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攻毒断肠草
2021-12-24耀新
□耀新
在浩瀚中药的品种里,有一味断肠草,学名钩吻,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私访,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
“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
“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
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
“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
“这种药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就遇到这种药,有剧毒,但外用疗疾有奇效。”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就是用这种药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百草堂”名震大江南北。
钩吻又称野葛、毒根、虎狼草等,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妊娠用药禁忌歌》中第三句“野葛水银并巴豆”中就说到野葛,孕妇忌服。其性温,味辛苦,有剧毒,尤其是根和叶(嫩叶)毒性最大。据测定,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虽剧毒,是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具有祛风、攻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等症。《神农本草经》载:“钩吻,味辛,温。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痨瘵),蛊毒。一名野葛。”《名医别录》亦载其:“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断肠草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中毒后,主要表现为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所含的钩吻素甲有镇痛作用;钩吻素乙小剂量时能引起脉搏加速,大剂量时则抑制心脏而导致血压下降。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包括三叉神经痛的报道,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的报道。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局部可用于扩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因断肠草有剧毒,所以,只作外用,切忌内服。《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广西药植图志》:“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外用常用方有:
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6克,梅片1.2克,松香、雄黄各4.5克,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120克,黄糖15克,共捣敷患处。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30克,防风6克,独活3克,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
如不慎误服断肠草中毒,可采取洗胃、催吐、导泻、输液等方法解救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等。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断肠草的叶酷似补中益气黄精的叶,有人分辨不清,误将断肠草的叶当成黄精的叶而中毒。媒体曾报道,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辖区7名外地农民工,误饮用断肠草泡制的白酒中毒,2人当场死亡,1人在送医途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4人送当地医院抢救。他们误食的断肠草即中药钩吻。南朝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曰∶“钩吻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初生极类黄精,故人采多惑之,遂致死生之反。凡使黄精勿用钩吻,真似黄精,只是叶有毛钩子二个。”
在电视剧《大明圣医李时珍》中,有一位达官显贵“世子妃”服用了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所开处方,在迎春堂药店抓的中药,服后立马口吐鲜血而亡。经查明,是药店老板“学艺不精”,误将“断肠草”当作“黄精”抓入配方中而致“世子妃”身亡。这位药店老板不但害了“世子妃”,也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黄精与钩吻是两种不同的中药,黄精益寿,钩吻杀人,当心误食中毒。