馆合作共建,多点聚集横向整合,集约化管理,实现集群化效益最大化(见图1);另一方面定位于“更具科普资源整合力、社会发展支撑力、国际行业引领力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充分利用不同主题,在展览与教育、衍生产品等活动与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三馆特点与优势,积极联动,多角度诠释科学与文化价值,实现多元化的资源引进和高效的资源调配,为公众提供多方位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数字化也催生了科学教育的新业态,历经从上海科技馆“主题式”展陈,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群落式”展陈,再到上海天文馆“沉浸式展陈”这一演化进程。

2 科普场馆集群化运营发展路径之多元融合

除了各场馆之间的信息互联、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之外,在泛在联系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场馆集群应通过与其他学科、其他技术、其他地域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2.1 学科融合,拓展科普内容边界

由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文物类博物馆、美术馆归口不同主管部门,长期沿袭之下,具有不同学科特征的场馆习惯于在各自学科圈内活动。传统科普场馆中,科技馆仅强调科学原理,自然博物馆仅展现自然生态,并不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科学+艺术”“科学+人文”的融合趋势加强,打破圈层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科普场馆应当将业务范围从原先局限于科学技术普及,扩展至发现科学之美、认识科技史发展规律、体验科学文化、思考科学社会议题等更为多元而融合的领域。可行的融合路径有:

在科学展览中彰显艺术性。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将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在“所有可能的路径:理查德·费曼的求知人生”展中,通过雕塑、装置艺术及沉浸式环境艺术手段,在展现费曼这位改变了物理学家思考方式的科学家生平之同时,使观众充分感受到科学之美。

为科学展览注入人文叙事。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巡展《福禄寿喜 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除了从自然角度展示动植物的生物属性,还从历史与民俗视角阐释了吉祥文化的演变过程与文化内涵,予自然生灵以人文关怀,予文化历史以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科学艺术沟通提供平台。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系列科普活动中,曾有多场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讲座、课程等,让观众了解到数学、力学与艺术,数学、物理学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观众构建起多元融合的知识体系。

2.2 技术融合,重塑场馆基本功能

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使科普场馆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一方面数字化成为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工具,如通过智慧场馆提高管理运营与社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则深刻改变了运营管理思路,数字构成的线上虚拟场馆开辟了新的场域,与线下实体场馆深度联动,形成“数字孪生”场馆,其展览、教育、收藏与研究四大基本功能可谓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场馆从来都不是静止或者固定的,科普场馆应当面向未来,敢于拥抱新兴技术,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开拓创新。

技术对科普场馆基本功能的重塑主要体现在:

一是使历史重现。过去场馆以遗物、遗迹等历史印记,示意图等其他静态的辅助展品来弥补展品脱离原生环境损失的真实性,但现在的科普场馆则有所颠覆,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虚拟手段,将已经难以或者无法在现实中见到的物或物所在的原生环境进行动态、逼真的“复原”,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从具身认知理论来看,身、心和环境三位一体能够促进认知[6],数字媒体技术所营造的多感官体验、沉浸式氛围,能够促进对科学原理、科技史的理解,更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塑造。上海自然博物馆运用AR技术让观众可以在手机屏幕中看到滚动的大熊猫、飞翔的翼龙等生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它们所在的标本区域,还可与之合影,为观众带来独特体验。

二是使藏品重生。藏品的数字化收藏成为场馆实体收藏的重要补充,能够成为藏品修复、复制、复原的依据,在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实践下让深藏在库房中的藏品为公众共享,在兼顾保护需求下尽可能多地发挥藏品的功能。如英国科学博物馆建立了藏品数字化数据库并开放,公众可以通过网站检索系统看到藏品的详细信息及3D模型等。故宫博物院不仅采集了高精度的文物数据,还建设实体的数字馆,通过数字投影、触摸屏等形式展示这些数据,让观众与数字化文物互动。

三是使教育重构。大量触摸屏、体感交互等技术增强了展厅教育的互动性、体验性;教育技术更为多样,尤其是科普游戏成为更有效的教育手段;线上教育突破了时空局限,场馆可以将教育资源分享给更广阔的地域、更广泛的人群,还包括偏远地区、残障人士等日常难以进行线下参与的特殊人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成为科普场馆的热词,“云”逛展、“云”讲座、“云”课程、“云”分享、“云”活动等做法吸引了大量新观众线上参观、学习,拓展了场馆观众的边界,也帮助许多场馆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后疫情时代,场馆教育体系将进一步重构,以更大的视角开展教育,在展示技术的变化下变革教育方式,让更多科研成果与观众共享,并结合市场实现更大效益。

