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赜
2021-12-24李田
李田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关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顺势而变,适应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主要
从职业导向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要探索建立心理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中融入萨提亚模式,打造“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职业要求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4;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1-0049-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通过各种授课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的一种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体验和启发,全面提升其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突出就业的导向性,以化解就业压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找寻人生发展方向,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塑造健全人格。
一、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实现学生从学习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转变。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地从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中走出来,无法适应所在岗位。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结合当下的社会就业形势,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就业心理、面试心理、岗位适应心理、职场交际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找到内心需求,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优势,以此实现发展目标,从而增加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实现学生从学习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转变。
其次,实现教师从教学者到职业指导者的转变。在职业导向目标下,为了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教师要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职业结构,结合实际综合分析,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在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心理指导,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误区,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深入社會,帮助大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制度,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公共选修课,本是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矫正等,长期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职业发展目标、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目标。
2.课程实践缺乏整合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学习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方面的学习,没有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跟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错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方面也基本上以撰写课程论文、抄写读书笔记为主,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机会。
3.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部分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很多内容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且认为自己以后很少会用到心理健康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课时少,班级多,排的都是大课,学生众说纷纭,要求各异,且课堂纪律不好维持,讲课吃力,使得部分教师教学敷衍了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
1.探索建立心理协同育人体系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学校可以尝试建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协同育人体系,由学校成立心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个工作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发挥高等院校系统内部各部门的作用。首先,学校要组织二级机构开展日常心育工作项目,开设心理辅导站,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危机干预等工作。其次,学校可以尝试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如奖助贷、就业指导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育人工作向心力,增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整体性、针对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2.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五大部分,第一个层次是心理发展层次,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智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第二个层次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主要是指职业身心素质教育;第三个层次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主要是指职业劳动素质教育。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承压能力、耐受力、沟通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将这些心育项目与专业实践项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这样一来,结合学生本专业的发展需要,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职业能力培养计划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3.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高校可以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将各类心育活动作为实践项目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出以任务为指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情境为依据,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符合高校教学改革要求的。构建主义“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因此,高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中融入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又叫联合家庭治疗。该模式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该模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例如,萨提亚模式强调“个人发展”,也就是说通过为大学生拓展个人发展渠道,帮助大学生明确后续的发展规划,以此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强化大学生的自尊,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明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订科学的职业发展计划,进而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彰显出无限的活力以及动力,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加优质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
5.打造“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心理理论知识讲解。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心理健康理论教育是把心理学中与大学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系统理论贯穿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化、系统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较强,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不能真正满足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课堂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激发其潜能,使其获得更足的发展后劲。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考核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对于当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直接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记入到学生的课程总分,这样学生考虑到分数自然就会认真地学习,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体验活动。学生的学习是重构自己经验的过程,是自主反思、体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在交往与互动中,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使学生反思与体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温暖与互动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提升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毕淑敏的“心灵七游戏”开展活动,这个心灵游戏可以让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真正参与体验这些游戏后,都好像获得了重生,更有信心面对将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心理游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情境剧、脑力激荡、团体辅导等都是比较受大学生们欢迎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和手段。
(3)分享与交流。分享与交流环节是对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的感想、感受进行分享和交流,这个过程可以拓宽知识经验的有效迁移范围,是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理论知识相互作用并产生感悟的过程,有助于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效果更加巩固和持久,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改变,实现自我提升。此外,分享与交流也是学生心理行为训练的过程,通过分享,学生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形成更加完整、客观的自我认识;通过交流,学生可以鍛炼人际沟通能力,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倾听并积极反馈。
(4)反思与总结。心理健康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反思和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反思除了审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进度等方面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审视和总结自身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把握,组织体验活动时的状态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关注、共情、倾听等方面做得怎么样,还要对学生在分享交流、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的反思总结可以从所学的知识、体验的感受、小组的表现、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改善措施等方面来进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既是内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
四、结语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学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以职业心理需求为导向、以亲身体验为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引领他们在职业情境中感悟和掌握心理疏导技能。实践证明,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能够消除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李春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3]孙国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4]段元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15).
[5]梁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04).
[6]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7]龚素瓅,张祖品,岑俊静,许丽芬,张孝凤.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8]李南杰,沈绮云.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研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J].高教论坛,2016(1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Career Orientation
Li Ti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l sectors of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adap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Starting from the career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l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satya model in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urriculum,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four in 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occup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reer orienta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