四是使研究重塑。科普场馆积极运用各种新技术,拓宽传统研究的视野。如分子生物学使自然史研究方法与范式产生重大转变;运用X光、CT扫描能夠揭示各类标本的内部精准信息;眼动追踪、WIFI探针等技术能够协助观众研究达到更加科学精准的目标。上海博物馆已有首创性尝试,开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项目采集观众客流、展区观众行为、新媒体传播方面的数据,可用于形成观众的“用户画像”,深入挖掘观众的实际感受与需求。其中“董其昌数字人文”子项目,将本馆收藏的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能够方便地调取深藏于库房之中的藏品画册,对其进行局部放大等操作,并将藏品基本数据与研究数据打通,协助对董其昌的绘画特色、风格演变、辨别真伪等方面开展研究。上海博物馆还以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数据抓取与聚类自动化等模式,分析古代绘画的要素、特征等,能够精进研究人员的工作,促成新发现的诞生。

2.3 区域融合,促进科技文化生产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科普场馆出于保护、管理、沟通、发展等需要,逐渐走出自己所在的区域,与不同城市、地区、国家的场馆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各场馆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共同体,强化优势互补,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高质量科技文化生产。科普场馆也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跨文化对话中扩展新的功能与职能,迈向科普场馆4.0,推动文明交流互鉴[7]。

建设场馆的区域联盟已成为普遍趋势,如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等。联盟相较于成立协会更加自由和灵活,科普场馆应当积极连接区域内其他场馆,对场地、藏品、人力、资金、渠道等各种资源进行共享与互通,共同举办展览、实施教育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媒体宣传等,构建起科学传播共同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区域范围的选择可与国家战略、地区发展趋势相合。

上海科技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发起建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并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普场馆区域联盟保持交流。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长效合作网络,联合举办展览、策划实施教育项目,组织学术论坛,举办各类科普能力培训班等,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地。此外,还走出国门,对接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如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原创特展,为上海和塔什干深化友好城市关系、扩大上海与乌兹别克斯坦各领域合作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3 科普场馆集群化运营发展路径之跨界合作

关于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学界的研究已经从“缺失模型”“公众参与”转向“多元主体”与多元范式。以科普场馆为中心,其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促进了各方资源的汇通、各方优势的交融,也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极大地打开了科普的视野与格局,活化了科普业态。

3.1 与学校合作

科普场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是学校为代表的正式教育机构的重要合作对象,但场馆往往是主动发起方,并未与学校完全形成合力。2020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馆校合作共建”;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校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科普场馆应当通过开发质量过硬、满足需求的教育产品,改变场馆与学校的合作格局,促成馆校双向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场馆教育,让更多学生“走进来”。实现基础教育、拓展教育、综合教育水平的系统性提高,除了直接提供更适合学生需求的参观讲解服务、在场馆教育空间进行的科学课程之外,尤其需要对接课标要求,满足参观者的现实需要;还可开发辅助教师进行展厅教育的馆本课程,在场馆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扩大场馆教育的受众面;二是丰富校外服务,让博物馆更多地“走出去”。推动场馆教育资源进校园,在校园内举办展览、围绕博物馆主题开设课程,或向学校教师提供资源包协助教学;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顺畅馆校合作通路。举办教师培训,让更多老师了解科普场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哪些资源、如何使用资源,从而“授之以渔”,促成更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场馆学习;四是与高校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开展科普和學术活动。

3.2 与企业合作

科普场馆应改变作为事业单位或公益机构对市场化运作有所顾虑的现状,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一是场馆文化资源衍生化,将藏品、教育、空间等资源以IP授权的形式开发,尤其是围绕临展的衍生品,提升文创产品的丰富度;二是推动场馆文化产品进入新的科普场景,促进科普产业化发展,如将临展引入商业广场。此外,还可引入企业培育的成熟科学教育资源,如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儿童实验活动是巴斯夫公司开发并运行了20余年的品牌活动,已在国内多家科普场馆举办多场教育活动。

3.3 与媒体合作

在传统媒体转型为融媒体、新媒体类型不断涌现的当下,科普场馆需要与各类媒体全方位跨平台合作,形成媒体运营矩阵,推广自身的产品与服务,拓宽科普的渠道,甚至可以借鉴多频道网络(MCN)的运作模式,在注意力经济之下为科普行业提升关注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传播效果。

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创新合作新平台,推出“指尖博物馆”公益性科普项目,形成了《库房没有秘密》《快来Q我吧》《我们一起野》等14个板块,全方位地展示库房、讲述展项背后的故事等,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知乎、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播放,截至2021年10月底播放量已逾2 000万次。

3.4 与公众合作

科学传播发展至今,公众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科普的接收者,而是参与到科普活动的策划中,构建起科普内容、框架与产出的参与者。科普场馆应当充分与公众合作,共同促进科学研究与传播的进步。

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品牌下的多项公众科学项目邀请公众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行动,如“你好蛙”便邀请公众参与到上海市蛙类多样性的监测中;“鸟撞计划”联合昆山杜克大学,以“听见万物”线上数据平台,发起公众发现、记录、上传鸟类误撞玻璃信息,参加防鸟撞装置设计等考察活动,加深观众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该平台中收集的数据也能够帮助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创新人文生态之城建设。

3.5 与科学共同体合作

科普场馆应当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紧密连接,促成从事知识生产的专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中,也可成为专家分享科研成果的平台,助力科技资源科普化,拉近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由科研人员共同打造公众科普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并促进人才交流、科研等方面的合作;2021年中国科协倡导成立了中国科学文化场馆联合体,由具有“头部”引领地位的科技文化场馆、科学文化领域的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共同组成,首批成员包括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等科普场馆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社会组织,是迈出科普场馆与科学共同体融合的重要一步。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还需要思考一些关键问题:在高度分享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并保持其个性化;如何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组建更科学、高效的工作团队;如何在现行体制下,平衡好公益与收费之间的关系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跨界融合的新时代,科普场馆应当勇于“破圈”,以集群化运营破解单体运营的瓶颈,以与其他学科、领域、区域进行“大”融合扩展场馆的边界,以与学校、市场、传媒等利益共同体的“大”跨界实现高质量社会资源的聚集与互惠,同时加强对传播规律的研究,从而实现科学文化的有效传播,更好体现文化的双重属性,体现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从而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上海科技馆被授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即是对此观念的先行先试。在这一过程中,要认清科技发展形势,把握“双减”“双碳”“双创”等新态势或战略目标,破解“卡脖子”技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时代难题,重视对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等时代需要,同时融入当下多媒体渠道的动态发展环境,通过“数字孪生”虚拟场馆的构建实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元宇宙等新概念也能为未来发展提供思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科普场馆应当“内外兼修”,在内部进行具体工作的重启与更新,对外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功能,加强IP授权等与市场的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恢复中的创造性潜力。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大科普”格局,让科学文化“流行”起来,推动科普事业与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也在观众服务中充分体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持,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在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贡献科普场馆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宋娴.重构与发展: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1.

[2]王小明,宋娴.重构与发展: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33-45.

[3]Joseba Zulaika.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museums, architecture, and city renewal[M]. Center for Basque Studies, Nevada: 90.

[4]Mila Nikoli. City of Museums: Museum Cluster as a Manifesto of the Paradigm Shift[R].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2012.

[5]王小明,宋娴.重构与发展: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104.

[6]周婧景.博物馆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局限、困境与对策[J].东南文化,2021(2):138.

[7]Erminia Pedretti etc., Towards Fourth-Generation Science Museums: Changing Goals, Changing Roles[J].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20: 700.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lustering Operation of Science Museu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WANG Xiaoming

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mail:wangxm@sstm.org.cn.

Abstract Science museums are important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How to achiev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is a key issue at present. Under the trend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popular science museums can utilize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cluster operation, and  fully stimulate the power and vitality of the model by fulfilling all-round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technologies, regions, and fields, as well as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with schools, enterprises, media, the publ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meet development demands,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chieve better social benefits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Keywords Science Museums, Cluster,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作者簡介:王小明(1963—),男,博士,教授,现任上海科技馆馆长,研究方向为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科学传播、博物馆管理,E-mail:wangxm@sstm.org.cn。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印刷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的跨界融合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
浅析我国钢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化腾解读“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